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内容页通栏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深远的历史,溯源追溯和科学延续;具有审美评价、艺术欣赏、合法正规传播价值。在此,《颜山孝水》特开辟“博山非遗”子栏目,系统介绍博山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以飨读者。
“芯子”,是广为流行的汉族民间表演艺术形式。归属杂技类,实为民间杂耍演变而来。芯子品类繁多,内容丰富,表现手法奇特,颇受群众喜爱。它的主要艺术特点在于:将表演者固定于支架上,以假代真,悬于空中,或以假肢代替真臂,使表演者立于他人头顶、脚尖、手掌之上,作出许多诙谐滑稽、惊险、神奇的动作,或在支架上饰以云朵、莲花、亭阁、禽兽、飞机等物,把演员缚于上面的支座上,翩翩起舞。
芯子,在博山城乡广为流行。但是,表演芯子最早者,要数国家庄和大庄。据国家庄的老艺人讲,芯子并非本地独创,而是于民国末年从周村引进。当时的芯子形式简单,内容单一,多扮演古装戏曲人物,经过多年的表演实践,艺人们对传统技艺不断进行再创造,使之日新月异,逐步完备,就博山当今的芯子来看,大体分为四种:第一种名曰“桌搁”。即在一张特制的木方桌上,固有铁架,表演者缚于架座上,或一人,或几人,由四人抬行。数台桌搁列对前进,相互串花。内容有古、有今。第二种名曰“头搁”。即一壮男子身上缚以铁架,从头、肩部位露出,将演员固定于上,外罩彩衣,活象一人踏于另一人头顶、肩上手舞足蹈。这一形式,当之由唐宋时期的杂技节目“顶竿”、“扛竿”演变而来。扮演内容与桌搁相似。第三种名曰“抬芯子”。其表演,是由众人抬以碗口粗 的木杆。木杆长短不一,长者达四、五米,短者两米余,上面固有数个铁架,铁架上缚以各类角色的演员。表演时,抬杆者步调统一,木杆上下颤动,牵动演员一起一落,也颇有特色。第四种是“车芯子”。这是当地群众在传统芯子的基础上,独创的一种新形式。其主要特点是:以手推车、汽车、铲车等,取代人抬、肩拄、头顶。内容以反映现实生活为主。目前虽有不少单位、村庄扮演,但以博山木器厂、博山灯泡厂、有机化工厂、山东耐火材料厂所表演的车芯子最出名。一九七六年,粉碎“四人帮”的喜讯传来,博山城乡顿时沸腾,博山木器厂把双轮手推车与杠杆巧妙结合,将“王、张、江、姚”挑于杆头,一起一落,丑态百出,另一台炮式车芯子尾随于后,表示把“四人帮”押上了审判台。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从此开创了“芯子”表演的新局面。
内容页尾部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