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颜山大先生
分享文章

微信扫一扫

参与评论
0
当前位置:首页 / 头条 / 博山头条 / 正文

内容页通栏

信息未审核或下架中,当前页面为预览效果,仅管理员可见

颜山大先生

投稿 成龙之龙2018/07/16 10:14:10 发布 IP属地:未知 来源: 作者:桑度云 454 阅读 0 评论 0 点赞


作者与王颜山先生


博山老一辈,管老师叫做先生。因此,这篇文章中提到的先生,就是指老师。人一生当中都会有很多先生,从小学、中学到大学,直到参加工作后都会有不同专业的先生。有的先生在人们的记忆中慢慢变得模糊,而有的先生却让人一生难忘。


今生中,我对培养过我的先生都感激不尽,特别是教我书法的先生——王颜山 。


我刚参加工作时,从事的是工艺美术行业,不仅离不开美术,还常用到毛笔字。我从上小学时,就在文化馆跟刘胜安老师学画,一直到职工美术班。听刘老师说要请文化宫的王颜山先生来上书法课,我便又报名进了书法班。


那是1984年。此前,我不认识王颜山先生。第一次见到先生,让我印象深刻:中等身材,衣着整洁,留着背头,讲起课来文质彬彬,浑身上下透着一股书卷气。从人类的发展到汉字的起源,从象形文字到书体的演变过程……我被先生丰富的知识、生动的语言所吸引。


那是我有生以来听到的第一堂书法课,印象特深。虽说那时我已开始学习写字,但面对枯燥乏味的字帖,总是难以体味其中奥妙。听了先生的课,才慢慢地对书法略知一二,了解了书法并不是单纯的写字,而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艺术体现,其中包含了中国的历史文化渊源。如果说西方的艺术是伟大的,那么,中国的书法艺术在东方是独树一帜的,是灿烂辉煌的。如果没有很好的文化功底及艺术修养,是很难创作出好的书法作品。


王颜山老师说话风趣幽默,极富人格魅力,因此他的课总能引人入胜。我很珍惜先生给我讲的每一堂课,总是一节不落,按时去听。那时,每周才上一次课,而且是在晚上。刚上完这堂课,我就盼着下一次上课,总感觉隔得时间太长。课堂上,先生是毫无保留地一边讲一边写,通俗易懂,我坐在下面边听边记。当时的课堂笔记本,至今我还保留着。


认识了先生以后,我便经常拿着自己写的字去请教。不论是在课堂上,还是在先生家里,都是有问必答,并热情示范,从行笔到结构都毫无保留地讲解,并对我写的字给予客观公正的肯定,还非常客气地指出不足。先生平易近人,让他和学生之间没有了距离感。


我和朋友们经常是结伴到先生家里去。那时没有电话,不懂事先要打个招呼,也不管先生有没有时间,想去就去。在先生家里,往往是不知不觉地一两个小时就过去了。


那个年代,不兴现在的家教和计时收费,学习班也是不收学费的,我们更不懂得给先生带什么礼物。现在想来,王颜山先生当时除了微薄的工资外,也没有额外收入。如果按现在的收费标准,对于我们这些寒门学子来说,父母也支付不起,每月给我们投入的大概也只有几块钱的笔墨纸张钱吧。现在算起来,我们“欠”了先生好大一笔学费呢。


王颜山先生是个很谦逊的人,他总说自己是个“抄书匠”,是“文化大革命”让他练出了字,其实他是一个探究书法艺术而又有独到见解的人。记得他曾讲到“屋漏痕”,有人解释为:屋漏时雨水滴在虚棚(注: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很多人家里都是平房,为了让屋子美观保暖,人们用报纸或者花纸在屋顶上吊一个顶棚。)上印出的痕迹。但王老师说,“屋漏痕”是古人提出的。那时,根本就不流行扎虚棚,而且那时的墙,也不是现在光滑的白墙,而是土泥墙,墙的表面是很涩的。因此,“屋漏痕”应该是:屋漏雨时顺墙而直下的、顿挫有致的痕迹。细想一下确有道理,即写字时用笔要自然流畅,要贯气有力,不露笔锋。先生的解释,让学生们从另外一个角度理解了古人所说的“屋漏痕”的含义。


王颜山先生还尝试把纸钉在墙上写字,找古人在石碑上写字的感觉。他说:古人不可能把石碑放在地上写好了再立起来,比如石窟和山崖上的碑文就是这样。探究为什么有的碑文上的字笔划断开,王老师分析说:“有的可能是年久风化,有的是书写人执笔在墙上写字时出现的颤笔,笔划连接不好,工匠们不懂得书法,可能就凿成断痕了。王老师提醒我们在临帖时要注意笔划,不要去刻意断开,有些东西不一定都好。”先生独到的见解,令我更加重了对他的仰慕之情。他没有受过专业教育,却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很高的专业水平,这是先生多年来笔耕不辍,学海苦读的结果。虽然他不专职的书法老师,但他却做到了:要给别人一碗水,自己先拥有一桶水。


