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内容页通栏
97 春 日
康熙五十一年正月十五日元宵,“春日初长未解凌,寒风如削月方升”(《上元》),大概就是因了天气不佳,蒲松龄未能出游。《十八日与诸孙出游,欲补上元之缺,大风苦寒而返》。到了正月杪二月梢,“过岁忽一月,春来风益多。垂帘冰亦结,濡笔冻犹呵。天气寒如此,梅花绽几何?炉头田舍叟,对酒漫吟哦”(《苦寒》)。但毕竟是冬去春来,寒冷说走快着呢,再好的猎狗也追不上。“律回岁晚冰霜少,春到人间草木知”,十几二十几天,淄川大地上就变了样,“便觉眼前生意满,东风吹水绿参差”(宋张栻《立春偶成》)。
芳春无地不成欢,二月风和夜不寒。
强饮酒因迟好客,倒骑驴为爱佳山。
齿牙摇落谈无碍,故旧凋零兴亦阑。
世事年来方阅尽,眼中益觉海天宽。
正月十八日,“方欲偷闲学年少,又教风伯妒清游”。这次不同了,“云淡风轻近午天,傍花随柳过前川。时人不识余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程颢《春日偶成》)。蒲松龄游兴甚浓,在二月的“吹面不寒杨柳风”(僧志南《绝句》)中,一直游逛到夜晚才回家。这又让人想起王安石《北山》诗中的名句:“细数落花因坐久,缓寻芳草得归迟。”
苏东坡在《书东皋子传后》里说,自己酒量窄,不能饮酒,而喜人饮酒,看朋友醉醺醺的样子,感觉很有趣。蒲松龄喝了一辈子酒,酒量到底多大,我们不得而知,但今天晚上他却实在不想喝,只因为招待(迟,读zhì,接待,招待。宋林逋《郊园避暑》诗:“托心时散帙,迟客复携觞。”)嘉宾才喝了几杯。宋潘阆《过华山》诗:“高爱三峰插太虚,回头仰望倒骑驴。”如果真的是“倒骑驴”,就不用“回头”;既然“回头”,就不是“倒骑驴”。这只是形容对佳山水的依恋不舍,一步三回头。
蒲松龄在同年的《老叹,简毕韦仲》诗里说:“两齿浮危飘欲坠,残缺恶劳腹鸣饿。左车苦难转右车,一脔下咽仍为个。”虽然牙齿“浮危”、“残缺”,但是并没有掉落。直到次年的七月一日,才“三齿俱兀臲,一齿犹倾动。欹侧在右车,久废不敢用。晨餐忽自脱,不血亦不痛。幸在雁行尾,缺一未觉空。三十一齿存,犹不废咏诵”(《七月初一落一齿》),掉了右边的一个大牙。大牙掉了尚“不废咏诵”,仅摇摇欲落,当然就更无碍言谈了。同年的《上元》诗说:“投老全无同调侣,闭门合似在家僧。”当年那些谈得来的酒朋诗侣,多已老成凋谢,“故旧凋零谁与语?漫开浊镜论千秋”(康熙五十二年《读书》),不由人不意兴阑珊。
到了这把年纪,社会上的世态炎凉、人情冷暖,花开花落、生老病死,仕途荣辱、文名功业,等等等等,都已经检阅殆尽,一切都已不放在心上。心中滤去渣滓,眼界便为之大开,独守柳泉看白云,管它冬夏与春秋!
此诗结构极别致。“芳春无地不成欢,二月风和夜不寒”、“倒骑驴为爱佳山”,这三句在意思上为一组。“强饮酒因迟好客”、“齿牙摇落谈无碍,故旧凋零兴亦阑”,这三句在意思上为一组。最后一联总结全诗,并返照开头。此诗对仗极新奇。看到“强饮酒因迟好客”、“齿牙摇落谈无碍”,很难想像得出下联竟分别是“倒骑驴为爱佳山”与“故旧凋零兴亦阑”。如此对仗,深得宋人神韵。
98 夜饮再赋
同中国古代许多大诗人一样,蒲松龄也极喜欢写组诗。康熙五十一年(1712),七十三岁时的十月里,他应友人孙圣佐之邀,前往孙家欣赏了菊花,写一首七言古诗《十月孙圣佐斋中赏菊》。晚上,孙圣佐盛情款待,蒲松龄意犹未尽,乘兴再赋三首。
蹇驴乘兴到君家,秋菊登盆列似麻。
雅集喜倾圣人酒,尘容惭对隐逸花。
夜深风定香初剧,绿暗枝稠叶亦嘉。
此物侑觞堪一石,何须锦帐按红牙。
孙圣佐,生平未详。看来,其家离蒲家庄距离匪近,故需骑驴而往。蹇驴,瘸驴。苏轼《和子由渑池怀旧》诗:“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正如同前边的“倒骑驴”并非真个“倒骑驴”,“蹇驴”也不一定真为“瘸驴”。这样写,一为凑足一个双音节词,二是为了增加情趣。圣人酒,李白《赠孟浩然》:“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圣,亦即圣人酒,指清酒。《三国志·魏书·徐邈传》:“平日醉客谓酒清者为圣人,浊者为贤人。”隐逸花,即菊花。宋周敦颐《爱莲说》:“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侑酒,劝酒。一石,十斗。锦帐,锦缎制成之帐。红牙,檀木的别称,色微红,古人多以之做调节乐曲之拍板,称红牙板。学一学怡红公子,此首可名之曰《访菊》。
