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赵执信与王渔洋信札》注释
分享文章

微信扫一扫

参与评论
0
当前位置:首页 / 头条 / 博山公众号 / 正文

内容页通栏

信息未审核或下架中,当前页面为预览效果,仅管理员可见

《赵执信与王渔洋信札》注释

原创 成龙之龙2017/11/30 10:03:51 发布 IP属地:未知 来源:博山文化研究院 作者:刘聿鑫 陈汝洁 988 阅读 0 评论 0 点赞

请点击此处输入图片描述

刘聿鑫

1934年5月生,大学文化,博山人,博山文化研究院顾问。1955年考入山东大学中文系,1959年毕业留校工作。先后在山大中文系语言教研室任助教,在《汉语大词典》编写组任讲师、副教授,在古籍整理研究所、文史哲研究院任教授。参加国家重点科研项目《汉语大词典》编写工作,著有《汉字的演变》等论著十余种。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作品多次参加海内外书法展览并获奖,被多处书画院、纪念馆、图书馆收藏,出版《刘聿鑫书迹》。

请点击此处输入图片描述

陈汝洁

博山文化研究院研究顾问。地方文史研究学者,出版《赵执信研究从稿》。

请点击此处输入图片描述

请点击此处输入图片描述

请点击此处输入图片描述

此件信札是互联网上佳士得香港国际艺术品拍卖有限公司预展拍品,2008年12月2日拍卖。内容是清代赵执信谈与王渔洋诗学论争事,后有刘墉题跋。王士禛(1634-1711),字贻上,号阮亭,别号渔阳山人。新城(今山东省桓台县)人。官至刑部尚书。清初诗坛盟主,论诗主神韵,推崇清幽淡远,富有诗情画意的诗歌,是神韵派的领袖。赵执信(1662-1744),字伸符,号秋谷,晚号饴山老人。博山颜神镇(今山东省淄博市博山区)人。官至右春坊右赞善,翰林院检讨。为清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关于王、赵诗学之争,前人众说纷纭,令人莫衷一是。从赵执信这封信,可以看出事情真相。前人没有提及此信者,非常珍贵。

赵执信信札云:

甥婿赵执信惶恐、惶恐,顿首、顿首(1)。十一尊舅大人阁下(2):前侍饮谈,方切欣幸。昨闻执端弟传责望之言(3),甚以为骇。既而咨之张司允(4),乃知玉斧之所陈者(5),又窃以自宽也。欲默然以俟,诚不忍使之区区之怀(6),掩于龊龊之口(7)。辄冒昧有言,愿垂听焉。

信始学为诗,即蒙称许过当。追随十载,深知鄙性好为狂迂之论(8)。时时面有异同,而吾舅未尝稍介意者,无以间之故也(9)。被放以来(10),日远日疏。然于《题大木<晴川诗>》(11),即讥赏誉之滥;于《三昧集》初成(12),即以书言其小有疏误。皆承报书谬加奖慰(13)。自庆古道可行(14),知己无恨。不意丁丑之秋(15),横被口语,无以自明,断绝笔墨者四年。后蒙曲宥(16),复理旧业。胆落魂悸,言必审择(17)。其自称受声格于新城先生(18),播在交游(19),著之文笔,天下其谁不知之?非如龊龊者流,依附光华(20),冀有成立。实不忍轻负知己,兼不能作违心语耳。若必欲反唇相谤者,固不必始崇奉之既深且久,而后自反其说;又不必誉诸天下之人,而毁诸其子侄之前。唯恐其闻之不速也,乃若玉斧之所述则亦有之。

