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传统村落记忆】下虎村
分享文章

微信扫一扫

参与评论
0
当前位置:首页 / 头条 / 博山公众号 / 正文

内容页通栏

信息未审核或下架中,当前页面为预览效果,仅管理员可见

【传统村落记忆】下虎村

原创 成龙之龙2017/12/05 10:17:25 发布 IP属地:未知 来源:方志博山 作者:西冶街网 427 阅读 0 评论 1 点赞

       下虎村,清宣统三年(1911)《陈氏谱碑》、1929 年《三圣神祠碑记》,均载村名为“虎牢关”。据说,早年有胡姓老人在此隐居,故称此地名为“胡老公”,后沿变为“胡牢宫”,系取隐居深山,逃避皇家征役之“逍遥宫”之意。 

       下虎,建村年代久远,源远流长,仅吕姓在此居住已长达 448 年,据吕氏祖籍记载:明嘉靖年间吕氏由莱芜市吕家芹村迁此定居。郭氏祖茔存在。全村共有八个姓氏:吕氏、徐氏、王氏、宋氏、张氏、毕氏、唐氏、孙氏(迁往博山城里),吕氏占全村人口的 40%。

请点击此处输入图片描述

(下虎村)

       下虎村《吕氏族谱》中所记载的“始祖于明代胡氏一家”,说的是吕姓与胡姓的关系,这与胡姓的起源有关:一出自妫姓,以谥号为氏,为帝舜之后裔,得姓始祖为胡公满;二出自周时的两个胡国;三为他姓改胡姓。“为逃避皇家征役在此隐居”,更姓为胡,这属于胡姓的第三种来源。至于下虎村“后胡姓无传(其坟墓尚存),吕氏成为村中望族,借用“虎牢关三英战吕布”的故事,遂改名为‘虎牢关’。因村处上虎牢关之下方,遂取名‘下虎牢关’,后简称‘下虎’”一说,与《吕氏家谱》不符,是否有吕、胡两姓或者胡姓恢复吕姓,还有待于考证。 

        对于下虎的村名,还有一个传说:乾隆当年南下微服私访,路过村对面南山时,与正在耕作的胡姓老者交谈,交谈中乾隆称老者“胡老公”,后村名以谐音为胡老官,又名胡牢官。村对面的南山故称皇帝岭至今。乾隆当年是南下微服私访,极不可能到过下虎,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村名或者有寓意或者有传说,都不是随便起的。

请点击此处输入图片描述

 (下虎村风景塔)

       下虎村,清雍正十二年(1734),由莱芜划归博山县,属博山赵庄岭西段。1910 年,属博山县岭西乡管理;1950 年,归博山县二区桃花泉乡管理;1958 年,归博山乐疃公社管理;1963 年 3 月,归桃花泉公社管理;1984 年,归博山区岭西公社、岭西乡管理;1992 年 10 月,归博山经济开发区管理;2010 年,归博山区域城镇、岭西景区管辖至今。 

       从高处观望下虎村,看到的仅仅是山峪中的一个长形村子而已,其实,下虎村呈“十”字形,她坐落在原山林场苇席山脚下的向阳处,有一东去博山、西去莱芜的水泥路穿村而过。东岭小村大致显“凸”字形,两自然村均为北高南低,东与上虎村相连,西与莱芜史家崖村毗邻,南与莱芜市上宅科村接壤,北至原山林场苇席山,与桃花泉村相望。

       全村面积约 0.3 平方公里,村域面积约 4 平方公里。八面大山坡、七根大山岭、九条大山峪。历史上鼎盛时达 530 人, 吕家四合院、徐家四合院、王家四合院,这三大四合院均建于明末清初, 其建筑构造大致相同,是用石块、木材建造成而,房屋冬暖夏凉,适宜四季居住。 

        下虎村有一棵树龄在五百年左右,树干高 30 米,树围 3 米的国槐。在夏秋季节,树冠约达 150 平方米。由于年代久远,槐树饱经风霜,树干腐烂空腔。每个村子都有一棵甚至几棵大树,下虎这棵“腐烂空腔”的槐树之所以值得一写,源自一个故事:五十年前,该村一徐姓村民,为纪念结婚良辰吉日,夫妇二人从南山顶挖来一榆树幼苗,栽植在古槐树丫缝隙内,于是,槐树空腔中长出了一株榆树,成为远近闻名的抱玉” 1998 年的一个秋夜,电闪雷鸣,朝南的一大枯槐枝断裂掉下,2001 年整棵槐树全部断裂废掉。庆幸的是,后来槐树又发新枝,两树生机勃勃、互相衬托,让见过的人都记起种树人那美好的祝愿。大山里的人在结婚日,用种树的方式做以纪念,真的是值得称赞的好事。

       下虎村有两座古庙,庙面用古老的青瓦铺成波纹形的斜面,庙中的“山神爷”塑像栩栩如生。此庙“文化大革命”中被拆毁,后又重新修建。另一座是“关帝庙”,它坐落在村西头,占地面积 120 平方米。正面是“关老爷”的塑像,左右两边分别是“黑龙王爷”“黄龙王爷”的塑像。院内有两棵大柏树,树高 12 米,树围约 1 米。

        村西南有座石拱桥,名长寿桥,为清同治年间修建。该桥造型典雅,桥墩、桥身、桥栏全部用石块砌成,桥洞宽 3 米,桥高 5 米,桥面宽 4 米,结构精巧、设计新颖、式样美观。两边桥栏上装点着美丽图案,活灵活现。桥面供车辆行人通过,桥下是清澈见底的河水,河沿两旁绿柳成荫,倒映河中。拱桥两头各有一对大石狮子,威武雄壮。

请点击此处输入图片描述

(长寿桥)

        石拱桥边有一座小山,叫西顶山,山上有桃树、杏树、柏树等。绿荫中,有一座气势雄伟八角形的风景塔,塔高 18 米,分三层,外边是廊柱,塔面有八角,檐角飞出如鸟张开的翅膀,上面有琉璃瓦制作的走兽,每层檐角上挂着几串小铜铃。登上塔顶向四周眺望,方圆十几里美轮美奂的大自然美景尽收眼帘,令人心旷神怡。

       下虎村村民有重视文体活动的传统,早在新中国建立前,年轻力壮的男青年,自行成立了一支武术队,主要以练习狮舞、拳、刀、枪、棍法等项目。他们自踩大鼓两台、小鼓两台,盛夏冬闲季节,逢年过节,训练项目,每逢正月十五武术队乔装打扮,举行“扮玩”活动,欢欢喜喜闹元宵。 

        新中国建立后,村民组织起文艺宣传队,成立了有 30 余人组成的下虎吕剧业余剧团,从济南聘请专业老师,学戏词戏艺,置办戏衣六大箱,配置乐器,先后排演了《小姑贤》《龙凤面》《借年》《王定保借当》《彩楼记》《井台会》等十几块剧目。之后又从淄博五音戏剧团聘请五音戏老师教戏,排演了《王小赶脚》《喝面叶》《赵连岱借闺女》等十几块剧目。炎夏秋季、正月十五在本村都是大唱三天或五天,引得邻村村民也络绎不绝前来观看。有时还到外地演出,受到观众的好评。


已有0人点赞
新房

内容页尾部广告

0条评论

 
承诺遵守文明发帖,国家相关法律法规 0/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