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内容页通栏
系船环的传说是流传于博山的一个古老的传说。
凡山高险峻处,均传言山上有大铁环,系古时用以拴船之遗物。博山传说山崖上有铁环者,有禹王山、牛角、大顶寨、岳阳山、鹿角山、大顶寨、汉王寨等多处。具体数量有多少,无法统计。
若说确有其物,却至今未见相关的实物或图片影像资料;但若说子虚乌有,却也令人难以置信,因为该传说流传相当广泛,以致凡山区中年以上者,均言之凿凿,说自己曾在某某年亲眼见过,或某某人放羊时见过,每遇大风,尚可听到铁环撞击山崖发出的“当当”响声。说得有名有姓,有枝有叶,不似道听途说。但若循着线索再继续追寻下去,则会出现“某某村某某人弄去打了镢(镐)头”、“大炼钢铁时抠去了”等等说法,线索骤然中断,并给事件增添了更多的迷雾。
请点击此处输入图片描述
为还原事实的真相,我与几位志趣相同者,便想去一探究竟。
但如果漫无目的的去寻找,无异于大海捞针,我们首先试图从地方志中寻找蛛丝马迹。
在《续修博山县志》中,的确找到了相关的记载:“系船环,邑山崖间多有之。一、禹王山西旁山腰有巨铁环。二、西大岭南悬崖有铁环。三、八陡西南山,地名船傍峪,悬崖上有大铁环。四、沙井乡南山陡崖间有铁环一,粗如巨臂,大似甕口,约重三十斤。五、盆泉寨后悬崖间有铁环一。六、高崮寨悬崖有铁环,周数尺。七、方山悬崖有铁环,粗如臂。均传为沧海时代用以系船。”
以上记载中,因行政区划的调整,高崮寨和方山现已不属博山,暂且不去考虑。而禹王山、盆泉寨等四处,因近年来户外运动的兴起,随驴友多次去过,并未有丝毫的蛛丝马迹。而且据说,有人在盆泉寨、沙井附近发动多人地毯式的搜寻了三天,也没有找到。因此,我们首先将寻找的目标锁定在船傍峪这个鲜为人知的地方。
请点击此处输入图片描述
船傍峪,有的书籍将其与八陡东南的刁花峪混为一谈。致使我们最初也以为如此。但通过到附近走访才得知,石马镇蛟龙、东石马、黄家庄一带的村民都言在蛟龙村后山。我曾按图索骥,独自一人到附近考察,待来到蛟龙后山一看,却又傻了眼,原来这里有几条峪,因去的时候是隆冬时节,附近连一个种地的村民也没有,便只好地毯式的寻找,每一条山峪都找寻一遍,也未见系船环的任何影子。
2011年春节刚过,天气略微转暖,我与朋友再次来到蛟龙村一带寻找,没想到这一次却有意外的收获。
我们从五阳山以西山机二分厂附近的一条山路上山。山路是附近村民上山种地的一条山路,因此并不难走。待行至半山腰处,我们在路旁有了意外的发现,只见一铁器锲入石头里面,上呈环状,直径约有七、八公分,这难道就是传说中的系船环吗?但当我们仔细一看,却又大失所望。原来此铁器上面的锈迹并不甚明显,而且四周有水泥加固过的痕迹。水泥的使用在博山也就是一百年左右的时间,而且这一铁器的锈迹和大小与《续修博山县志》上描述的大如瓮口的系船环实在是相差太远,看来也就是建国后的物品,怀疑为拴稳定线杆的钢丝所用。
请点击此处输入图片描述
沿山路上行,经过凤凰山,我们来到了蛟龙后山。由于温度已是零上,加之春节刚过,村民们并无其他事情,田间地头已见三三两两刨地的村民。从蛟龙村一王姓中年妇女的口中我们得知,蛟龙南山中间的一条山峪叫船傍峪,与之相对的一条山峪叫船峪,可令人奇怪的是她却说船傍峪两侧的两条山峪都叫水工峪。待细问为什么叫船傍峪,为什么叫船峪,为什么叫水工峪,又为什么有两条水工峪等等问题时,她却又一问三不知,弄得我们一头雾水,甚至怀疑其说法的正确与否。
船傍峪是一条再平常不过的山峪,平常得让人看来与博山众多的普通山峪并无二致。梯田一直到山崖附近,但有的已经荒芜。山崖并不高,最高处约略有五、六米的样子。人在山崖下对山崖上的景物是一览无余,虽然我们带了望远镜,看来却派不上用场。山崖跟前,虽已是荆棘密布,我们仍然不放过任何一个死角,仔细地进行了寻找,但与上次一样,仍旧是一无所获。
怀着失望的心情,我们来到船傍峪对面的山上。因土地稀薄,这里的很多梯田已荒芜多年,杂草丛生,荆棘密布,连原先村民上山种地的小路也难寻找。经过几间荒废的石屋,我们来到了山顶。
请点击此处输入图片描述
山顶之上,尽是乱石与齐腰高的荒草。在往西走的山路旁,我们发现几处带孔的石头,便招呼同伴来看,并笑谈这是否就是原先系船环的所在。各自拿着相机拍个不停,却也乐在其中。附近山石上有多处人工凿过的痕迹,我们却不知道凿去了什么宝物。
又向前走了一段,突然一名同伴大喊:“我发现化石了!”我们跑去一看,确是一块鱼化石。我们在附近的路边,又发现多处鱼化石和形似蜗牛的化石。其密集程度,实属罕见。这时我们才明白,原来石头上被凿去的是化石。
走的有点累了,我们便在附近小憩。无意中,却又有了重大的发现。
请点击此处输入图片描述
从山顶往东望去,船傍峪与船峪之间,形成一条更大的山峪,四周群山环绕,中间极其开阔,这不就是一个难得的避风港吗?而再仔细看,船傍峪与船峪遥遥相对,两峪的梯田形成一个U形,又恰是一艘古船船头的样子,而船傍峪的地势又略高,可不就是船帮(《续修博山县志》上名为船傍峪,疑为笔误)吗?
至此,思路才豁然开朗。船傍峪两侧的两条山峪,不就是俩只浆吗,而浆是要水工来划的,为什么有两条水工峪,也就不难解释了。进而联系到附近如此罕见的化石分布,为什么有系船环的传说,也就不言而明了。
看来,这次,我们确实是不虚此行。
请点击此处输入图片描述
请点击此处输入图片描述
请点击此处输入图片描述
内容页尾部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