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颜山孝水】民间舞蹈——龙灯舞
分享文章

微信扫一扫

参与评论
0
当前位置:首页 / 头条 / 博山头条 / 正文

内容页通栏

信息未审核或下架中,当前页面为预览效果,仅管理员可见

【颜山孝水】民间舞蹈——龙灯舞

转载 成龙之龙2019/03/15 16:39:15 发布 IP属地:未知 来源:博山发布 作者:博山发布 491 阅读 0 评论 0 点赞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深远的历史,溯源追溯和科学延续;具有审美评价、艺术欣赏、合法正规传播价值。在此,《颜山孝水》特开辟“博山非遗”子栏目,系统介绍博山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以飨读者。




 

龙灯舞在中华大地上的流行,山东尚属最早的地区之一。据《沂南古画象石墓发掘报告》记载,山东省临沂市沂南县曾出土了一组汉代“百戏”画像石刻,其中有三幅画面是反映当时“漫衍鱼龙”情况的。一个是舞鱼灯的,一个是舞孔雀的,还有一个是舞龙灯的,这当是山东龙灯舞的前身。博山区龙灯舞起于何时,现无确考。但是,就淄博地方志书中的有关记载证明,该地于唐宋时期的“社火”活动中,已有龙灯舞的表演。明永乐年间(1403—1424年),颜神(今博山城)的龙灯舞已进入兴盛期,清康熙年间(1662—1722年)已在辖区普及。当时位于博山城内的西冶街,就因元宵节期间多悬龙形花灯和善舞龙灯舞而被誉为“戏龙街”。传说,康熙三年(公元1664年)元宵节,康熙皇帝微服出宫,前往颜神镇拜望年迈归里的恩师孙廷铨。翌日返回,孙师相送。当康熙驾驴行至盛产琉璃的西冶街时,被满街五光十色的琉璃产品和绚丽多姿的龙型花灯所吸引,好是高兴。正当此时,一列列龙灯舞队伴着鞭炮声和锣鼓声急驰而来。毛驴受惊,康熙跌下,大怒。孙师廷铨急忙向前解释道:“此街乃‘戏龙街’。皇上你虽然微服出访,但天却知晓‘真龙天子’到此,故众龙与你戏之。”康熙听后甚喜,昂昂而去。“戏龙街”也从此叫响。

博山人为什么格外喜好表演龙灯舞呢?主要原因大致有三:一是出于人们对龙的崇拜。人所共知,龙是古代传说中的一种兴云作雨的神奇动物。作为群山环抱、沟壑纵横、十年九旱的旧时博山,以农耕为主业的博山人,当然要祈求能为其呼风唤雨的龙来关注民生,所以对龙崇拜有加。干旱时舞龙祈雨,多雨时舞龙防洪,久而久之,便形成了舞龙灯的风习。二是出于对龙的憎恨。当地流传着这样一个动人的故事:在很早以前,楚国的一位纵横“反应”、“揣摩”、“捭阖”之术的高士来到般阳(今淄川,旧时博山曾一度归其所辖),隐居于城北梓橦山鬼谷洞中,人称鬼谷子。有一天,他遇见一条骄横的金角老龙王,说道:“据我所算,近日有雨。城内三十六点,城外四十八点。龙王意下如何?”老龙王听后,当即呼风唤雨,使城内大雨倾盆,酿成水患。而城外却寥寥几滴,片片禾苗干枯而死。因此,老龙王触犯天规,被玉皇大帝贬至人间,并令它每逢新春佳节之际,亲自登门,逐家逐户向黎民赎罪,还要允诺年内风调雨顺。从此,人们便舞起龙灯,以示降服龙王、期望丰收与太平。因此,当地又称龙灯舞曰“耍龙灯”。三是当地手工业早期兴盛的缘故。博山自宋元时代开始,陶瓷、琉璃(玻璃的俗称)、煤炭三大行业兴起,明清时期迈入盛期。这一状况,不仅为常年农耕的人们提供了广阔的就业门路,而且使当地的人民生活也相对的富庶了起来。尤其是随着集造型、绘画、书法艺术于一身的陶瓷、琉璃业的不断发展和生产技艺的逐渐提高,一代又一代的艺术人才、艺术大师脱颖而出。因此,当元宵灯会进入盛期的时候,那些不满足于观赏固定花灯的能工巧匠们便创造出了“龙灯舞”。

总之,博山龙灯舞的诞生,是在地方经济兴盛、人民生活改善、花灯艺术提高的基础上,由人们对龙的传统信仰和民间艺人的再创造而推出的。该民间舞蹈的诞生,如果从明末清初计算,距今至少已有350余年的历史。


已有0人点赞

内容页尾部广告

0条评论

 
承诺遵守文明发帖,国家相关法律法规 0/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