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内容页通栏
牛角村三面环山,镶嵌在一条幽长的峡谷中,山清水秀,绿树掩映,百果飘香。村北是绵亘数十里的悬崖峭壁,并有海拔 828 米的双堆山和齐长城遗址。村内河水四季流淌,所形成的“牛角河”是汶河流域支流之一,全长 3.3 公里,流域面积为 11.9 平方公里。20 世纪 60 年代建成的 327 省道仲临路于村脚下蜿蜒西去通向莱芜市。蓄水量 30 万立方米的牛角水库坐落在村下游,水依青山,风光迷人。牛角村距博山城 14 公里,距域城镇政府驻地 17 公里。北依石门风景区,东邻桃花泉、下虎村,西与北闫、南闫村和莱芜市东圈村相接,西北靠莱芜市逯家岭村。
请点击此处输入图片描述
(牛角村一角)
牛角村因村地处“牛角峪”峪口形似牛角,故取村名为“牛角”,牛角在明隆庆年间建村。据考证,牛角村庄在清雍正十二年(1734)博山建县时,属西北路桃花泉社管辖;清宣统二年(1910)归博山县二区(即赞化乡)管辖,1917 年归博山县二区桃花泉乡管辖;1955 年 3 月归莱 芜 县 第 六 区 管 辖;1958 年 9 月归博山区乐疃公社管辖;1963 年 3月归博山区桃花泉公社管辖,后归改称后的岭西公社、岭西乡管辖;1992 年 10 月归博山经济开发区、域城镇岭西景区管辖至今。牛角村全村 142 户,352 人。姓氏以苏、薛为主。
请点击此处输入图片描述
(牛角村故民居群)
在村北双堆山下,现存齐长城遗址,长数百米,局部尚完整,西部有齐长城关口门楼和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齐长城遗址风门道关”石碑。村北还有条宽 30 米、长 2500 米的大峡谷,树木繁茂,幽深蔽日。峡谷的尽头是高达几十米的悬崖峭壁。峭壁下有宽大的石棚,能容纳 200 人,汛期雨量充沛时,悬崖上方会形成瀑布,倾泻而下,十分壮观。悬崖间还有石炕,悬崖下有石垛,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伤病员曾在此疗过伤。
“石头墙,草屋面,木窗棂,石接檐”是该村老房子的显著特征。新中国建立前后的所有房屋均用这一标准。整栋房子从根基到屋顶全部用当地开采的石头砌成,不用一一瓦。前墙用料讲究,长宽厚薄基本一致,其底枕、腰枕、悬枕、过木石、过门石等关键石头,选料规范,或青石或黄石,十分标准,前房沿石和两个山墙沿石,均用长约三至五米的长石条,每条重约 300至 1000 斤不等,当地人称其为“薄板石”,这种条石运输十分费力,最大的条石需 20 人同时用力,上肩抬起,走山路,艰难程度可想而知。屋中所用大梁、檩条全是当地的槐木。拍屋面时,先铺用高粱秸编成的“箔材”,再用厚厚的麦秸一层层铺,用葛条拉住,也有用黄草的。屋脊用谷秸编成苫子压在屋顶。这种屋面一般十年更换一次,而黄草可保持 20 年不漏水。
明清较典型的用料考究,门垛及大门两边用石对称,包括合风、迎风、腰枕、底枕、过门石、过木石、悬枕、挑翅、大檐板、小檐板等都标准一致。进门迎背墙,用条石镶边,内有石刻“福”字。进入四合院,全是石头屋,木门窗棂、草屋面、石檐石哨,一派古朴风貌,见证了历史的沧桑。
请点击此处输入图片描述
(石碾)
走进牛角村, 石碾、 石磨、 石槽、 石臼、 拴驴石随处可见,至今村民仍习惯用石碾、石磨加工粮食。走在村中满眼是石头房子,完整的、残缺的、高耸的、低矮的,包括鸡窝、狗窝、猪圈、厕所、院墙全是石头砌成。每处大街人集中的地方,都放着长长的石凳,休闲时老人们常坐在石凳上说接话、拉呱。村里人像是生活在石头的世界。
牛角村还有一条大街,自东往西把村庄一分为二,街上方多苏姓居者,称“上崖”;街下多薛姓居者,称“下崖”。公社化时期,而下崖则多是二生产队的村民。
牛角村水好人人皆知。祖辈也许是看到了这里水好,才在此繁衍生息。村中共有四处较大的山泉,分别是“双堆泉”“ 封山泉”“ 梯子泉”和“下河泉”。 特别是来自双堆山的双堆泉水,流入牛角河,注入牛角水库,滋养着一方百姓。优质的水源,独特的环境,使这里出产的樱桃、山杏等农产品远近闻名。
请点击此处输入图片描述
(牛角河)
牛角村亦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革命战争年代,属于博山县二区岭南乡游击队的牛角民兵连,浴血奋战,涌现出了苏承高、苏立洪、薛民等英模人物。 昔日的牛角村是山高、交通不便,经济长期落后,村民牛角河生活极其艰苦, 道路通畅、经济发展、景色秀美。随着时代的进步,特色村庄的逐步发展,一个古朴典雅的山郁水秀村庄会展现在眼前。
内容页尾部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