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内容页通栏
环坪路,即环绕志公坪的路。此路自中郝峪新修路上山,直达景区中心,再沿10年前修的上郝峪环山路下山。沿环坪路看雪,无疑降低了登山难度,下再大的雪也可以上山了。
气温太高,石鳖湾以下的雪已经不多了。往里,路边的景致已经不错。看,那棵老软枣树……
这块石头,有人说很像端坐的伟人像。像不像呢?
下郝峪的两道门。
车停中郝峪广场。广场上有一个憨态可掬的雪人立在那里,似乎在欢迎我的到来似的。
自中郝峪环山路上山……蓝天白云皑皑的雪,多美的风光。
攀登到一定高度,即可欣赏中郝峪和上郝峪的全景图了。
路很平很宽,雪薄薄的,走起来一点也不费力。景区的护林员还铲出来一条路吶。
很喜欢路边的这些巨石,无论它像什么或者不像什么,都十分耐看。
从这个高度往上,树上的雪多起来,有的形成了冰晶,成了雾凇景观。
槲树的叶子宽大,叶子周围形成了冰刀子。
远望鲁迅石。鲁迅石由两块突兀而起的石头组成。一块粗壮,像鲁迅头像,有“横眉冷对千夫指”之态;一块细长,如鲁迅紧握的手中笔。
来到松树林。有的松树宝塔似的,挂满了雪的样子让我想起了圣诞树……
蓝天的映衬下,槐树上的冰晶格外漂亮,如同蔚蓝的布面上开满了白色的小花。这么一想,就想到了妈妈。妈妈最喜欢穿开满一朵朵小花的褂子或棉袄了。如果大自然可以卖,我立刻就给妈妈扯一块,送到妈妈的面前……
这里是攒马场。攒马台上依青山,下临深壑,东西宽约 20米,南北长约60米。巨石上面沟沟渠渠全为东西走向,还能看出清清楚楚的马蹄印呢。于是,这里就演绎出了弼马温策马发怒的故事。 往前走,我们会看到各色的树。松树有松树的清高,柏树有柏树的傲骨,刺槐有刺槐的娇美,槲树有槲树的华丽……
看着,看着,不知不觉已经来到了景区中心。
志公坪以志公庙为中心。志公庙建在石台之上,为六块石板砌成的小庙宇。几年前,志公庙后修建一座大殿。庙前有石碑,为康熙二十二年(1683)立。该碑记载了青州府益都县孝妇、怀德二乡鹿疃、冯家二社于黄花山黄花洞重修志公庙之事,并附领袖与各村善信题名。
庙东西两侧植有柏树五棵,其中一棵的树干自地面一分为二,空中枝叶相连,地面树根相绕,有人称其“鸳鸯柏”、“情人树”。它的树冠又分九头,又有“九头柏”的称呼。
传说志公叫牛宝志,是上小峰村人,因吃人参娃得道升天。玉帝封他为志公老爷,并为十二志公之首,授权他大旱之时有权下四指雨,普渡众生。自此,志公老爷管辖的地区风调雨顺,庄稼年年丰收。百姓为了感激他,在黄花山建志公庙一座。从此,黄花山改名志公坪。每年农历七月二十一为庙会。
志公庙东面是志公湖。湖水溢出,流下坝堤,渐次跌入山涧,冬日会形成壮观的冰瀑。目前,志公湖放了水,正在深挖扩建中。
志公湖对面有一斜面巨石,平坦光滑,面积有500多平方米。自下而上,渐次雕刻着行楷的“大证菩提”,篆书的“挟飞仙以遨游”,以及王颜山的隶书“清凉世界”和400余字的《志公坪记》。周围还会看到诸多字体的石刻,如“山乡情”“畅神”“归真”等。如今覆盖了雪,一片洁白,什么也看不到了。
自志公湖东侧,沿环山路返回……
接近景区门口时,我们就看到了小黄山和飞来石。这里的山上多松树、奇石,山势陡峭,似黄山的缩小版,因之称为小黄山。与小黄山隔谷相对,有一块巨石斜倚山坡,下面悬空,任凭风吹雨打,千年不动,又称“飞来石”。
原来的正门已被撤除,不知道新建成什么样子。但有一点可以肯定,那就是新修后的门口一定比原来的高大上了。
大门南边的小山头上,再一次看到惊喜……
大门南北,曾各有一座炮楼的。原炮楼历经风蚀霜剥,已没了旧时模样。大门南边炮楼已经在原基上进行了修缮。新炮楼为全石垒砌,分里外两层,门向东开。炮楼外层直径十米左右,内层直径四五米,墙壁厚约一米。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时期,我军曾利用其有利地形,给予敌人猛烈反击,严厉打击了他们的嚣张气焰。
炮楼下临深壑,山高风巨,灌木上的冰晶或冰刀子格外漂亮。
穿越宽阔的停车场……
这路段的护栏,有些长城的味道。两旁的灌木,也美丽的惊心。
这是一面向阳的山坡。中午的阳光暖暖的,树上的积雪和树挂已经开始融化、滴落,滴滴答答的声音本应悦耳,却因了喜欢的东西正在消失,便显得不怎么动听了。
远处的山脉。树上的积雪已经融化,唯有树下还白皑皑的。
近处的风景,还是蓝天绿树白雪红叶的搭配……
这里又有几块奇异的石头,像蜥蜴,像乌龟……
看不够的蓝天白云,看不够的雾凇、雪……
志公坪欢迎您
内容页尾部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