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聊斋诗词鉴赏:归 途、喜立德采芹、人日
分享文章

微信扫一扫

参与评论
0
当前位置:首页 / 头条 / 博山专题 / 正文

内容页通栏

信息未审核或下架中,当前页面为预览效果,仅管理员可见

聊斋诗词鉴赏:归 途、喜立德采芹、人日

投稿 成龙之龙2020/08/24 10:48:27 发布 IP属地:未知 来源: 作者:王光福 896 阅读 0 评论 0 点赞
94
归 途


蒲松龄何年撤帐归家?文献记载明明白白。蒲箬《柳泉公行述》:“迨撤帐归来,年七十矣。”蒲箬等《祭父文》:“我父奔波劳瘁,七十岁始不趁食于四方。”蒲松龄七十岁,是康熙四十八年(1709)。可现在所见到的两种《年谱》却都说是康熙四十九年。路大荒先生《蒲松龄年谱》:“康熙四十九年庚寅(1710),先生七十一岁。先生自是年家居。”盛伟先生《蒲松龄年谱》同路《谱》,只是把“先生自是年家居”改为“先生是年家居”,少了一个“自”字。袁世硕先生《蒲松龄在西铺毕家》先云:“蒲松龄七十岁,时为康熙四十八年(1709)。次年,他有《斗室》诗,末六句云:‘怜我趁食三十年,辜负此君殊可惜……’刚刚结束三十年之趁食生涯的恬然心情,溢于言表。这也可以证明他是上年岁暮才撤帐归家的。”肯定蒲松龄撤帐之年是“康熙四十八年”。《蒲松龄与其诸子及冢孙》继云:“到了康熙四十九年(1710),蒲松龄谢帐归家……”又把时间拖后了一年。(先生二文均见《蒲松龄事迹著述新考》)我们是相信蒲松龄的子孙,还是相信诸位先生呢?我相信前者。

蒲松龄何年成为“岁贡生”?文献记载也明明白白。蒲箬《行述》云:“庚寅岁贡。冬十月,一仆一骑,别无伴侣,奔驰青州道中。六日归来,不至惫病。”蒲松龄成为岁贡生,这在蒲家是件大喜事,蒲箬当不至记错。蒲箬等《祭父文》:“我父奔波劳瘁,七十岁始不趁食于四方,虽有儿辈四人,将焉用耶!至庚寅归来,敦宗睦族,方正摄乎鬼神……”细玩文义,前一句说的是自西铺撤帐,后一句说的是自青州获岁贡生归来。写这两篇文章时,距蒲松龄获岁贡仅仅数年,蒲家子孙该不会得了集体健忘症,所以应该是可信的。路《谱》云:“康熙四十九年庚寅(1710),先生七十一岁。是年贡于乡。”是正确的。可盛《谱》却云:“康熙五十年辛卯(1711),七十二岁。是年,先生贡于乡。”不知根据的是什么“生平事迹及著述记载”。

 

旅店趣装向晓行,一鞭残月马蹄轻。

青连近郭山无缝,翠接长桥路入城。

日上烟消村舍出,雨余风动道尘清。

归来投老应栖隐,百里奔波第此程。

 

七十一岁的高龄了,一骑一仆赴青州,获得岁贡科名。对蒲松龄来说,这仿佛是《三国演义》中曹操所说的“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或者说像那句古老的谚语:“大年五更打个兔子,有它也过年,无它也过年。”宋杨万里《晓过皂口岭》诗:“半世功名一鸡肋,平生道路九羊肠。”用此来概括蒲松龄一生的仕途,再贴切不过,只须把“半世”改为“一世”。明吾丘瑞《运甓记·辞亲赴任》:“征舠已集,拜辞偷泪滴,只为鸡肋功名,把北堂杳隔。”此时,蒲松龄的母亲已去世三十年,北堂久空,只怕蒲松龄临行之前是欲辞无亲,欲哭无泪的。清王韬《淞隐漫录·何华珍》:“宦海中风波,岂有定哉?君前程只此,久怜鸡肋何为?”这多么像蒲松龄五十余岁时老妻刘氏之言:“君勿复尔!倘命应通显,今已台阁矣。”不料近二百年后,刘氏仍有如此知音。由此看来,蒲松龄此次青州回来,也定不会兴高采烈,诗中氤氲着满纸的轻愁,就像一个小学生,刚刚考了个及格,虽然不至于挨批,却也不值得向家人炫耀。


