头条列表通栏
六十年前,一场“四清”运动如疾风骤雨,席卷华夏大地。“四清”,即社会主义教育运动,自1963年起,至1966年5月落下帷幕。
前几天路过王氏家庙,看到两位老人正坐在门口晒太阳,我立即停下车与两位老人打招呼。其中一位是熟悉的98岁王奶奶,另一位90岁本家族三奶奶,李向义的妻子王明花。
公元1887年4月,一名日本间谍,假以商人身份,自上海出发,沿中国东部沿海一路北上至山东芝罘后
常常听人说,人老了脑子不要总闲着,有条件的搞点写作什么的,这样做有三大好处:练写作,记乡愁,防痴呆。在淄博工校工作了四十余年的一位要好的老校友对我说:“博山自古人才辈出,出了不少名人。老工校在博山办学
在八陡镇东顶村的最东端,屹立着一座道观——望华庵,村民们习惯称它为东庵。往昔,这里是一方神圣祥和的净土,承载着无数人的信仰与祈愿,宛如尘世中宁静的心灵港湾。
龙年的尾巴悄然滑过,蛇年的春节已在不远处张望着。每当此时,儿时过年的情景便如电影般在眼前一一放映。
在腿脚尚健之时,我常登小顶山,以此强身健体、愉悦身心。然岁月悠悠,其间亦不乏险象环生之遇,令我至今忆起,仍心有余悸。
金秋十月的风光迷人,而不失浪漫。时光如水,秋意阑珊。国庆节的假日不知不觉的就要结束了。
9月24日是淄博一中老三届诗歌选《踏遍青山》一书出版面世一周年。再过几天,10月6日就会迎来母校诞辰一百周年。作为老三届学子向母校的献礼,《踏遍青山》寄托了莘莘学子的“反哺”情深!
我喜欢看人摊煎饼,由其是博山地区的半老徐娘,看她们摊煎饼,那简直是视觉听觉味觉全方位的陶醉。一个人,一盆糊糊,一方大炉膛,一盘大鏊子,她们一手持铁勺,一手握小手杖,嗞一声,糊糊落下,三下五下,她们把糊
一九七四年,我在山耐的子弟学校做代课教师时,王文华老师送我一个用作放映幻灯片的塑料画片,上面好像有颗红五星,下面是天安门,红星四周是一道一道的光,那个年代差不多家家都有这种类型的画,我之所以把它带回家
六十年代初,我爸爸去北京探望我的祖父祖母,我姑妈送他一双大红童靴,是给我的礼物。姑妈姑父那时都在中国驻苏联大使馆工作,所以家里洋货居多。记忆中有:英文打字机,电视机,带哨子的搪瓷开水壶……
过去,博山老工矿企业多,经济发达。解放初期,博山是淄博专署、淄博市委、市政府办公驻地。上世纪五十年代初,在我们老家南关街以南修建了淄博市工人文化宫、淄博市第一医院、淄博市工人疗养院,后来又建了淄博市卫
有人说:当兵可能后悔一阵子,但不当兵会后悔一辈子。在我家我和哥哥两人都曾当过兵,全家为此感到光荣和自豪,保家卫国,为国效力,无怨无悔
作者乔同玲在下乡50周年联谊会上的留影
灌气,特指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石油液化气刚刚进入普通百姓家庭时,用户自己带着使用一空的液化气罐到液化气站更换灌装好的液化气罐,也有人称其为“换气”,为了区别于游泳、唱歌、乐器吹奏中的换气,我认为还是称其
周桂兰在下乡50周年联谊会上留影
1968年9月2日,我们淄博一中第三批赴惠民下乡知青,被两辆马车拉着从惠民县城来到了姜楼公社黄新庄。我们是11个人,住进了黄新庄大队部,这是一个独立的院落,瓦房五间,伙房一间,露天的厕所两间;院墙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