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内容页通栏
岭西村位于域城镇岭西风景区境内,禹王山主峰东麓,海拔 700 米,是境内海拔最高的村。距镇政府驻地西南 13 千米,石门风景区为界;西与上虎、下虎隔禹王山。村庄呈狭长形、南北走向。
请点击此处输入图片描述
(岭西村景)
岭西村从元代有人在此定居,明嘉靖年间形成村落。《王氏族谱》载,王氏自明初洪武三年(1370)由山西枣强县王家洼,奉旨给银碗迁居山东莱芜南苗山。六世祖迁颜神山头庄,十世祖迁王大岭西。现村共有村民 328 户,896 人,全村共有 9 姓,以王、张、陈、李、房为大姓。
“岭西”因村东有一大岭(现在王大岭)而得名。清雍正十二年(1734)博山建县时,属西北路桃花泉社管辖,清宣统二年归博山县二区管辖。1917 年归博山县二区桃花泉乡管辖;1955年 3 月归莱芜县第六区管辖;1958 年归博山区乐疃公社;1963 年 3 月归博山区桃花泉人民公社;1982 改称岭西公社;1984 年社改乡镇为岭西乡管辖;1992 年 2 月乡镇合并,归博山经济开发区、域城镇管辖至今。
请点击此处输入图片描述
(明代古民居)
距禹王山东北 2000 米处,有一处在齐长城遗址上修建的防捻墙,长约 40 米,墙高约 2 米,顶宽约 3 米。
论风景,数境内的禹王山主峰,因其峰建有禹王殿,俗称禹王山。主峰位于村西,山脉连绵十余里,山积雪”就出自于此。
相传,夏禹治水到过此地。人们为感念其功德,在此建庙,始建于何年代已无考。禹王山泰山行宫有古碑三通,其中两通为清康熙五十七年(1718)所立;另一通碑为清嘉庆五年(1800)所立,均为重修碑,三碑当中,有一碑保存较完好。
禹王山庙宇和古迹长年失修,已经断壁残垣。1995 年由王士民、益杰等牵头,社会各界人士大力出资,重新修建庙宇。庙宇建成后,在岭西景区号召支持下,通禹王山的主要道路铺大理石台阶。在禹王山东侧,北大岭东部半山腰,有一洞,洞口坐东朝西,洞有一间小屋大,大约高 2 米,进洞后东北角上翻,朝西有一石窗,洞内寒冷透骨,往里走光线愈暗看不见路,深度不明。
在村内中央部位建有关帝庙,始建于明末,有庙堂三间,堂外有庙碑两通(现已毁坏),化大革命”时期受到严重毁坏。2000 年在村下头选址重修。在村东头有一座土地庙,庙屋一小间。原来村中有人去世,都到土地庙前,举行泼汤仪式。2005 年进行重修。
请点击此处输入图片描述
(民国三层石屋)
村庄顺势而下有一条河(下河),河中间有一石马,很早以前在地下,经过雨水冲刷,石马呈现出来。村民把石马视为吉祥象征,逢年过节到石马前上供,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文化大革命”时期,石马遭到严重破坏,马头、马尾已被采石,唯独留下马身。石马再也没有像真马一样壮观(现旧迹在禹山湖中)。河直通淋漓湖,河两边有万亩松树、刺槐、斛树林。在村下1.5千米处,河边有两块巨石上下叠在一起,人们叫垛石,非常壮观,乃是经过地质变化及雨水冲刷形成的,祖祖辈辈都保护它。
现在岭西村还保存着 6 处古老的院落,以南园、河南、河北、王家大天井、西崖头和下崖组成。以南园和王家大天井最为别致。院落建于自明朝至民国的不同时期,建筑材料都是用当地石头,墙体非常结实,房顶用木材、黄草、麦秸搭成的房面,门窗全用木材做成。
村中靠东还保留一古泉,名东泉,是全村村民最大的吃水泉,自建村以来就供全村祖祖辈辈吃水。泉水冬暖夏凉,水源旺盛,水质优良。经多次修建后至今供全村村民吃水。
内容页尾部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