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内容页通栏
窑广
地处城区。博(山)沂(源)公路由村东通过。该村以岳阳河为界,西部属奥陶系石灰岩,东部为石炭系,故以产煤炭、陶土著称。土壤多系红壤土和褐土,比较肥沃。该村是山头街道比较古老的村庄之一,也是山头陶瓷的发祥地。据民国十八年(1929年)在该村出土的古窑址和《薛氏世谱》的记载考证:北宋初,薛氏就由八陡迁到这里建窑业陶,取名“窑广”。
到了明洪武初期,李氏由枣强徒居于此,已形成村落。 后又有张姓、 孙姓迁入, 仍沿用“窑广” 为村名。清康熙九年(1670年) 《颜神镇志》、清乾隆十八年(1753年) 《博山县志》和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续修博山县志》,均载有“窑广”村名。据传,因取“窑业甚广”之义,故定村名为“窑广”。
北域城
北域城位于博山区西北部,距博山城三公里。地处丘陵。 北临石臼河。
《般阳胡氏族谱》载:“始祖讳克忠公,自明洪武二年由直隶枣强迁居于淄邑明水店,长门次支居博山西北胡城。”又据《李氏世谱》载:“吾李氏始祖讳彦明,明洪武元年自冀州枣强县迁居山东淄川县城西北台头庄入籍。十五世高才,迁居北域城。”据此,胡、李两姓分别于明初、清初在此定居。
明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重修观音堂碑记》镌有“济南府淄川县九图域城庄”字样。“图”是明代乡、村的政体名称,“九图”,即第九图。
清康熙九年 (1670年) 《颜神镇志》 载村名为“胡城三庄” 。清乾隆八年
(1743年)《续修淄川县志》载:“北湖城,旧名域城”。清乾隆十八年(1753年)《博山县志》载村名为“域城”。嘉庆七年(1802年)《重修白石洞碑记》载村名为“北胡城”。本村因处于三个域城以北,故名“北域城”。
南北朝时期,宋武帝刘裕(公元420—422年)侨置绎幕县。《续山东考古录》载:“博山县西北路有三域城村,疑侨绎幕县。”域城一名可能由此而出。 胡城乃域城的别名。因南朝宋所侨置的绎幕县治,为北魏道武帝(鲜卑族,古代泛称胡)所赐
match 崔恬食邑,故也名胡城。东域城
东域城
位于北域城以东0.5公里。 旧时以种蔬菜为主,是博山区蔬菜基地之一。《崔氏族谱》载:“先世祖居莱芜城北石马庄。始祖讳汝正,为避金兵之乱,往迤北大金山。及大元开固,始复旧居。……十二世光告,由张庄迁居博山东域城。”《宋氏族谱》载:“宋氏明初从枣强迁居博山县西冶街香亭后,又迁居东域城。”据此,宋、崔两姓分别于明朝初期、中期到此定居。
明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重修观音堂碑记》镌有“济南府淄川县九图域城庄”宇样。“图”是明代乡、村的政体名称,“九图”,即第九图。
清康熙九年(1670年) 《颜神镇志》载村名为“胡城庄”。清乾隆八年(1743年) 《续修淄川县志》载:“北湖城,旧名域城”。清乾隆十八年(1753年)《博山县志》载村名为“域城”。清嘉庆七年(1802年)《重修白石洞碑记》载村名为“东胡城”。因位处三个域城之东,故名“东域城” 。
内容页尾部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