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内容页通栏
南 峪
淄河穿盆泉而过,河两岸是肥沃的冲积平原,平原的两侧都是高山,因高山而形成许多峪,南峪是盆泉山峪中的一条,位于村的正南。
南峪东起东南岭,西至青龙山,东南岭脉、青龙山脉与南面的胡树岭脉形成了完整的南峪。东南岭脉与青龙山脉,山势由低变高,蜿蜒4华里而南上,至南部山势险峻。南峪南高北低,峪势南部幽深,北部宽阔。
峪底层层梯田而上,出产玉米、小麦、地瓜和其它谷物及蔬菜,山上出产果类和中草药。
南峪由于三面高山,因而出现了不少名山名寨。沿东南岭而上至最高处为大寨,大寨海拔610米,三面悬崖峭壁,山顶地势平阔,有石房近300间,据考察为齐国时修建,用于防御敌人和躲避邻国对百姓的掠夺。沿青龙山脉而上,山脉中部顶端有一石寨,名小寨,小寨象宝塔一样突起,四面悬崖,寨顶有石房10余间。沿小寨向南而行,就到了张鞑顶峰,张鞑顶峰海拔660米,是北博山镇第一高峰,张鞑顶峰山顶狭窄,岭峰仅有5米宽左右,东西两侧俱是高崖。若登顶,必有胆战心惊之感。有时突然变天,峰两侧深谷内云雾涌动,如大海波涛,又是骇人,又是奇妙。有时下午,村民从远处看到张鞑顶主峰被一团云雾团团围住,就知道今夜要下雨了。这种现象盆泉村民称之为“张鞑顶戴帽”,因为“张鞑顶戴帽”,夜间必然下雨。
美丽的南峪留下了许多动人的传说和故事。《聊斋志异》中,讲述了一个发生在盆泉村的名叫《双灯》的故事:盆泉书生魏运旺,家住南街,夜晚凭窗向南峪仰望,心中若有所思,面上有所翼望,忽见东南岭上有两个红色的灯笼,由远而近,及至窗前,一美少女进入,两人欢好。半年后的夜晚,少女离开,只见双灯经东南岭愈去愈远。由于《聊斋志异》书中所载,魏运旺与狐仙的故事在当地广为流传。
南峪南面的胡树岭是盆泉村南去莱芜的通道,清朝一位大剧作家根据这个地点,写成了一部戏剧,剧名叫《天门走雪》,反映的是发生在盆泉的一段真实故事:明朝万历初年,盆泉村有魏、谢两个大户。魏家大户在村北修建了一座楼,谢家大户在村南修建了一座楼,两楼相对,相隔不远。谢家楼上住一男童,魏家楼上住一女童,两儿童在楼上相望,因年幼无知,谢家男童朝魏家女童撒尿,于是起了官司。因魏家朝中有人,谢家输了官司。谢家主人被处极刑,谢家楼被责令拆除,所有谢姓的人不得居住盆泉。于是在一个雪夜,谢家人从胡树岭走过,去了莱芜的邢家庄。现在北楼已不复存在,只有宽畅的北楼胡同仍在,南楼亦只剩其基座。
由于南峪山高、谷幽、林密,清朝年间的张鞑顶峰下的山林里曾居住过一对夫妻侠客。这对老夫妻不知从哪里来,也不知因何在此居住,与村民既不往来,亦不相扰。他们开荒种地,牧羊养鸡,过着清闲的生活。一日贼人来犯,二十多名贼人一起向坡上的羊捉去,老汉飞身向捉羊的贼人推去,推开后并不伤贼。由于羊在大片山上,捉羊的人也分散,一时间只见满山遍野都是老汉的身影,贼人被一一推开。贼人们被老汉的武艺惊呆了。没想到老太太更是厉害,只见她把一柄钢叉向空中扔去,叉落后叉头朝上,叉柄站立于地面上,老太太向叉尖扔一蒲团。蒲团稳落在叉尖上。老太太施轻功飞身坐上了叉顶的蒲团,不言不语地纳起鞋底,众贼骇然,知是遇上了高人,纷然而退。
南峪的入口处不远,有一地点名叫“神仙亏”。清朝末年有一个老和尚住在大寨下面悬崖上的和尚洞里修行。一个冬天傍晚来村里找取灯油,回去时已经天黑,刚出村不远,就不慎摔了一跤,由于年老体弱,这一跤竟跌死了。村民们说:这老和尚是神仙,神仙也有吃亏的时候,于是给这地方取名“神仙亏”。
请记住南峪吧,记住那高耸入云的张鞑顶,记住那地势险要的古战场大寨,记住那美丽的传说《双灯》。
内容页尾部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