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池上村庄系列之五十五——苇园
分享文章

微信扫一扫

参与评论
0
当前位置:首页 / 头条 / 博山头条 / 正文

内容页通栏

信息未审核或下架中,当前页面为预览效果,仅管理员可见

池上村庄系列之五十五——苇园

投稿 成龙之龙2018/09/29 10:13:58 发布 IP属地:未知 来源:杨霞光 作者:杨霞光 639 阅读 0 评论 0 点赞


苇园

     苇园位于池上镇政府驻地东池以东10公里。地处鏊子顶脚下。村西是兰竹湾水库。共22户,81人。耕地57亩,主产玉米、谷子、黄烟。经济树有山楂、杏树、香椿等。

    《谭氏寿域碑》载:“清光绪初年,族兄殿楹始自石门迁博、临接壤之兰竹峪垦荒为生。嗣此,族人逐渐自迁居,相为依倚者,曾几何时,杳无人烟之区,今已俨然村落。”据此,清代光绪年间建村。
  
据村中老人讲:该村沟内有一口水井,井周围系大片涝洼地带,苇草丛生,故名“苇园”。

1994年,苇园整村迁往北河口。如今,尚有10户村民故土难舍,乐守家园。

  鏊子顶被红褐色沙石覆盖,圆圆的山头周围有一圈石头镶边,酷似当地妇女烙煎饼用的鏊子,因此得名鏊子顶。鏊子顶是博山区与沂源县的一座界山。苇园村背靠鏊子顶,前临拦住湾水库。

拦住湾水库大坝呈反形,属小I型水库,上游流域面积6.9平方千米。水库设计库容104万立方米。1979年动工,1987年建成坝顶宽2.8米,长189米,坝高30米,总库容100.10万立方米。2003坝底建了自来水过滤设施,地下引水管道已经铺设到下游很多村庄,用于下游土地灌溉和居民用水。

  拦住湾水库北岸,有村碑的地方,有一条上山路,这就是通往苇园的路,也是攀登鏊子顶的路。

  沿路向上走,就进入苇园村。也可以说,这是村子西边的一条大路,时时有折进村子的小路。我们先沿着大路走,走到村子的最高处吧。

  远眺拦住湾水库,近观牵牛花,无不如诗如画,令人心醉。


  这是村子最高处的一条东折入村的小路。那就折进村子里去……路边的香椿树长势旺盛,很是一大特色。

  从这里下折,遭遇了狗叫、鹅欢和鸡鸣的大合唱……从这家院子前边的路横折回去,就是村西大路。

  小路平坦、幽静,路边开满野菊花,浓郁的菊花香扑鼻而来,浸润着身上的每一个细胞……


 菊花香、香椿香,古色古香的老房子……莫名的喜欢上了这条小径……

  来到大路,再寻一条小径折进村子。这是一个挂满玉米的院落,丰收的喜悦就那样的绽放着。真是刚出菊花巷,又进玉米街了。

  这条玉米街的尽头,应是谭秀玉大哥的家吧。为了写《鞭皮岭》《鏊子顶》,我们请了谭大哥带路。后来,我又亲自寻找到大哥的家,请他校对稿件有没有失误。那天,大嫂正在家砸杏仁,一个劲的劝我吃。生吃杏仁,味道还真的不错。那是第一次品尝生杏仁呢。今天,虽然没有见到大哥大嫂,还是让我再一次说声谢谢,谢谢大哥的辛苦带路和校稿,谢谢大嫂的盛情款待。
 从大哥家往下,东面也有几户住家。先过去看看……


  这就是尽头院子。从这里原路返回……

  返回到新房子处,又折进西面去大路的一条小巷……


  又来到村西大路,往下走。

  从这里东折,再进入一条小巷……走进去才知道,这是唯一一条没有折回路的小巷。走到路的尽头,不得不原路返回。

  原路返回。

  这房子很有特色,房子墙上的字更有特色。这些字,最少也有50年了吧?

  看到菜地,就回到了村口,就到了说苇园再见的时候了。


苇园依旧欢迎您


已有0人点赞

内容页尾部广告

0条评论

 
承诺遵守文明发帖,国家相关法律法规 0/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