堂中花满酒盈觞,妙遣花香入酒香。
祥发庆云纷五色,秋余冷艳殿群芳。
酬三生愿通宵饮,博一夕欢半岁忙。
不似别花近脂粉,辄教词客比红妆。
三生愿,即前世之愿,引申为终生之愿。《红楼梦》第一回贾雨村中秋对月有怀口占一律云:“未卜三生愿,频添一段愁。”半岁忙,指菊花之培植过程。词客比红妆,苏轼《海棠》诗:“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此首可学枕霞旧友,名之曰《对菊》。
三十年前我所欢,相逢相对一开颜。
犹存傲骨欺霜雪,羞散柔芳较麝兰。
稚业久从愁里废,好花忽自雾中看。
放怀尽饮三蕉叶,酒醒床头香梦残。
“我昔爱菊成菊癖,佳种不惮求千里”(《十月孙圣佐斋中赏菊》),可见蒲松龄像爱陶诗一样爱菊,为一菊痴。傲骨,苏轼《赠刘景文》:“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较麝兰,与麝香、兰花比较香味。“作客离家三十年,菊径就荒菊根死”(《十月孙圣佐斋中赏菊》),忙于在西铺毕家教书,少年时爱菊种菊之清兴久已放弃。雾中看花,杜甫《小寒食舟中作》:“春水船如天上坐,老年花似雾中看。”三蕉叶,三杯酒。宋陆元光《回仙录》:“饮器中,惟钟鼎为大,屈卮螺杯次之,而梨花蕉叶最小。”《东坡志林》:“吾少时,望见酒盏而醉,今亦能饮三蕉叶矣。”此首学蘅芜君,可名之《忆菊》。
99 悼 内
蒲松龄的夫人刘氏,淄川大刘庄(今罗村镇道口村)人,生于明崇祯十六年(1643)十一月二十六日申时。其父刘国鼎,有四女,刘氏为其次。“顺治乙未(1655)间,讹传朝廷将选良家子充掖庭,人情汹动。刘公初不信,而意不敢坚,亦从众,送女诣婿家。时年十三,姑董与同寝处。讹言既息,始移归。又二年,始行御轮之礼”(《述刘氏行实》)。顺治十四年(1657),蒲松龄十八岁,刘氏十五岁,二人完婚。度过五十六年的琴瑟之好,刘夫人于康熙五十二年(1713)九月二十六日卒,享年七十一岁。蒲松龄悲痛难抑,写一组六首七言律诗以悼之。选讲两首。
自嫁黔娄艰备遭,家贫儿女任啼号。
浣衣更惜来生福,丰岁时将野菜挑。
怜我衰髦留脆饵,哀君多病苦勤劳。
幸逢诸妇能相继,井臼无须手自操。
黔娄,春秋时齐之隐士,有贤名,家贫不仕,死时衾不蔽体。此处蒲松龄以黔娄自比。蒲箬《柳泉公行述》:“我母……天性温谨,贞静寡言。而持家则安贫守旧,纪理井井。雅不喜侈靡:衣浣濯,但不至冻;食饘粥,但不至馁。量入为出,助以纺绩。我父尝咏之曰:‘浣衣更惜来生福,丰岁时将野菜挑。’盖谓我母之俭德如此。”蒲箬等《祭母文》:“我母……浣濯布素,身无文锦;每得一佳味,恒留以待我父,宁败腐,不以自尝。购一绢帛,恒出以衣我父,宁珍藏不以自御。淡薄自甘,习而不觉其苦。而暮年多病,病则善恚,人见其恚,则知其病,殊不言其病也。中秋犹与儿妇辈把杯谈笑,午夜方休。至次日而病,犹谓病者其常,或数日可痊耳。不意日渐危顿,遂至不起。”蒲松龄《述刘氏行实》:“刘氏……少时纺绩劳勚,垂老苦臂痛,犹绩不辍。衣屡浣,或小有补缀。非燕宾,则庖无肉。松龄远出,得甘旨不以自尝,缄藏待之,每至腐败。……暮年多病,岁数作。自童时有腹块,不为害。而六旬后,与年俱长。至七十,两胁皆症瘕。一作则头眩心痗,不一状,然三五日辄已……”井臼,打水舂米,代指家务劳动。
浮世原同鬼作邻,况当岁过七余旬。
宁知杯酒倾谈夕,便是闱房诀绝辰。
魂若有灵当入梦,涕如不下亦伤神。
迩来倍觉无生趣,死者方为快活人。
《述刘氏行实》:“刘氏……癸巳七十有一,中秋与女及诸妇把酒,语刺刺至午漏。翌日而病,未遽怪也。逾数日,惫不起,始共忧之。体灼热可以炙手。医投寒凉,热益剧。曰:‘世尽庸医,无益,徒自苦,不复药矣。’诸儿为市巴绢作殉衣,方成;二十六日尚卧理家政,灯方张,频索衣曰:‘我行矣!他无所嘱,但无作佛事而已。’俄而气绝。三日具殓,容貌如生。……乃于十月十五日午时葬焉。”康熙五十三年(1714)《午睡初就枕,忽荆人入,见余睡而笑,急张目,则梦也》诗:“一自长离归夜台,何曾一夜梦君来。忽然含笑搴帏入,赚我矇眬睡眼开。”
内容页尾部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