95
喜立德采芹


蒲立德是蒲箬之长子、蒲松龄之长孙。字毅庵,号东谷。生于康熙二十二年(1683)十二月二十六日。蒲松龄有子四人,箬、篪、笏、筠;孙辈更多,据蒲箬等《祭父文》,即有立德、立恕、立宪、立志、立愚、立悫、立中七人。蒲松龄康熙五十一年,作《稚孙殇》、《诸稚孙皆以痘殇,情不可忍》两诗,伤悼蒲篪和蒲筠两幼子夭折。除此而外,所有诗作中均不提诸孙,而多次写到立德,可见乃祖对立德之喜爱。

立德也确实讨人喜欢。康熙二十八年《子笏》诗:“一侄七岁能说典,似有慧根吾所欢。”康熙三十六年《斗室落成,从儿辈颜之面壁居》诗云:“涂鸦童子著新书,”自注云:“幼孙学著小说,数年成十余卷,亦可笑也。”可是,尽管聪颖挺秀,却因家贫而无力延师,“老夫岁岁天涯远,文事惟凭子教孙”(《家居》其二)。蒲箬中秀才后也出外坐馆,贴补家用,致使立德文运蹉跎,“采芹”无门。康熙四十九年,蒲松龄家居后,始能专心并力教长孙:“吾家无师傅,庭训在朝暮。皆能掇青芹,兼邀司衡顾。……立德肯研读,颇解此中趣……”(《示儿篪孙立德》)经过悉心指授,康熙五十年,二十九岁的立德终于考中秀才,且名列第一,蒲松龄赋诗以志之。

 

昔余采芹时,可曾冠童试;

今汝应童科,亦能弁诸士。

微名何足道,梯云乃有自。

天命虽难违,人事贵自励。

        无似乃祖空白头,一经终老良足羞!

 

顺治十五年(1658),蒲松龄十九岁,即以县、府、道三第一补博士弟子员,受知于文坛泰斗施闰章。这是他终生引为自豪的事。今天,孙子也和自己一样名列榜首,尽管比自己晚了十年,他还是忍不住一阵喜悦,又想起了当年之勇(采芹,《诗经·鲁颂·泮水》:“思乐泮水,薄采其芹。”毛传:“泮水,泮宫之水也。”郑笺:“芹,水菜也。”古时学宫有泮水,入学则可采水中之芹以为菜,故称入学为“采芹”、“入泮”。后亦指考中秀才,成了县学生员。冠童试,为童生考试中成绩之首。弁诸士,义同“冠童试”,弁,贵人所著之帽也),在表扬立德的同时顺便自我表扬一番。但蒲松龄明白,对孙子的成绩,可夸赞而不可夸张,取得秀才资格,在科举之途上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千丈云梯登上了第一级,路正长,风正急呢。

据《淄川县志》卷十“三续文学”:“蒲立德,……幼承家学,喜著书。”再联系上文提到的“涂鸦童子著新书”,可见孙子几乎就是爷爷的影子。虽说“身正不怕影子歪”,但蒲松龄深知,“著书”尽管是文人之雅事,却往往能够分散修炼八股之精力,“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荀子《劝学》)。苟若如此,也无可如何,只能尽人事听天命了。

中国古代,素有“诗谶”之说,不料立德也竟然应了爷爷的“谶语”:“无似乃祖空白头,一经终老良足羞!”自我责备当中,隐隐有一种不祥之兆。事实证明,立德终生也没有跨过举人的门槛,所著之书也大多散佚,只存世一部《东谷文集》,还不知何时才能经有心人整理出版。


