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内容页通栏
雁 门 寨
雁门寨 ,位于池上镇东北12公里处。西与油篓寨相对,南望福山,北连蟠龙山,东为紫峪岭。主峰海拔937米,山势高峻挺拔,四面悬崖峭壁,犹如刀削。东西走向,是淄川、博山两区分界山中最高的一座。
雁门寨名称的由来,与它的山形特征相关,主峰与西面狼牙状山头之间,有一段东西长达100多米的坳口,每年秋天,南飞的雁群都在这个山口停息,继而南飞,有些年老体弱的大雁便永远留在山口,飞不起来,被关在门里,故又称雁门关。明朝隆庆六年碑称之为“掩门寨”。
在当地,还流传着一个古老的、动人的传说:战国时期,这里是齐楚两国的边界,当时并没有雁门寨这座山。楚王善骑马射箭,经常围田打猎,杀害珍禽异兽,这事被泰山奶奶知道了,就变成一只大雁,假装在他箭下受伤,落荒到这里。楚王持弓箭紧紧尾随。只见前面低飞的大雁双爪朝地一抓,顿时电闪雷鸣,巨石犹如破土春笋,节节拔高,眨眼之间,雁伴山石,直上云宵,形成一座三顶横空,环壁绝陡的高山,使骏马难以追捕。楚王不肯罢休,便拉弓箭,但弓怎么也拉不开,拉了半天,箭才射了出去,说也巧,箭头射中了一方峭壁,豁然显现出了一个雁翅形的门户,没多时,天空飞过一群雁,相继飞进那门户。楚王因用力过猛,大口吐血,累死在山脚下了,从此人们就把此山叫作雁门山,后又演变为雁门寨。
提起雁门寨,当地人对山上的“掀人桥”无所不晓。在雁门寨主峰上有一条石缝,宽约两米多阴森无底,凡人无法跨越,只有“仙”才可借助一块夹在石缝中间的长石飘然而过,故称“仙人桥”。而这块石头左右摆动,稍不留神,便可把人掀翻桥下,粉身碎骨,故而得名“掀人桥”。石缝下面据说有一条“河”,河水与山下李家村西首的一口古井相通,俯身石缝,侧耳细听,便能听到涓涓水声。从石缝撒下麦糠之类漂浮物,能在山下古井里漂上水面,无论真假如何,村里人便以此为荣,以有这样一口井而自豪。这口井从来没有干涸过。
雁门寨一向以地势险要而闻名。它三面层层绝壁,仰望寨顶,犹如神柱,只有西面可沿羊肠小道通往山顶,但狭窄如脊,走在上面,如踩钢丝,狭窄处不足一米。从西边一望,陡峭的斜坡被两层悬崖绝壁截断又连接直插谷底阴森可怕,令人毛骨悚然。
沿山路东上,登上一个高峰便有一种新的感觉,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迈。遥望极顶,峰面如刀削般足有百米的绝壁,若能历尽万险登上峰巅,真如站刀背、摇摇晃晃似有坠渊之感,睁眼下望,使人怦然心动,只好闭眼作罢。
雁门寨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成为兵家必争之地。估计在春秋战国以来多次成为古战场。证据充分的是晚清捻军活动和刘德培起义。
1940年开始,伪军新编第四师乘日本侵略军向鲁南大扫荡之际,侵占博山县池冯区抗日根据地,制造无人区,分别驻池上、韩庄及峨庄等地,雁门寨就是主要制高点。1942年10月,八路军四支队在雁门寨切断伪四师从韩庄至池上的通道。伪四师师长吴化文调集3个营兵力向雁门寨发动了轮番进攻,我八路军只有16人,分守四个寨门,激战一天一夜,击退敌人三次冲锋,出色地完成了任务,于第二天拂晓安全退出山寨。
如今,在当地政府的领导下,经过数十年封山育林,昔日光秃秃的山寨已是柏树成林,槐花飘香。在山寨北坳绝壁下发现了一个洞口,深不可测,可能有溶洞存在。
内容页尾部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