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内容页通栏
西坡
西坡位于池上镇政府驻地东池东北7公里。背依油篓寨,面向雁门寨。地势西高东低。共62户,213人。耕地282亩。主产玉米。经济树有杏、柿子、软枣、梨等。
据该村老人讲,本村姬姓都是从泰安府汶上县姬家沟迁来定居
的,今已延至十五世。据此,清雍正年间已形成村落。因庄与石臼毗邻,先为一个村,故名“石臼西坡”。后来,姬姓人丁渐繁,居住村之西山坡上,又命名为“姬家西坡”。后简称“西坡”。
油篓寨因山形呈三层楼状而得名,详细情况在《大马石》已经有介绍。绕过油篓寨北面的山鞍,沿狭窄小路向上攀登,就到了油篓寨的第二层。在其南面肩头的柏树林中,有十几间石屋的遗迹。
登极顶,只有东北角一条路可行。极顶石门虽然坍塌,西北角二层防护的石门却安然无恙。史料记载:抗战时期,八路军占据油篓寨,与马鞍山、鹿角寨形成游击区。山上没有水源、没有食物,基本靠石臼溜村民定期送。据说,山上军事设施是清朝咸丰年间村民防捻军而建。
油篓寨西南边有一条长长的山溜,人称西大峪。从西坡村可以沿这条山溜进山,山脚下空旷的野地里有几座石房子,如今只剩下半人高的石头墙。当地老人讲,抗日战争时期,这里曾经住过八路军的队伍,设过通讯点。一场激战中,一位连长在薄材坪用望远镜观察敌情时不幸被吴化文部队从对面泉子村光光坪射来的子弹击中牺牲了。
看上图,西坡、石臼、泉子三村相连,难分难辨。大约以沟为界,西北角处是西坡。
这次探访,有好友红陪伴,多了些踏实和温暖,少了些孤寂与寥落。我要真诚地感谢她。
我们首先看到的是沿河路西的村居,以及河东的村两委办公大院。
往西,这就是西坡的中心街。沿中心街向上走,沿路看到的还是一色的石头房子。只是,烈日下总不如细雨中的石头房子看起来温情。不过,却多了些硬朗,这正应了我们北方人的性格。
南看看……看到了一家院子,一盘碾……
北走走……路过废弃的院落,看到了充满生机的一家。
沿着中心路继续上坡,很快就看到了迎面的一堵石头墙。
到了这里,就出现了三岔路口。一路向南,南边又分上下路,住的只有几户人家。一路向北,会与石臼相连。先看南边的……
向北走,又见上下路。沿着上路走,却不得不原路返回,因为那里是通往一家人家的院子的。
在这里可以眺望雁门寨风云……
原路返回时,看到路上面一户人家的影背墙很漂亮——很有特色吧。
沿着这条小路向北走,没走多远,发现已经到了一条山谷。似乎,山谷那边应是石臼村了。
山谷北,还有这么一座石门……想当年,这里一定建有很气派的大门楼吧?沿着山谷往外走,就出了村子,来到了写着“石臼”的村广场,还是广场的中间。
站在村广场中间左右看,好疑惑——西坡、石臼的分界线究竟在哪里呢?顺着沿河路往回走,我要找人问问……
在这里,看到一处古老的院落,还有一棵核桃树,以及树下批桔梗丝的人们……一问才知,西坡、石臼的分界线原来在这里。以核桃树为界,南边是西坡,北边是石臼。不过,胡同并不明显,我还是分不大清楚的……
返回沿河路,走向中心街口我的停车处,西坡村的探访就结束了。
西坡给我的感觉实在太小了,还没有好好转就转完了。不过一点也不要惋惜,村口的河边有更美的景致等着你呢。瞧……
西坡人民欢迎您
内容页尾部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