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颜山孝水】民间舞蹈——百鸟朝凤、扑蝴蝶
分享文章

微信扫一扫

参与评论
0
当前位置:首页 / 头条 / 博山头条 / 正文

内容页通栏

信息未审核或下架中,当前页面为预览效果,仅管理员可见

【颜山孝水】民间舞蹈——百鸟朝凤、扑蝴蝶

转载 成龙之龙2019/03/19 16:18:19 发布 IP属地:未知 来源:博山发布 作者:博山发布 394 阅读 0 评论 0 点赞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深远的历史,溯源追溯和科学延续;具有审美评价、艺术欣赏、合法正规传播价值。在此,《颜山孝水》特开辟“博山非遗”子栏目,系统介绍博山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以飨读者。





百鸟朝凤

  博山人崇拜凤鸟的习俗,当是来自远古遗风。人所共知,淄博临淄曾是春秋战国时期齐国的都城,博山是其比邻。孔子于公元前544年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论语·述而》)的记载,以及“尽美矣,又尽善也”(《论语·八佾》)的赞叹,将齐国《韶》乐捧至为上古乐舞的典范,从而使其久传后世。据考,这个乐舞,经秦、汉、魏、晋、南北朝,一直传至隋代。直到隋文帝杨坚仁寿元年(公元前601年),用其乐,改其诗,换其舞,新立专用《祭孔乐舞》,方才遗失,历时1118年。期间,虽然对以“凤鸟”、“百兽”组成的舞容进行了多次修改,但是,在后人的心目中,凤鸟的光辉形象,以及对凤鸟的崇仰,却是美好而永久的。正因如此,博山人才编创了《百鸟朝凤》。

  博山民舞《百鸟朝凤》,是寓花灯于舞蹈之中的一个群舞,距今已有百余年历史。据当地老艺人陈东甫介绍,该舞是受同名花灯的启发,由三元村回族艺人王玉书编创的。清光绪十七年(公元1891年)元宵节正式亮相街头。目前所表演的《百鸟朝凤》,是由王玉书之子王会海(1911——1986)传授的(详见《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山东卷》)。


扑蝴蝶

  扑蝴蝶属于高跷的一种,两人一组。表演时,一人男扮女装踩着高约一米的高跷,手持竹竿,竹竿的前端是用丝绸编制的色彩斑斓的蝴蝶,随着人的走动,蝴蝶一上一下飞舞;另一人踩着约半米高的高跷,扮作顽童,在前面通过劈腿、打滚等各种形式塑造出扑蝴蝶的效果。


已有0人点赞

内容页尾部广告

0条评论

 
承诺遵守文明发帖,国家相关法律法规 0/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