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兴隆山
分享文章

微信扫一扫

参与评论
0
当前位置:首页 / 头条 / 博山头条 / 正文

内容页通栏

信息未审核或下架中,当前页面为预览效果,仅管理员可见

兴隆山

转载 2015/06/18 08:36:29 发布 IP属地:未知 来源: 作者:佚名 2820 阅读 0 评论 0 点赞


兴   隆   山

  兴隆山位于博山城北,白塔镇饮马村东1公里处,是白塔镇“封山育林区”。兴隆山及以南的山峰   -摘星山是兴隆山的一山两峰。
  摘星山没有古建筑,只有“马石窝”“公石头、母石头”“石婆望月”“懒老婆炕”“懒水泉”等传说。
  兴隆山海拔高约6米。传说山上出过金母猪领一群小金猪,因此另有别名“母猪铺”。山上曾有一古建筑--碧霞元君行宫,也曾有过和尚。只是传说,详情难查。据大清同治十年(公元1872)的古碑上“重修泰山行宫记”碑文记载:“创始者何人,后起者之难为继也。吾乡之南万山东起大奎之阳,其西南一峰,岩壑优美,望之巍然而耸,翠者,兴隆山也,山之颠旧有碧霞元君行宫一所,每逢花开季节及九月望日,乡人云集于此,演戏……”这段文字已阐明,其西南一峰便是摘星山;翠者,便是兴隆山(母猪铺)。
  大清同治十年所修的“碧霞元君行宫”在文化大革命中全部毁坏。1994年3月,村民集资,企业赞助,邻村募捐,投资百万余元,重修兴隆山庙宇,即再起的碧霞元君行宫。规模较前扩大,场面更加壮观,一进山,便看到层层云梯,直上云霄,庙门颇有点泰山南天门的感觉。该庙宇于1997年被定为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重修后的兴隆山庙,新添了很多塑像,如“山神”“石大夫”“王灵宫”及龙王殿中的“四海龙王”及手下诸神。最雄伟的是“大殿”里面的正尊碧霞元君,上首是广生圣母(送子娘娘),下首是赵公明元帅(即财神爷爷),两边站着四大天王。还有亭榭等建筑,钟楼里面垂挂着千斤重的“碧霞神钟”,是博山区金桥铸造厂制造,供庙会使用(钟文是:有求必应,名扬四海,行善积德,声振八方)。
  庙中建有“储水池”,从摘星山“北懒水泉”铺设管道引水入池,供上山游客或善男信女进香时饮用。
  兴隆山是南北走向,红砂岩结构,西北崎侧。总面积208亩,北麓是国家村的二号煤井。山上长满了松,柏树,刺槐,火炬树,植被近200亩。山坡有很多药草,常被采用的有:黄芪、柴胡、五加皮、大蓟、败浆草、车前子、枣仁、半夏、香附子、蒲公英、枸杞、喜鹊等十几种。野生动物有兔子、猪、山鸡、鸭篮、麻雀、滴滴水、喜鹊等,文革中由于村民上山狩猎,山鸡已绝,獾也幸存了了。
  公元2000年7月1日,白塔镇饮马村村民赵公亮,在兴隆山西下路口处,筹资建“封山育林碑”,其西面书丹者,原淄博市副市长、市人大主任陈庆照,碑文是“封山育林,美化环境,造福后人”。碑的东面是“封山育林碑记”。

