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内容页通栏
(撰文 张世学 戴书伦 杨霞光)
营子
营子位于池上镇政府驻地东池东北3.5公里。地处黑虎寨东南麓,地势北高南低,东与戴家村相邻,西同冯家村接壤,博李公路自村前,由西向东直过,公路南是宽阔的淄河上游河床,隔河南与南炮楼相望。共106户, 393人。耕地44O亩。主产玉米。村北建小水塘一个。北峪曾出过铁矿。
《赵氏族谱》载:“始祖思贤,明洪武初由直隶枣强迁山东青州府益都县孝妇乡泉河头。十四世祖成兴,宇子久,后居营子庄。”清乾隆十八年 (1753年)《博山县志》载有“营子”字样。据此,清初已有此村。
据村中老人讲,该村因北方有一大片土地,为张家茔地,曾取名“张家茔子”。“茔”与“营”系谐音字,后人因庄名不吉,故改名为“张家营子”,后又简称“营子”。
黑虎寨,东北与油篓寨相连,西北与鹿角山相望,是博山与淄川的界山。山势呈东西走向,属青石山。此寨三面悬崖绝壁,唯有东北方向有一小路,沿山坡向上进入北门,便可到达黑虎寨顶。锥形寨顶与房面形斜坡构成了黑虎寨特有的山形特征。山寨西侧,寨墙石屋已是一片废墟,是战乱年代的记录。
该山因山石呈黑色故称黑虎寨。在当地的百姓中,流传着这样一个传说:山寨绝壁上生有一只黑色的大壁虎(当地人称为蝎虎),经千年修炼成精,祸害百姓。有一年夏天,附近小南峪村李姓父子二人到岭北赶集回来途经此山,忽然狂风大作,电闪雷鸣,方才晴朗的天空霎时间昏暗阴森。父子二人惊慌失措,正欲寻求避雨之处,就见一双龙爪般的东西从天而降。不一会儿,风平云散,阳光灿烂,父子二人却不见了踪影。到了民国初年,孟家块一年轻妇女上山挖菜,刚来到山寨东坳口,只见一个巨大的似蝎虎样的黑影向她扑来。这时忽见一只大手在黑影面前晃动了一下,黑影变作一溜青烟不见了。妇女得救后为答谢山神救命之恩,在山口修了一座山神庙。从此,这里的百姓便不再见到那只黑虎精了。
1940年后,伪军新编第四师师长吴化文派兵驻扎此寨,经常下山骚扰百姓。当时,八路军独立营第五中队派一个班与伪四师展开游击战。一九四二年伪四师投降日本,我方主动撤离。
南炮楼,为1940年后吴化文伪军新编四师李记明部建造驻扎,此人人称李副官,经常下山骚扰百姓,欺男霸女,强取豪夺,无恶不作。这些官兵,隔三差五便下山进村搜刮百姓,骚扰一方,老百姓适逢遭遇自然灾害,庄稼欠收。炮楼里的士兵一见炊烟,便下山抢粮。百姓叫苦连天,不得不闯关东,背井离乡,四处逃难。1942年,日军占据池上,炮轰炮楼,从此,炮楼被毁。如今,南炮楼坍塌荒落,留下的只是那段令人难忘的历史了。
影子的传说。营子村北面的一条山谷叫马蒂峪。据说很早以前,人们去马蒂峪打柴时发现自己只要发问,峪的深处就会传出回答的声音。你高呼:“你好吗?”峪里的影子会高声回答“好啊!”你轻问:“你吃了吗?峪中的影子会轻答:“吃了呀!”
