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创造博山四四席的灵魂人物是谁?
分享文章

微信扫一扫

参与评论
0
当前位置:首页 / 头条 / 博山公众号 / 正文

内容页通栏

信息未审核或下架中,当前页面为预览效果,仅管理员可见

创造博山四四席的灵魂人物是谁?

转载 成龙之龙2016/08/01 15:37:59 发布 IP属地:未知 来源:美食博山 作者:西冶街网 3096 阅读 0 评论 0 点赞

聚乐村饭庄,将博山此前盛行的三台席改进为四四席,历经近百年成就如今的经典。而真正能刺激人的味蕾,让人舒坦甚至想起某些美好回忆的美味,从来不会因为时空的久远而被忘记。
让时光回到上世纪二三十年代,那时的博山城,四面环山,一条孝妇河从城中 穿过。孝妇河两岸、城中小胡同里,布满了各色各样的饭馆和博山小吃。当占中国人口大多数的农民只有等到丰收时才能靠粮食换点钱,改善一下生活时,博山这个从明代中期起就以炉(琉璃)、窑 (陶瓷)、炭(煤炭)三大业发展起来的鲁中重镇,已经是“工人”的天下。家家煤炉不熄,户户不留存粮,大小工匠一发了工资,就去买小吃、下馆子。这种以商业服务型为主的消费形态,最终催生出一座美食 发达的小山城。
当地达官贵人、乡绅名流最喜欢去的,是聚乐村饭庄。


聚乐村首任经理栾玉琢,出身于博山栾氏名厨世家,曾给山东军阀张宗昌主厨。开山厨师王广镛,做过清廷御厨。淄 博市政协原副主席、文化名人王颜山至今仍记得,叔祖王广镛的拿手好戏是让一个帅伙计弯下腰,在他背上铺块湿布切肉丝,肉丝细如发丝,切完后湿布一揭,伙计后背上不留任何痕迹。
聚乐村的大厨大多出身名厨世家,然而这些名厨背后的“文化人”,才是真正塑造聚乐村灵魂的人物。在1904年清朝科举考试中,博山一条街上就出了两位进士,一位是张焕宸,另一位是石金声,两家相距不到300米,一 时传为佳话。

张焕宸

1919年,博山怡园清音阁内,清朝进士张焕宸与当地几位乡绅、名厨商量,开一家上档次的饭庄。博山“仁和成料货庄”的股东石金声成为大股东,此后入股者有几十位。 这 样,从一开始就带着些许文人气和贵族气的聚乐村横空出世,和开办者创造的“四四席”一起,登上历史的舞台。博山菜也因此成为鲁菜的一个重要分支。


一个老字号的背后总有很多故事,也会有一段风雨飘摇的历史。
1956年,聚乐村公私合营,改名东风饭店,一些股东偷偷把股票给烧了。“文革”中,那块有着一两黄金的老牌匾成了四旧,被当成了剁板。有一天,眼看着牌匾要被剁透了气,一位老厨师不忍心,偷偷将它换下来,铺在床上当铺 板,这才保存下来。
后来,东风饭店又变成了博山区饮食服务公司,五易其址风光不再。当它搬迁到轿杆胡同时,住在对面的一个家境并不富裕的小男孩,对它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小男孩经常缠着长 辈讲以前聚乐村的故事,他喜欢扒着门口向里看,渴望自己有一天能够走进去。


然而,上世纪90年代的博山老城区改造,包括聚乐村在内,一些老字号像清梅居、景德东、大天明茶庄、景泰成药店还 有鱼市街等都被拆除,博山老城从此踪迹难寻。
时光走到21世纪,当年轿杆胡同里的小男孩长大了,他叫王鹏。
2009年,带着儿时的梦想,王鹏重开聚乐村,还为博山四四席成功申请非遗。 他花了20年时间,遍寻聚乐村厨师的后人,还原了四四席的菜谱。王鹏还从民间搜寻到几件有关当年聚乐村辉煌时期的证物:发黄的股票,零落的菜谱,还有一张从栾氏后人手里拿到的聚乐村全家福照片。


“现在,淄博人重要的接待——婚嫁,最讲究的‘伺候娘家客(读kei)’还是要做四四席,这是传统,更是礼仪。”王颜山说。


聚乐村迎来了新时代。与当年聚乐村越做越高档的路线正好相 反,王鹏开了家分店,主打中档菜肴,还在博山中心城区新开了聚乐村灌汤包子铺,主营包子和鸡汤馄饨。用聚乐村百年手艺做的高汤浇出来的馄饨,大受欢迎。
用王鹏的话说就是:聚乐村要焕发新 的生机,必须从贵族记忆变成寻常百姓的现实。


已有0人点赞
新房

内容页尾部广告

0条评论

 
承诺遵守文明发帖,国家相关法律法规 0/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