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条列表通栏
出博山城沿着张博公路一直往北走,大概走到淄川杨寨这个地方,往东拐有一条五、六米宽的公路,顺着公路走大约两、三公里,就会看到一个很大的葡萄园。
在企业工作期间,有一个阶段我协助领导分管企业法务工作,经历了许多形形色色的“官司”,曾经当过原告,也曾经当过被告;曾经被别人“执行”过,也曾经申请“执行”过别人。见证了法庭上的调解、辩论和判决,对于唇
过去博山人生活用水的来源主要是自来水、井水或泉水,人们把获取生活用水的方式叫做“打水”,“打”在这里是“汲取”的意思,应该是跟打酱油、打醋一个道理。
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学校都实行了军事化编制。班不叫班了,叫排。级部不叫级部了,叫连。学生也要像部队一样进行野营拉练。那时候我正好上初中,期间先后两次参加野营拉练,在拉练途中发生的故事,至今仍然留在脑海
博山区博山镇邀兔村,原村中共支部书记郑玉斌老人,是一位拥有73年党龄的老党員,连续担任村党支书31年。如今94岁高龄,记忆不减,谈笑风趣,体魄康健。1947年,19岁当兵入伍,9年的军旅生涯,曾在林彪
到省会济南出差,这对于我们博山人来说,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都是一件平平常常的事情。但那一年我与段科长去济南出差,由于我考虑问题欠缺,行程安排不周,加上一些意想不到的客观因素,导致出现了一系列“尴尬”的
美丽乡村的口号正在响彻华夏大地,余音绕梁,慷慨激昂。戊戌年是狗年,鸡犬之声相闻才是乡村。城市居民楼里的鸡飞狗叫那是扰民。所以狗年政府铁定了是要做乡村里的事情。记得以前城市以外的地方都称呼“农村”,现在
今天的我们正在悄无声息的远离土地,远离家乡,自主或者不自主的漂泊在世界的各个角落,心无所依。也许只有每年的春节前后的这几天里才会记得起家乡;记得起亲人;回忆起童年,追忆其往事,让漂泊的心灵有所小憩。当
当年淄博一中有校办工厂,从一九七三年开始,我在读高中期间曾两次到小工厂实习。第一次干的是刨工,操作的是小牛头刨床;第二次是跟着光焰老师干锻工,也就是俗称的"打铁"。
信纪枝是我在企业工作期间唯一的班长。1996年7月我从博山灯泡厂调入淄博工陶,两个多月后认识了班长信纪枝。
当年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后,需要经受的第一个考验就是劳动关。1975年7月15日,我下乡到南博山公社杨峪村,由于刚刚走出学校门才20天,对于农村劳动思想准备不充分,差点打了败仗。好在自己意志还算坚强,思想
大概在上世纪末秋季的一天上午,我正在办公室伏案处理文字材料,忽然听到砰、砰……的敲门声。我头也没抬,顺口应了声,请进。门开了,我抬头一望一阵惊喜。来人原来是我高中时期的班主任——仇老师!他的来访是我意
煎饼,是早前农村的主食,大家一年到头过的就是煎饼日子。人口多的办不下饭来就吃窝头,秋后开始吃地瓜一冬不兴变样的。那时候家家有磨户户有鏊子,家里的女人除了围着磨道转就是围了鏊子转。女孩子学饭食摊煎饼是必
初冬的鲁南农村农民的家中沒有生炉子取暖的习惯,初来乍到的知青们从家乡来到这里,寒冷的季节里,光着脚丫,下水插秧,一股透心寒的知觉让人无法忍受,年轻的知青们在冰凉的稻田里劳动一天,晚上回到知青那破旧矛草
那日清晨与妻散步来到南岭。看着草长莺飞的夏日景色,想着小时候这里的薄板台上流着清清的泉水,口渴了用手轻轻的捧起来喝一口清凉甘甜好不惬意。那时候山上光秃秃的什么也没有,夏天割草,秋天刨草根刨楂子头,草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