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内容页通栏
志 公 坪
志公坪,位于鲁山东北侧,主峰座落于池上镇上郝峪村东约1公里处,海拔837米,山势险要,东西走向。西从上郝峪村步行40分钟或东从七峪村步行一个小时,即可攀至坪顶。
志公坪的由来源于一个民间传说。相传,在鲁山东侧的陡崖峭壁顶有一寺庙,庙中住着一老善人及其一弟子。老善人的弟子叫牛志宝,是鲁山下的上小峰村人,由于家境贫寒,便出家进了山。一天,老善人出游去了,只剩下弟子宝志独自在守寺庙。正当他寂寞无聊时,有两个白胖娃娃走到身前,不一会,三人便熟悉了。他们三个在院里跑来跑去,玩得十分开心。快到太阳落山时,两个娃娃说回家,就辞别宝志出门走了,并说好明天再来。这样一连三日两个似兄弟模样的胖娃娃白天来庙里玩,天黑就走。这天,宝志问他俩家住哪里,其中的一个笑嘻嘻的对他说:“远在九龙窝,近在庙后崖。”并恳求他不要告诉别人。
几天后,老善人出游回来,看到庙里打扫得非常干净,东西整理得井井有条,弟子宝志满脸高兴,丝毫看不出孤单的样子。便问宝志,这几天是否有生人来过。宝志是老善人的忠实弟子,就如实说了。老善人修行多年,觉得两个娃子的住家很奇怪,于是便想了一个法子让宝志去做。
又一天,老善人推说出游下山去了。老善人走后,两个白胖娃娃果然又来了。太阳快落山时,两个娃娃要告辞回家,宝志遵照师嘱,悄悄把串好红线团的针别在一个娃子的衣角下。太阳落山,天渐黑后,老善人同宝志顺着红线找去,结果在寺庙后山坡峭壁上,一棵草叶上别着穿线的针。
老善人早耳闻过人参娃娃的传说,但从未见过。看到眼前这种草后,便明白了这就是传说中的人参娃娃。于是老善人把针取下,高高兴兴地回到庙里打起主意来了。天亮后,老善人藏在门后,宝志按师傅的嘱咐在屋内把大锅添好水,烧起火来。又到往日的时候,两个娃娃连蹦带跳地跑到屋里,看到正在烧火,不知是计,他两个正与宝志嬉闹,老善人突然蹿出,抓住了一个娃子,掀起锅盖就按在锅里,另一个娃子见有人抓住了参哥,便“哎呀”一声跑出门口不见了。
老善人叫宝志多加柴快点煮,自己去找另一个,并再三嘱咐要等他回来才能揭锅。宝志平时极少吃荤,当煮了半个时辰时,锅里发出了诱人的香味,宝志再也忍不下去了,他不等师傅回来就揭起锅盖,在沸腾的锅里有个象人似的参。他想师傅没来,我先尝尝熟了没有,结果越吃越香,几下就把人参吃光了,剩下的汤倒给了身边的一只黄狗。不一会,便觉自己身子飘起来了,黄狗也变成虎随着他飘起来。老善人在外找另一个人参娃,找了半天也没找到,待返回庙吃煮了的人参时,看到的只是没有烧完的干柴和一口空锅,宝志不见了。老善人才知道弟子已吃了人参升天成神了。
宝志升天后,被玉帝封为志公,并有权下四指雨。他不忘家乡百姓的疾苦,经常为百姓做好事。百姓为纪念他,把该山叫志公坪,并建了志公庙。
另一个参娃见参哥被人捉住吃掉后,再也不敢回老家,便独自哭泣着翻山越岭向东北深山中走去了。传说东北的人参就是从山东鲁山迁移过去的。
志公坪为沙石山山脉,森林覆盖率为75%,主要树种为刺槐、松树。中药主要有何首乌、丹参、紫胡、远志等。坪顶宽阔平坦,约有1000余亩,建有志公庙,康熙二十二年 (公元1683)重修,碑文是:“青州府益都县孝妇、怀德二乡,鹿疃、冯家二社,古有黄花山、黄花洞,今因坍塌,重修志公石殿……”。七棵八头古柏环绕寺庙,树龄约300余年。庙后50米处有一泉,传说志公饮虎无水,用剑刺巨石出水以饮虎,故名“饮虎泉”。泉水从一巨石缝中流出,有麦杆粗细,旱涝变化不大,长年不断,泉水口味醇正甘甜,当地群众常从山上取来沏茶待客,已经化验分析是开发矿泉水的绝好水源。1992年,为发展旅游,坪顶建设了黄花山居,建筑面积400平方米,可承接50人食宿,另建有一处水塘,容量为1000立方米,鹅游鱼跃,可供游人垂钓,为游客增添一处新景。
近几年来,志公坪作为一处旅游避暑胜地得到了不断开发,池上镇安排专人在坪上管理保护修葺有关设施,从春到秋,游人络绎不绝。每年的阴历7月21日,周边群众纷纷前来赶庙会,寄托美好愿望,同时为促进旅游的发展也发挥了较大作用。一九九八年以来,池上镇在上、中、下三个郝峪规划了志公坪、原“博、莱、蒙三县八路军联防办事处”及郝峪公路沿线自然风景观光(即“两点一线”)的旅游发展框架。志公坪作为旅游开发中的重要一“点”,在搞好坪上设施建设的同时,规划设计了自上郝峪村通往志公坪顶的公路建设项目。该路开通后,游人可乘车直达坪顶,尽情领略志公坪风光。
内容页尾部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