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内容页通栏
杨家
杨家位于池上镇政府驻地东池的东北7公里。地处福山之阴。倚山傍水,水源充足。东有泉水,西有河水,常年不竭,地势平坦。共120户,475人。耕地378亩,主产玉米。经济树有山楂、柿子、软枣、花椒、桑树等。
村东石崖上刻有:“明万历丁酉杨清峰书”“福寿”“源头活水”“龙泉”等字样。《吴氏族谱》载:“高祖讳宗潘,明代由吴家台迁徙于此。”据此,明万历年间建村。清乾隆十八年(1753年)《博山县志》已有“杨家”村名的记载。
据村中老人讲,该庄杨姓迁来定居最早,建有一楼二厅四厢房。现遗迹尚存。故以杨姓命村名为“杨家”。
福山坐落在杨家村西南。福山极像一只卧着的凤凰。相传,一只凤凰从远方飞来,又累又渴时发现一眼清泉从山间喷涌而出,凤凰从天而降,畅饮泉水,顿觉清凉,懒得飞起,化为此山。山南面是凤凰头,正对北坪“三换肩”(因此处陡峭,担柴夫下山须换三次肩方可下山,俗称“三换肩”)。离凤凰头不远处,有一清泉,就是当年凤凰饮水的地方。凤凰的左翅向东展开一直延伸到池埠村,右翅卧在嘴和脖子下面,未能展开,这就是山西面的层层石崖。其尾向北延伸与杨家村相连,其躯干就是主峰福山。人们说凤凰不落无宝之地,落则给山里人带来福气,故又名曰“福山”。
福山主峰原有一座古老的庙院,庙宇20多间。北殿是大雄宝殿,西殿是泰山奶奶殿,东殿是十大夫殿,南面是玉皇阁,各殿中均有塑像壁画。东殿塑有医圣张仲景、神医华佗、药王孙思邈等十大名医的塑像。在殿旁有一狐老师殿。传说狐老师是一位狐仙,道行高超。附近村民遇到疑难病症,都会前去求治,药到病除。若心存杂念,病人就不会好起来。
在庙院的北面原有一座无梁殿。据说,一位得道术士看出凤凰卧于此处,山下的杨家村会出治国安邦之人,于是顿生歹念,招来匠人在一夜之间盖起这座无梁殿,压住了杨家村的风水。后来,人们将无梁殿拆掉,山下的杨家村接二连三出了不少能人。如今,山后面还能隐约看到无梁殿的根基。
福山是道教基地,又是兵家必争之地。这里曾是清同治元年淄川农民起义领袖刘德培聚众起义的地方,福山也因此闻名遐迩。当时起义军曾在此屯兵驻守,杀富济贫,山下的池埠、杨家、北崖等十多个村庄,则是刘德培播下起义火种的第一个根据地。《续修博山县志》载:“复山,县东南九十里,今名福山,鲁山支阜也,上建庙宇,有石寨、古松,林木耸杂。同治元年淄川刘德培啸聚于此。”此山庙宇历经破坏,到20世纪50年代初,刘德培在墙壁上的题诗尚有十多首,可惜的是,有人仅凭记忆传下一首:“旌旗动处又催兵,鼓角轰鸣正五更。卧听满营人马喊,一钩残月挂荒城。”
刘德培坐福山,杀乡吏,求贤人,助捻军,震撼清廷,当地人民至今还流传着“刘德培坐福山——万无一失”的歇后语。
福山中学坐落在福山东面的半山腰处。1970年夏秋之交,李家公社结合教育部门提出的“社社有高中,片片有初中,村村有小学,校校有学工学农基地”的办学方针,在福山创办高中学校。福山中学(当时称农中)于1970年秋假开工,历时7年,学校建设初具规模。学校最盛时有高中班4个,初中班2个,还有“五•七班”1个,公民办教职工达24人,校外兼职教师5人。从1970年建校到1993年迁往李家乡中学新校址,福山中学历经23年,为推动山区教育事业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如今的校舍只剩下小小的一部分,其他被当地人改建为养殖用房。
以前福山庙兴旺的时候,每年重阳节都有庙会,从山下到寺庙的小路两旁摆满商品,游客颇多。福山庙从唐代修建以来,历经沧桑。抗战中,寺院受到严重破坏。解放后,人民政府重新修缮了北大殿,改为烈士祠。20世纪90年代后期,烈士祠迁到池上镇烈士陵园。如今的寺院,除了古柏、古槐与石碑,只有翻修的北大殿和一道寨式拱门。每年重阳节,仍有很多香客前来进香。 远远地,看到了淄河岸边的杨家,花儿一般美丽。杨家因淄河从村中流过,自然分为河东、河西两部分,还有一部分居住在河西的西岭上。
我们先沿着淄河岸边往前走,看看沿河的村居吧。
河西的桥下有瀑布……去西岭,必须过这座桥的。
河东的民居很漂亮,河西的民居也很美丽哦。
这桥下有泉眼,即养瓶河泉。泉子已砌池盖顶,留有两眼,泉水长流不断,水量大,水质好,是饮用水。
这是村子的最南头了。返回,先骑车去西岭看看吧……
居高临下,可欣赏观音寺全景,亦可欣赏杨家村貌。
饿了,就在前边这棵树下用午餐——一杯水,两个素火烧。住在西岭的一位大哥送朋友看到了,责怪我出来干工作怎么能吃得这么简单,说家里有现成的啤酒、烧鸡,邀请我回家吃饭。尽管我谢绝了,却还是被感动了……
下山,车停石碾旁。进村子去吧。
上马石、下马石,首先映入眼帘。 前行,曾有一座古楼,坐北朝南,有两厅四厢房,有前后两门,古楼庄园为东西向,两厅之间是骄杠街,有上马石,下马石。现在遗迹尚存。是当年的杨氏庄园。
出古楼,继续往前走,很快就到头了,不得不原路返回。
从这里折过去,即可走到吴家人的墓地。墓地里现有一块断为三截的光绪七年的石碑,两只雕刻着麒麟的香炉。其它石刻均毁于文革年代。
墓地前有一胡同,沿胡同出去就是沿河路。
再进入另一条胡同看看……
这些胡同如大里的胡同一样,多是死胡同。出来,再进一条胡同吧……
这胡同里的大门楼很古老……
再拐一拐,就看到了断崖上明朝万历年间的“福寿”石刻,为行楷阴刻,遒劲有力。不远处有泉水长流,取名“龙泉”。关于龙泉,曾有一个美丽的传说。传说当年杨家村人一旦家中有红白工事,吃饭的人多,龙泉里就有碗、盘、杯、盅等餐具浮出,足足供应当事人家一日之用。用完了,主人家就把餐具洗干净还回去。后来,有的佣人有了贪心,每次都偷偷地留下几个。时间久了,龙泉生气了,再也不浮出餐具。后来有人见从泉子里走出一对绵羊,向东山去了。自此,泉水就出现了断流现象。
这里有一条与沿河路平行的胡同,也是唯一的一条。前头就是泉子,泉水很旺……
一家院子里的石子路很有特色。可是进不去,小狗看门看得紧,我不得不返回,望着路下那火红的海棠果子说再见了。
杨家人民欢迎您
内容页尾部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