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内容页通栏
白石洞一个以洞命名的山,笔者曾多次穿行白石洞,但让我记忆最深的是我独行的那次。
那天我用了十五分钟沿北山脊爬到了位于半山腰的白石洞。此时的景区空无一人,十分寂静。寂静的程度很容易想象,就如同在一个夜晚,你独在一个远离尘世的树林,没有光亮,只有张牙舞爪的树枝和黑的发沉的夜色。
只不过这是在白天,不过,白天的白石洞那种潜在的肃穆和岩石的压抑使得空气紧缩,让你感觉你是从一个空间走到另一个空间,一格一格地前行。面对一个圈门,进去向左转就是整个庙宇,右是绝壁,左是古庙,空间陡然变小,会更加贴近那种寂静。是否独自进入那幽静神秘的庙宇,我犹豫着。
既来之则进之,全当锻炼一下自己的独行胆量。有了这样的想法,抬腿走进圈门,来到了悬崖绝壁下,团圆殿、三观殿、观音殿、禹王殿、志公殿、龙王殿、山神庙,七大庙宇,我一处处探视着;石碑、铜钟、神像、建筑,还有古树,我一个个端详着。在诸神面前没有了一丝惧怕,在空旷的山上没有了一点孤单。整个山给出了一个“静”字,我也完全处在了“静”中。
见到远处一顶游人丢失的帽子。我就突然想起了蒲松龄老先生的《画皮》,《画皮》的第一部电影中有这样的镜头,一个书生在夜色中看到一顶帽子在自行移动,动得很是夸张,一下让你想到鬼怪。可喜的是,等到帽子被树枝弄翻,书生才知原来有一小鼠在帽子下面。后来,可爱的小老鼠与书生成了要好的朋友。
如果说,人是动物变来的,那只是一种无奈的猜测的话,那么人最终要变成一种动物那就是一种美好的想象了。我是属虎的,与鼠定有缘分。
我好盼望,那顶帽子开始移动,又好希望,揭开帽子看看有无可爱的小鼠了。
从左侧山上,我一路去了石门。或许是刚刚经历了独自的孤独的原因,路上,当我看到一棵半枯半活的树孤零零地立在那里时,我写下了这段关于孤独的文字:
第一次见到这棵树,我以为该为它的“独立”喝彩,而再一次举手拍下它的身姿的时候,我改变了这一主见,那该叫“孤独”。孤独有两种情形,一是随身在人海,却心隔人世;一是随心隔人海,却身在人世。其实,按我看来,孤独与在于不在并没有多大关系。尼采的孤独最最精彩,他的孤独是因为不被理解。
不过,说到底,谁又能理解和你本就不属一类的树的事情呢?
《山东古迹名胜大观》中对白石洞有这样的记述:“山多白石,危岩欲坠。洞在半山,林壑幽深,间以枫树。每逢岁寒,霜叶松涛,点缀其间,城佳境也。”这样的描述要看季节,还要看人数,要当作一个景区,还是夏日人多的好。像今日,像我独自一人,恐怕很少有人说“城佳境也”不过,就我看来,独行其间,才会发现这里真是奇洞幽山,是多么好的去处。想必,写这段记述的人一定是独自来过这里的。
白石洞的石壁被称之为“过雨岩”,过雨岩下的石洞有“长寿水”。白石洞的庙宇间有大小石碑20余方,以乾隆年间立碑最早,以后嘉庆、道光、同治、光绪、民国均有重修的碑记,也有近年来重修的碑记。喜欢获取故事的我期盼有故事藏于白石之间。有山有崖有泉有水有树有林有花有草,一定有故事。果不其然,白石洞的庙宇也各有故事传说。
团圆殿的故事流传甚广,那定是与团圆有关的。
相传大唐李世民执政的太平盛世年间,陈光蕊中进士,受命率妻殷小姐及老母赴江州任州官,途中,老母得病,想吃鱼,便买下一条金鲤鱼准备给母亲食用,只见金鲤鱼眼中流泪,陈光蕊便放了它,继续赶路。
在洪江乘船过江时,他们遇到了水贼刘洪。可恶的刘江看中了花容月貌的殷小姐,便将光蕊杀死抛入江中。殷小姐欲投江自杀,却转念想身怀光蕊的后代,而后当报这杀夫之仇,便顺从刘洪持着光蕊的官凭到江州上了任。
然而,被杀沉底的光蕊被江中龙王所救,可巧这龙王就是陈光蕊当初放生的金鲤鱼。
殷小姐顺从刘洪上任不久便生下一子,生时耳闻“媪娇,我乃南极星君,奉观音菩萨法旨,特送此子于你,异日声名远大,非此等闲,汝可用心保护。”小姐醒来,句句记清,将子抱定。但怕刘贼淹杀,只好写血书一纸,将父母姓名载入。又将此子左脚小指用口咬下为记,取贴身汗衫一件包好。至江边,正欲抛下,忽见江岸飘来一片木板,小姐即朝天祈祷,将此子安在木板上,用带缚住,放入江中。
最后,玄奖在长安见到了外祖父。殷水相听了此事,十分愕然,忙写一道奏折呈与唐王。唐壬明察初情,擒杀了刘洪,将其尸祭于江中。陈光蕊也得到了龙王所赏赐的众多宝物,还魂于人间,和家团聚,备述离别之情。后人为纪念陈光蕊大难不死,修建了团圆殿宇,以祝福天下的家庭团圆和睦。
有人给世间有情人提供了最难过的六关:勇气。敢于表白,才能在一起;误会。要彼此相信,才能在一起;孤独。彼此分开时能战胜孤独,才能在一起;利益。排除一切利益,留真情在,才能在一起;生死,患难的终极是生死的考验,无所畏惧、战胜死亡,才能在一起;时间,时间可以冲淡爱情,白头偕老,才能在一起。
故事就是这样,大曲大折才会吸引人,大灾大难才会感化人。我欣赏陈光蕊善良和幸运,称赞殷小姐的坚贞和机智,厌恶贼刘洪的霸占和歹毒,也欢喜最后的大团圆。这或许是故事情节要告诉任何人的情结。神话故事都是那样曲折,善总是在恶的祸害下抗争着达到美好的境地。
但是有一点我不太满意,为什么为一个团圆架设那么多的阻碍,设置那么多的灾难呢?
