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内容页通栏
冯延成和冯衍成
“不是亲兄弟,胜似亲兄弟”,这话人们常常用来说那些关系很铁的哥们。如今,我遇到了这么一对兄弟。他们不仅不是亲兄弟胜似亲兄弟,而且还拥有一样的姓氏一样的名字。不信吧?有身份证为证。看,哥哥冯延成生于1946年,弟弟冯延成生于1954年。兄弟都叫冯延成,一字不差。
其实,他们都叫冯衍成,是办身份证的人给他们搞错字了。哥哥随意,将错就错,就“冯延成”的叫起来。弟弟认真,即使身份证错了,也要叫“冯衍成”。就这样,本是一字不差的兄弟,写出来的名字就是冯延成和冯衍成了。这反而更好,从名字上就能知道谁是哥哥,谁是弟弟了。
兄弟俩一个生活在邀兔崖,一个生活于南神头。本是素不相识,却因共同的兴趣和爱好走到一起了,他们一起登山、一起写生、一起探讨,在艺术的道路上一起走到了今天。
哥哥冯延成
冯延成,1946年生于博山区南神头,6岁就对绘画有了浓厚的兴趣。一年级的时候,他无意中涂鸦的一幅画被村中的文化达人栾尚恕发现。从此,栾老师成了他的美术启蒙老师。栾家在南神头属于文化大户,喜欢济贫扶弱,家族威望高。栾老师发现小小的他有一颗艺术的心,就有意培养他。一周给他布置一次作业,要么画一个萝卜,要么画一个盖杯,只要身边可以看得见的蔬菜、水果、鞋子、衣服等,无不成为他的绘画素材。每周一次的点评,栾老师总是极为震惊地说:“你真是天才啊!画得太好了,继续努力!”
就这样,在栾老师的鼓励下,他一学就是七八年。进入初中时,他的画已是相当不错了。适值北镇艺术专科学院招生,老师鼓励他去报考。很快得知,他以优异的成绩被学院录取。可是后來因当时三年自然灾害,学院合并变动,学院录取从此再也没有了下文。
1964年,他考入淄博一中的高中班。这时,美术老师阮丽云又发现了这个人才,把他招入特长班,让他天天下午练习素描、水粉、水彩……阮老师师德高尚,对她的每一位学生充满了爱,就像对待自己的子女一样给予了无微不至的关怀,极受师生尊重。在动乱的文革期间,竟没有一个人给她写大字报。1966年高中毕业时,阮老师鼓励他报考中央美术学院。他6月初参加考试,6月中旬就接到了录取通知书。可是不久,他又收到了第二封信,信中说时值目前文革的不确定性,局势复杂多变,这一期考取的学生就不招生了。去美院深造的梦,就此破灭了。
就这样,他先先后后考过两次美术学院,都以优异的成绩被录取,却都以这样那样的原因与自己挚爱的美术亊业擦肩而过了。不过,这一爱好和特长可在今后的工作生活中发挥了极大的作用,也是值得庆幸的。
1968年,他就业于淄博市农业供电局,后合并到淄博供电局。他熟悉业务,工作认真,很快成长为三电办公室主任,管辖博山区1000多个工业户、15个公社、30多条供电线路。不管哪一条线路哪一户人家,一旦有点供电亊故异常,他都要亲临现场指导处理……这时,工作成了他的唯一,心中的挚爱早就被搁浅了。
一晃,30多年过去了,紧张的神经总该松缓一下了。1999年,局領导为照顾老同志,把他安排到局办公室工作。得知他喜欢绘画、写字,办公室为他配备了桌案,让他想写就写、想画就画,过了几年轻松愉快的生活,直至2006年退休。
退休后,他才与绘画界的朋友渐渐取得了联系,时常与朋友们一同去写生、去钻研、去提高自己的绘画技艺。除了请教老师,他喜欢在电脑上游览各种画风的美术作品,目标是学习他人优点,形成自己风格。他先是学习油画、粉画、水彩画,后来主攻写意花鸟画。书法以隶书见长。
付出多少,收获就有多少。1997年,他的书画作品在淄博市工业系统“迎接香港回归书画展”中获得一等奖。1998年,他的多幅作品参加淄博市慈善总会组织的淄博市书画家“赈灾抗洪”捐书画活动;同年,国画山水作品入选《一九九八年山东中国山水画大展》。1999年,他的国画作品参加《建国50周年山东省美术作品展》。2000年,他的艺术简历被编入《中国书画信息大全》。2001年,他的书法作品和国画作品参加纪念焦裕禄暨庆祝建党80周年全国书法展,并被焦裕禄纪念馆收藏。2003年,他的国画作品《秋韵》编入《淄博美术作品》画集。2004年,他的专题片“颜山人”在博山电视台连续播放一周。2005年,他的国画作品在中国文艺协会举办的首届中国文艺“金爵奖”展中被评为“书画最佳奖”。2008年,国画作品《荷》在市文化厅组织的迎奥运书画展中获二等奖。2009年,参加博山、淄川两地美协组织的二十位画家“孝水长流”联展。2010年7月1日,参加博山区文联、文化局、美协组织的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九周年中国画十家联展。2011年至2013年期间,连续两届获得博山区文学艺术奖。其艺术成就被收录《共和国建设者—闪光的足迹》一书。