一天,一位村民去马蒂峪打柴,猛抬头看见一条十几米长碗口粗的大蛇从深谷里往外爬。村民吓得一溜烟跑回村子。在他的带领下,一帮大胆的年轻人一起来到马蒂峪。蛇没有了,人们看到的只有被压平了的一大片草地。
没见到大蛇,人们已经有些扫兴。更让他们扫兴的是,习惯了来这里跟影子对话的人,这次无论你怎么呼唤,影子也不回答了。
许多年后,村里有个年轻人在城里打工。一次去郊外散步,他看到一座别墅里出出进进的人很多,一看就是办喜事的模样。
年轻人不自觉地走到这家人门前。门里正好迎面走出一个中年人,得知都是营子人。中年人热情地邀请年轻人回家就餐。说起村中的老人们,李家哥、王家弟、张家嫂的,他知道的很清楚。年轻人奇怪地问:“咱村的情况你知道的这么清楚,你什么时候从村里搬走的?”“50年前。”中年人说,“我那时跟那帮老伙计很熟络呢。”年轻人又问:“当时,你家住在哪里?”“马蒂峪。”中年人笑着说。
年轻人回村了,向老人询问50年前马蒂峪是不是住过人家。老人一笑说:“人家倒是没住过那里,仙家应该住过了!”老人把过去影子的故事一一说给他听了。
这是冯家和营子分界线。我们就从这里,沿着池李路向东走。
沿路的房子很漂亮。从这里北折,再左拐,就是村子的中心街。先往东走,几十米就到了尽头。
这是营子的最东头,是营子与戴家在池李路上的分界线。冯家、营子、戴家三村紧密相连,论池李路边的占用面积,营子是最少的,长一二百米罢了。
回到中心街口,北折,会看到营子最古老的建筑。
这是一幢建筑别致的三层小楼,是陈姓大户陈来(字自顺)建于大清乾隆37年。整楼通间,长约7米、宽4.3米,高近10米。一层为地下室,做菜窖用,第二三层供人居住。整楼可分为楼基、楼身、楼顶三个部分,楼基均以石料砌成,楼身辅以少量青砖,楼顶四道主梁,以枝条编席作笆,小青瓦盖顶,特别美观、别致。只因年久失修,挑梁木檐破败脱落,突显破落景象。
正对古楼的古槐随着岁月的侵蚀,成了十几厘米厚,不足一米宽的一棵树皮树,树有些低矮,但长得却很茂盛,前几年老树根上又萌发了一株小树,人们称他为母子树,也有的叫祖孙树。 老建筑后面的房子,当年应是几进几出的院落,古色古香的吧。
从后边转出来,先去村子东边看看。这里的战线拉得很长的。看……
到头了。前边是一条小山沟,沟这边是营子,那边就是戴家了。原路返回吧。
回到老槐树和古楼的地方,先进有古楼的院子看看吧。进楼内看到了上二楼的楼梯,热情的主人还给我的水杯加满了水。
出院门,往西走,就想起几年前在这里看到的一对老夫妇……
当年,老太太就在墙角的石头上坐着,看着坐马扎的老头儿,满脸幸福的样子……这应该就是他们的家吧?
从这里北折,是上山的路。是过去村民居住比较集中的地方……
两位婶子热情地邀我坐坐歇歇。也真的很累了,就坐下来,与他们拉拉呱,说说话儿吧。
这棵柏树下,曾有一座关帝庙,建筑面积有10余平方米,内塑关帝、关平、周仓塑像,庙墙壁雕绘着关爷“雷鼓三迫斩蔡阳”和“过五关斩六将”的故事。“文革”时期遭破坏,庙拆碑毁,人们用拆下的石料改建仓库,后来村仓库的房墙石头上,见残缺的光绪十年腊八前三日的《重修碑记》,始知该庙建于道光三年。
往上走,是一个十字路口。往东看,一眼看到头了;往北走,沿着环村路西转,可直达与冯家搭界的地方。
先往西边看看吧……这条路折来折去,可以下山到达池李路,也可以返回中心路。
返回中心路,继续往上走,看到了另一棵古槐。
古槐在地势较高的赵氏场院以北,挺拔高大,周长有五米多,高有十几米。上世纪80年代,因在大树上面架设电视天线,遭雷击的缘故,有一大半从根部到基干顶部树皮脱落,显得很是沧桑斑驳。古树也遭遇过雷劈,还为了给高压线让路被砍伐过。
七月核桃八月梨。核桃成熟了,这哥嫂在树下在用刀子剥核桃。我第一次见到剥核桃情景,不自觉的站住看了一会了。他们用小刀子在核桃上割一下,一块皮就被掀下来。再割两次,一个核桃就剥完了。剥得很快,很干净。
从这里继续往北走,很快就走到了村后。
来到村后,看到了迎面的黑虎寨。就该原路返回,结束这次愉快的探访了。
营子人民欢迎您
内容页尾部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