想必为的是圆“有情人终成眷属”的古谚罢了。
另一个故事说的是“修行洞”的来历。神名王姑,家住博山北岭村,后修行功满,因其好打抱不平为人讨公道被玉皇大帝封为“评理奶奶” 以济世度人,福惠世间。其碑文对联读来颇有禅意:天雨虽宽不润无根之草,佛门广大难度不善之人。由此可悟:善为至宝,人定当有;不善之人,神仙也难救了。
我抬头看着山下的烈士陵园,园里埋着一个个硝烟中的生命故事。我想之所以在白石洞建立一个纪念亡者的陵园,其意义也就在世人想用天雨润泽原本活灵活现的生命,用佛门超度那些唯善唯勇的将士。
这使我想起了看过的一部电影,《返老还童》。主人公是个叫做本杰明·巴顿的怪人。他违反了大自然的规律,竟以老人形象降生人世,之后越活越年轻,倒着成长。二战爆发,本杰明坐船从美国来到英国,途中他遇见了各式各样的人物,见识到了真正的悲剧,也体验到人性最伟大的光辉。这部电影包含了更多人们对于‘生死命题’的追问。
看这部电影时,我并没有把全部精力放在返老还童上。而是被一开始的一段关于钟表匠的追忆深深地震撼了。
1918年,在一个火车站建成的那天,整个南部最好的从出生就是一个盲人的钟表匠造的那只大钟更加吸引了诸多人,连总统罗斯福也来了,人们在等待着在火车站里安放的钟表的揭幕式。可是当到钟表开始的行走的时刻,人们发现它是反转的。
原来钟表匠的儿子参军上了战场,他和妻子每天都在向上帝祈求让孩子们远离危险,但是,最终一封从战场上发来的信使他陷入了极度悲伤。儿子回来了,被安葬在家庭的墓园里。后来他全身心地投入到这只钟表的制作中……
面对疑惑不解的人们,钟表匠站在高高的台子上,说:“我是有意那样做的。这样我们在战争中失去的孩子们便可以重新站起来,返回家乡,一个可以为之耕耘的家,并有自己的孩子,享受完整的人生,也许我的儿子就会再次回家,如果冒犯了各位,我诚心致谦,我希望你们喜欢我的钟表。”全场起立,为他致敬。
此时的镜头出现了战场的画面,随着时光的倒行,一切都慢慢地回到了从前,持枪冲锋的倒跑着回到原地,倒下的战士从泥土中出来,死去的战士又活了回来,远去的火车倒着开了过来,钟表匠和妻子在火车站又见到了儿子……
不说这种新奇的创意,单就那挖空人心的期盼,会使所有看到这些镜头的人们,陷入深思。战争,可恶之极的事情,我们可以忍耐和原谅大自然的灾难,但是,决不放弃对战争的唾弃。
后来钟表匠凯克音信全无了,有人说他死于一颗破碎的心,有人说他去了海上。
回忆着电影的情节,眼望着山下的陵园,我就这样静静地站着。无语。原本是烈士陵园让白石洞出名,还是白石洞的著名引得先烈们安息在这里。我不想弄明白。
作者:徐传国
我记得小时听老辈人讲过一个关于白石洞的故事,讲的是东北当地的人在一条大江上行船(至于那条江河准确名字叫什么记不清了),行至江中时,需要吼一声船上有来自白石洞家乡的博山人吗,说“有”,才会安全过江,否则将会翻船!
颜山八景里的“仙洞藏春地早花”,描写的也是白石洞的景象。
内容页尾部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