记得有一年,博山区举办“三·八”妇女节书画展,我写了一幅字去请教先生。他看看我写的字,再看看我,和蔼地说:“字是写得很板正,很认真,就是和你一样啊,轻漂漂的没有劲。”年轻时的我很瘦弱,长得又小巧,给人们的感觉就是底气不足,没有劲。那次我的作品只是参展,没有得奖。先生建议我不要再临现代字帖了:“如果这样写下去,会越写越轻巧,没有厚重感,改临汉隶《张迁碑》吧。《张迁碑》古朴、凝重、浑厚有力度,写一阵你就会知道它的特点了。”


听了王颜山先生的话我便到书店去买字帖,书店里没有,就从图书馆借来一本,用铅笔描下来,填上墨,然后再临摹。先生知道后,便拿出自己临写的《张迁碑》送给我,一共有十几页,是用毛边纸写的,并谦虚地说让我参考。看到先生工整的字体,一丝不苟的认真劲,甚是感动。因为先生的字已经写得很好了,却依然在临摹。回家后便经常临写这几幅字。一段时间后,再让先生看我写的字时,先生说已经很有长进了。但我知道自己的不足,离先生的要求甚远,并感觉自己很笨。先生说慢慢来,并用《劝学篇》来鼓励我:“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通过接触,我渐渐知道先生不仅学问深,字写得好,而且人品更好。从先生的身上,从他写的每一个字里,我第一次联想到了人们常说的“字如其人”,体味出它的意思。我之所以喜欢上了书法,其原因并不是书法本身,而是被先生的人格魅力所吸引。当时,在我的眼里,王颜山先生就代表书法。那时的我就想:做人,要做先生这样的人;写字,就要写出先生那样的好字。


经过一段坚持不懈地临摹,我写的字不知不觉地发生了变化,那是在淄博市举办的一次书画展览中,我获得了书法三等奖。淄博市委党校的一位长者见到我说:“这字,我还以为是个中年人写的。没想到你这样年轻瘦小,也能写出如此浑厚的字来”。那一刻我才真正感悟到王老师让我写《张迁碑》的用意,体味到书法的魅力所在。是书法改变了我,让我有了底气,是王颜山先生帮我选择了写《张迁碑》,才使我在学书法的路上迈出了第一步。


那次获奖后,先生曾为我题写了一幅字“鸿冀度云”,我知道这是他对我的鼓励和鞭策,同时也对我寄予更高的希望。这幅字,我保留了多年,却在搬家时找不到了,非常惋惜。唯有先生送给我他临写的《张迁碑》,我完好无损地保存至今。几年前,我带着这些字和我写的这篇初稿找到了王颜山先生,先生还给我题了一段跋。


在先生的栽培下,我迈进了书法界,在省、市举办的展览中多次获奖,并且在首届亚洲妇女书画赛中获得书法二等奖。先后成为淄博市和山东省青年书法协会的会员,在博山区书法界,我是获过奖的唯一女性。


转眼二十多年过去了,每当看到先生写的字时,总有见字如见人的感觉。

王颜山先生调到张店已经许多年了,再想见先生就不像在博山时那样方便。曾与师兄们在看展览时去过先生家里,与张维用老师也去看过他,再就是先生来博山参加活动时,偶尔也能见面。虽说相距不是很远,但先生那么忙,不能常见,心里不免有种失落。先生在博山时,在五区三县里面,博山的书法水平最高,书画活动最频繁、获奖最多的鼎盛时期,这和先生付出的心血分不开。当然,这一时期也是我受益最多,学书法最投入的一个阶段。先生调到张店工作后,张店的书法水平似乎比博山的水平略高一筹,不言而喻,这也和先生有直接的关系。


步入中年的我,时常想起这些难忘的事情,每每感慨万千。虽说学习书法多年,也取得了一点点成绩,但总是一天打鱼三天晒网,水平自然不如我的师兄们,更达不到先生所期望的要求。只能说在同龄人当中,我还算是有一技之长;在女同胞当中,我还能拿得起毛笔,如此而已。因此,总不免感觉愧对先生的栽培。


当年,那些有幸受过先生指导的学生,多数已成为博山区最有实力的中年书画家。对此,先生心里也应该感到很欣慰吧?尽管我们这些学生水平参差不齐,在人到中年想起先生当年的教导时,都感慨不已。我不知如何表达,因此,写下这篇文章,想让大家来明白:做先生,要做王颜山这样的大先生。


已有0人点赞
新房

内容页尾部广告

0条评论

 
承诺遵守文明发帖,国家相关法律法规 0/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