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内容页通栏
禹 王 山
禹王山系原山之主峰,因其峰建有禹王殿,俗称禹王山,位于博山城西九公里,域城镇岭西村以西处。
原山,别名饴山,马耳山。原山一名最早见于《汉书.地理志》“烟岚苍漭,禅有齐对,千里胜概,表为原山。”(颜神镇志)“汶水西注,淄水东注,皆源于此”。赵执信《原山考》载:“镇城西十余里,有大山横亘,一方之镇也。其来西南自泰岱,连绵将二百里,至而特起,耸拔雄秀……盖博考而细按之,盖所谓原山者也”。原山山势西南、东北走向,起伏于淄博市、莱芜市和章丘市境内,长约一百公里,面积150平方公里,主峰海拔797.8米,相对高度550米左右,东侧是断层陷落而成的悬崖峭壁,山势奇伟,是素有“禹王积雪”之称的颜神八景之一。
禹王山有古齐长城遗址,建有马耳山,系古长城居险要塞关口,山阴有虎老关,也系长城之要塞。(系域城镇上虎老关,下虎老关村)。
此山别名马耳山,焉何称之,无从考据。经多次对此山考察观测发现,禹王山主峰,远看确系马之形状,马身、马头,马胫、马耳清晰可辨,禹王山主峰顶部正是竖起的马耳。山下有“马公祠”村,村内并无马姓人氏,推测马公祠可能是祭祀马耳山之祠堂,后来村庄以此祠名之。可以推测,马公祠面对马耳山,系一脉相称。
禹王山主峰建有禹王殿,侧峰构筑泰山行宫,始建于何年代已无考,早巳残坏殆尽。1995年以来,当地群众开始重修,每逢三月三,九月九日是该山庙会时。
山之西两部地层多古生代变质岩,东北郡为寒武纪石灰岩和页岩。山区之内已大部绿化,植被茂密,灌木丛生,植被覆盖面积70%以上。主要树种有刺槐,侧柏,枫树,松树。林产有樱桃,香椿,花椒,水果等。药用植物有半夏,金银花,紫胡,沙参等。
禹王山峰高雄秀,陡峭挺拨。登峰西南望万亩松涛,峰岚常跃;东观博山全境,风情万千。山区气候怡人,平均温度低于博山城区五度左右,是避暑纳凉的好去处。1995年至1999年淄博、莱芜两市共同修建通往博山,莱芜和章丘的山间柏油公路。公路从禹王主峰脚下穿过,交通方便。从博山城区到禹王山必经姚家峪。姚家峪是博山旅游景点之一。峪中有五十余家餐饮店,星罗棋布,各具山林野味,被称为“美食一峪”。沿公路向西可达牛角村,南北闫村。此处山势奇伟,苇席在望,山下水库两座,碧秀如境,是开发禹王山旅游区的良好资源。
在四十年代,禹王山区曾发生过一场战斗。一九四七年七月,为保护地方基层政权,避免国民党的大扫荡,山东纵队某营奉命护送博山、淄川、莱芜三地区的基层领导及家属千余人,由莱芜向淄博转移的途中路经禹王山,与国民党七十三军某营遭遇。因我军由当地百姓带路,抢占优势地形,经一昼夜的浴血奋战,歼敌百余名,彻底打垮了敌军,我军伤亡不足十人。其中郭营长在打扫战场时,被残敌黑枪击中牺牲,用生命保卫了地方政权。
内容页尾部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