马石窝的传说与饮马村的由来

  传说很早以前,饮马村,还是几户人家,村内有一池叫“饮马池”。兴隆山上有匹神马,天天晚上到池边喝水。南蛮见后,知道是一风水宝地,想法破坏。于是造谣说:“此马每天晚上到池里喝水,会坏了这里的风水,不想法把这匹马撵走或千掉,必然会出事”。老百姓信以为真,在村东路口盖了“关帝庙”以镇其马。果然,神马到此看到“关帝庙”不敢前往,便绕道从村北转着到池边喝水。南蛮一看没治住,就叫村民在村北路口盖了一处“关帝庙”,神马便又从村南绕到池边喝水。南蛮为了达到目的,干脆让村民在池的东边,在马喝水的地方盖了“关帝庙”,这次神马一看到池边的“关帝庙”就胆战心惊,但水不能不喝,于是,在池的南边悄悄地喝,才喝了几口,被关老爷的马夫周仓听见了,他提起关老爷的“青龙偃月刀”就撵神马,神马撒腿就跑,急不择路,吓的竟往摘星山方向跑去,当跑到山腰时,神马才知错了路,想往兴隆山跑吧,周仓已到跟前,没法它便一头扎进山里,露着屁股在外,周仓上前,照着屁股就是一刀……。摘星山上的“马石窝”就是神马钻山的地方,石迹尚存,略有破坏。由于神马喝水的“饮马池”座落在该村,所以取名“饮马村”。

公石头、母石头

  站在白塔镇政府向东眺望,会看到兴隆山南峰有两块巨大的石头,那就是“公石头、母石头”。
  千百年来,老百姓没有一个说上公石头、母石头的来历。人们对不孝之子常说:他是公石头、母石头生的,长着一副铁石心肠。直到文革前,没有人去动,也不敢去动这两块千古巨石。
  1966年5月16日,文化大革命开始以后,“破四旧,立四新”庙也砸,神也掀。饮马村一伙打磨的石匠,上兴隆山去求石磨坯子,看中了母石头,他们光是把母石头的两个“相纂”劈下来打了磨。后来,就在母石头上打眼放炮了。放了一炮,结果从母石头的下边淌出了血水,还有的人看见从石缝中爬出来的壁虎有大人的鞋底那么大,爬出的轴蜒也有一拃多长……人们对此有点害怕寒手。
  1969年春,饮马村的一名石匠,用母石头的石头打了一盘磨,给西山北峪一家送,当拖拉机开到“幸福桥”处,突然翻车,车上的石磨竟把该石匠砸死了。
  自该石匠出了事以后,很长时间没有人再敢去动母石头。这一天,石匠生前几个同伙计议,到母石头那儿不放炮,打几个锲子,再劈点石头。他们带上工具向兴隆山公石头、母石头方向走去,刚到,气还没有喘过来,头顶上的那片云彩竟遮天蔽日变大,接着就是五雷闪降,雷在头上围着公石头、母石头响个不停,吓的他们赶快收拾工具就往山下跑,雷一个劲的响,直到他们进了村,雷才渐渐消失了……。2000年7月1日新建的“封山育林碑”碑文中写道:“斩灵石头流泪,天怒人怨,集惋惜成恨”大概就是对这两故事的高度概括。自此以后,再也没有敢动“公石头、母石头”了,不过已破坏得相当厉害了。
  故事虽是巧合,但反映了群众不愿破坏这两块巨石。