96
人 日


康熙四十六年(1707)元旦,六十八岁的蒲松龄写一首《元旦口号》:“喔喔邻鸡唱晓风,楮钱烧罢火飞空。稚孙自炫新衣美,也学成人拜老翁。”楮,落叶乔木,其皮可制纸,故“楮钱”即“纸钱”。《金瓶梅词话》第七十八回:“到次日,重和元年新正月元旦。西门庆早起,冠冕,穿大红,田地上炷了香,烧了纸。”清《宛平县志》卷一《风俗》:“正月元旦五鼓时,百官入朝贺礼;民间亦盛服焚香,礼天地,祀祖考,拜尊长及姻友,投刺互答拜年。”《淄川县志》卷一《风俗》:“元旦,鸡鸣起祀天地,祀灶毕,长幼依次纳拜族人,亲戚,相往来贺新年也。”周作人《儿童杂事诗·新年》:“新年拜岁换新衣,白袜花鞋样样齐。”这些都可作为蒲诗的背景和注脚。

康熙五十一年(1712)正月初七,蒲松龄再写一首民间风俗诗——《人日》。

 

灵辰剪彩古来兴,闺阁讹言笑益增。

此日相传猫嫁女,儿啼呜拍不张灯。

 

人日,《北齐书·魏收传》:“魏帝宴百僚,问何故名人日,皆莫能知。收对曰:‘晋议郎董勋《答问礼俗》云:“正月一日为鸡,二日为狗,三日为猪,四日为羊,五日为牛,六日为马,七日为人。”’”灵辰,即正月初七“人日”。唐李峤《奉和人日清晖阁宴群臣遇雪应制》:“三阳偏胜节,七日最灵辰。”剪彩,剪裁花纸或彩绸,制成装饰品。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正月七日为人日。以七种菜为羹;剪彩为人,或镂金薄帖屏风上,亦戴之,像人入新年,形容改新。”宋王安石《次韵次道忆太平州宅早梅》:“今日盘中看剪彩,当时花下就传杯。”猫嫁女,未详何典。我认为“猫”、“鼠”相联,不是蒲松龄就是传抄者误“鼠”为“猫”。若是,则抄一则资料以供参考。周作人《儿童杂事诗·花纸》:“儿女英雄满壁排,摊头花纸费衡裁。大厨美女多娇媚,不及横张八大锤。”钟叔河《笺释》引《苦茶随笔·画廊集序》云:“……在我们乡间这种年画纸叫作‘花纸’,……那些故事画更有生气,……老鼠嫁女的童话,幼时看了很有趣,这些印象还是留着。……花纸之中我又顶喜欢老鼠嫁女……”《儿童杂事诗·老鼠做亲》:“老鼠今朝也做亲,灯笼火把闹盈门。新娘照例红衣裤,翘起胡须十几根。”《笺释》引《虞城记》云:“正月十七夜民间禁灯,以便鼠嫁。”在淄博,此俗在正月初七。犹记少时人日之夕,大人总嘱咐儿女晚一点点灯,云老鼠找媳妇,此即古时风俗之遗留。正月十八日,蒲松龄又写一首民间风俗诗《十八日与诸孙出游,欲补上元之缺,大风苦寒而返》:“家家儿女过桥头,云过桥头百病瘳。方欲偷闲学年少,又教风伯妒清游。”明沈榜《宛署杂记·民风》记载:元宵游灯市,“凡有桥之所,三五相率一过,取度厄之意,或云终岁令无百病。”明刘侗、于奕正《帝京景物略》卷二《灯市》:“妇女相率宵行,以消疾病,曰走百病,又曰走桥。”蒲松龄曾编有《帝京景物选略》。清王廷绍《霓裳续谱》引北京俗曲《正月正》:“正月正,呀呀哟,娘家接我去看灯,问了婆婆问公公。婆婆说去了你早早的回。媳妇说是我还要走走百病。妈妈呀!你也去吧,走走桥儿不腰疼。”可惜那天风太大,这次走百病蒲松龄竟未能走成。



已有0人点赞
新房

内容页尾部广告

0条评论

 
承诺遵守文明发帖,国家相关法律法规 0/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