现在,他已是山东省美术家协会会员,淄博市艺术研究院副院长,中国水墨研究院淄博分院副院长,蒲松龄艺术研究院研究员,中国国画院高级美术师,中国画家协会理事。
弟弟冯衍成
冯衍成,1954年生于博山区郭庄乡邀兔崖村,自幼喜欢绘画。上小学时,他便把课本上的美术图案全部临摹下来,贴在墙上自己欣赏。老师发现了他幼小的心灵里有一颗神奇的种子,便让他在班里办黑板报。从此,他与美术结下了不解之缘。从小学到高中,黑板报成了他学习美术的最佳场地。受农村条件限制,他空有一颗挚爱美术的心,却没有更广阔的天地让他去学习。
读高中的时候,他跟着美术老师尹老师第一次出去写生。1974年,山东省艺术学院教授、国画家刘鲁生来博山池上写生,他有幸跟随了两天。这两天,他既领略了画家风范,也奠定了他钟情美术、争当画家的决心。从此,他自费订阅《美术》杂志,参加“中国书画函授大学”学习,每月一次带作业到孙雨田先生处求教。学习期间,他有幸借到天津美术学院教授孙其峰教授的《花鸟图》大学讲义,就爱不释手了。唯恐失去学习机会,仅用半年时间,他就将长达68页的花鸟图全部临摹完成。
70年代的高考现状人人皆知,他没能完成自己的美术梦,就求学于东北工业学院,毕业后成了一名优秀的机械工程师。无论是减速机、水泵,还是其他机器,只要商家提出要求,他都能以最快的速度设计出优秀的图纸。
为了提高艺术成就,他先后拜师于中国陶瓷艺术大师尹干、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罗晓东。他的家距离老师的家有70多华里,节假日里他总是毫不犹豫地带上自己的作品,风雨无阻地骑车去向老师求教。这样的艺术求教,他已经延续40多年了。
有付出,定有丰硕的成果。他将工细、精准、认真的工作作风用于工笔画创作,他的工笔画更加细腻、逼真了。2013年,他的写意画《秋趣》刊登在淄博的《泥土芬芳》。2014年,他的工笔画《孔子》在中国“孝行天下”书画作品展中获得三等奖;同年,工笔花鸟画《相依图》在《中国工艺美术家》刊载。2015年,他参加全国儒释道文化展,工笔画《观音》获得三等奖,奖金一万元……现在,他的作品不仅被省内外收藏家收藏,还被日本、韩国友人收藏。工笔画《相依图》已登载《中国工艺美术家》杂志。山东省委原书记苏毅然见到他的画后,欣然为他题词“墨润千野绿,笔开四化红”。
现在,冯衍成已经是中国工艺美术家协会会员、淄博市农民书画美术研究会会员、淄博市老年书画学会会员、山东省摄影家协会会员、淄博市美术家协会会员。
哥俩好
尽管兄弟两人名字相同、兴趣爱好相同,可他们毕竟生活在两个不同的天地里,谁也不认识谁,谁也不知道谁。他们是怎么认识,怎么相识,怎么走在一起的?
说来有趣。2012年,冯衍成去文化馆参加一个书画展,签到簿上,刘斌业老师注意到了这个名字,却没有找到自己熟悉的冯延成。见到冯衍成的真面目时,他高兴的不得了——天底下竟然有如此缘分,我一定让他们相识!就怀着这样的心态,刘斌业立刻拨打了冯延成的电话,告诉他给他找了个名字一模一样,爱好兴趣一模一样的兄弟,请他火速赶到文化宫……
就这样,兄弟俩一见倾心,相见恨晚了。从此,他们开始一块儿登山,一块儿写生,其乐融融。得到哥哥指点,弟弟越学越勇。弟弟上高山,哥哥也绝不落后一步。在艺术的道路上,他们互帮互助,一起跨越一道道难关,共同登上了一个个高度。
如今,兄弟俩外出写生,除了必备的绘画材料,照相机也是不可或缺的。每每走到一个地方,看着美丽的景,听着鸟儿的歌,画着心爱的画,已经成了他们最美的享受。如果当天画不完,他们就把美丽的景色摄入镜头,回家继续画……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几年磨练,兄弟俩都取得了卓越的成绩。在山东绘画界,哥哥以中国画山水画家闻名遐迩,弟弟也以工笔画画家遐迩闻名了。
哥哥冯延成部分池上山水作品欣赏
弟弟冯衍成部分工笔画作品欣赏
内容页尾部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