母猪铺的传说

  兴隆山的别名叫母猪铺,其传说有三种:一种说法是小店一姓宋的道士在山上看庙,子夜时,听到山上猪叫,起来观看,只见一名母猪领着一群小猪金光闪闪,在山上觅食……。另一种说法是下路的人 (即小店以西的人)去万山推炭,起五更路经此地,发现山上跑满了金猪,他们扔下小车就逮猪,结果,谁也没逮住,猪都跑到洞里去了。第三种说法,我们认为较好,详写于下。
  传说,明末年间,东万山就成立了砂锅厂,生产各种类型的砂锅。
  小店村一家姓宋的,因生活艰窘,过不去年,就到亲戚家借钱去东万山买了担砂锅,准备卖了过年。他用条编白筐(下面是正方形木架子,架子四角有孔,孔穿绳子叫八根系)担上担砂锅,起五更赶黑路,准备下乡。刚爬上兴隆山,被一木楂子挂住不架子下的绳子,一晃悠,一担砂锅全打了。他窝窝囊囊地回了家。
  第二年,他又借了钱,买了一担砂锅,快走至出事的地方,他加倍小心,提高警惕,稳踏稳走,不料,一脚踩到砂锅片上,锅片下面是磋脚砂,一滑,扁担开始前仰后倾,绳子又被木楂挂住了,一担砂锅又打了。他又气又急又恨,抡起扁担照木楂打了两扁担出了气,痛定后,他忽然产生了一个“清除路障,免再遭殃”的念头,他把白筐盖在木楂上,把路上的锅片拾干净,一阵小跑就回了家。
  他扛着镢头,拿着锨匆匆地又上了山。他拿去白筐,借着月光,总算把木楂看清了--原来是棵荆疙瘩。不知谁割了荆条,留下了这个楂子。他抡起镢头就刨,刨着刨着,突然刨到了一块青石板,疙瘩根又从青石板一边的缝里扎下去了。他还来了倔劲,非连根刨不行。他用镢一橇,青石板起来了。忽然眼前出现一片金光,耀得眼睛发花。只见一头金母猪领着一群小金猪从此处经过,又钻向洞的另一个方向……。当最后一只小金猪从他面前经过时,他才如梦初醒,为何不逮住只小猪,回家过年?于是他一把抓住了小猪的尾巴,拼命的拽,小猪叫着使劲挣,结果猪尾巴挣下来了。他定眼一看,竟是一根金条。
  他刨完了木楂,拿着金条,高高兴兴地回家了。从此,该山得到一别名叫“母猪铺”。看来人行好事,莫问前程,善有善报,是必信无疑的了。最近,我们去查证,有洞口,洞口上还有两尊荆棵,看来故事说的有点绺。

碧霞元君行宫

  传说很早以前,兴隆山建有碧霞元君行宫,据“大清同治十年立冬上浣,重修泰山行官记”记载:“今年春,邻庄首事诸公,始众议重修?由事捐资解囊助者……经数日,而庙貌一新……于庙之东偏建修官厅三楹客舍一区……”在庙的偏东,曾有三间碧霞元君行宫,文革中被毁坏,荡然无存。
  1994年3月,村民集资,企业赞助,邻村募娟,投资百万余元,重修兴隆山庙宇,即现在的兴陵碧霞元君行宫,规模较前宏大,庙貌吏加壮观。有院墙,山门楼,一进门,便是层层碧石云梯,直上重霄庙门,颇有点泰山南天门的感觉。该庙宇1997年被定为区级重点文放保护单位。
  重修后的兴隆山,新添了几处小庙,如“山神庙”“石大夫庙”“王灵官庙”。“钟楼”里面垂挂着“碧霞神钟”,神钟四周铸字有:“有求必应,名扬四海,行善积德,声振八方。”
  “钟楼”北面是“龙王殿”,东海龙王--敖广,南海龙王敖钦,坐在迎面的上下首,西海龙王--敖闰,北海龙王敖顺分坐其左右。手下诸神各异。最雄伟的建筑是“榭馆”,北面的“大殿”里面正尊是碧霞元君。尊前有仙童玉女,与碧霞元君并坐的还有“广生圣母”(即送子娘娘),赵公明元帅(即财神爷爷),两旁站着四大天王。
  “榭馆”的西边,有三间较大的西屋,供善男信女香客憩息。
  在“王灵官”庙以西伫立着一块刻有“重修泰山行宫记”的碑文,有些字已风化的难以辨认。不过碑文上“每逢花开季节及九月望日,乡人云集于此,演戏称口,以其神福余童”的世俗却流传至今,每年三月十五、九月十五,是这里的届会,数以百计的善男信女到这里烧香磕头,以还其愿,庙中还有一密封蓄水池,供其用水。

已有0人点赞
新房

内容页尾部广告

0条评论

 
承诺遵守文明发帖,国家相关法律法规 0/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