前临别时,既持《子青墓志》以行,舆中览之数过。既至石桥(21),饮酌醉,而紫廷出制义见示(22)。因攻其所短,不少自匿。玉斧愦愦(23),旁作谐语,漫及时辈,欲以相压。既不能胜,因举吾舅。信之推尊几百馀言。玉斧云:“视某某如何?”信曰:“此当代一人,皆非其伦也。”玉斧又云:“比韩苏何如(24)?”答曰:“是则未能。”坐中愕然,固征其说。信已醉狂,则答曰:“前人之称人也,不溢其量,而行文无小疏赘。如朱生《墓志》,所以誉之者可谓过矣。又,前既言不屑帖括(25),后不必更言‘连不得志于有司’,此为疏矣。”玉斧亦面韪之(26)。不谓彼顿忘数百言之推尊,而独识此一段为贡谀伯父之具也!(27)嗟呼!伤哉!使信其日留止城中,面读斯文,忽焉承问。未必不言之而非耶,所谓“小称意则小怪之”者也(28);言而是耶,所谓“刮垢磨光”者也(29)。于舅固无所损,其在信则仍是十馀年前异同之论,及其讥滥赏、言疏误,行古之道者也。前则毫不介意,而今则触之即发,将无丁丑之馀焰犹未平耶?信以不才,年垂五十,文章所就,去古甚远。今之词场,非有晋楚(30)、刘项必争之势(31)。信亦非如虎牢、成皋之比(32),其为重轻,曾何足道!而纤见小鼓舌吻,遂使大人长者弃好崇仇,横见罪过,信复何所于避?特不忍终负三十年之知己,故喋喋陈辨,以冀鉴原(33)。或不能释然(34),信有赋《青蝇》而退矣。(35)临池战栗(36),寒汗如浆。执信谨再拜。谨空(37)。

(1)甥婿:王士禛是赵执信的妻舅,故赵执信自称甥婿。惶恐:表示谦恭的用语。宋曾巩《答孙都官书》:“盛编尚且借观,而先以此谢。惶恐,惶恐,不宣。”顿首:书简表奏用语,表示致敬。唐韩愈《答胡生书》:“愈顿首,胡生秀才足下。”

(2)十一尊舅:王士禛兄弟四人,同祖兄弟排行十一,故赵执信称王士禛为十一舅。

(3)执端:赵执端字好问,号缓庵,选汶上县教谕。著《宝菌堂集》。是王士禛小妹之子,与赵执信同曾祖。责望:责怪抱怨。清吴敏树《先考行状》:“其于兄弟也,与吾仲父异母以生,同居及老,未尝有一言之相责望也。”

(4)张司允:张虞言,字司允,举人,曹州府教授。著有《楝堂诗》等。张虞言是王士禛从外甥,赵执信妹夫。

(5)玉斧:王启座,字玉斧,号纯斋,著有《金台杂咏》《学诗偶存》等集。王士禛族侄,早岁从王士禛在京师十馀年。

(6)区区:自称的谦词。归有光《山舍示学者》:“则区区与诸君论此于荒山寂寞之滨,其不为所嗤笑者几希!”

(7)龊龊(chuò):拘谨,注意小节的样子。《新唐书·杜牧传》:“牧刚直有奇节,不为龊龊小谨,敢论列大事。”

(8)狂迂:狂妄,不切实际。

(9)间:挑拨使人不和。

(10)被放:指康熙二十八年,因《长生殿》案,被黄六鸿挟嫌报复,罢官回乡。

(11)《题大木<晴川诗>》:即赵执信《题大木所寄晴川集后》诗。曰:“渔洋诗翁老于事,一一狎视海鸟翔,赏拔品题什六七,时放瓦釜参宫商。”批评王渔洋在诗坛上广收门徒,对作品评赏太滥的弊病。

(12)《三昧集》:即王士禛《唐贤三昧集》。刊刻不久,赵执信就给王士禛写信,指出书中的失误。

(13)报书:回信。唐杜甫《重过何氏》诗:“问讯东桥竹,将军有报书。”

(14)古道:指古代的礼制、道德、处世态度等。《礼记·檀弓上》:“仲子亦犹行古之道也。”

(15)丁丑:康熙三十六年(1697),赵执信在苏州友人顾小谢家饮酒,酒酣,谈及王士禛《南海集》中两首诗诗中无人,感情不真。“客坐适有入都者,谒司寇,遂以告也。”以致触怒王士禛。

(16)曲宥:曲意宽容。清平步青《霞外攟屑》:“臣本生父道然,身罹重罪,已荷天恩曲宥。”

(17)审择:审察选择。清李调元《剿说序》:“考其同辨其异,君子宜何如审择。”

(18)声格:声韵、格律。新城先生:指王渔洋。

(19)播:散布。

(20)光华:比喻才华。宋苏轼《广心斋铭》:“前圣后圣,惠我光华。”

(21)石桥:在新城县城南,赵执信返回颜神镇路经石桥。

(22)紫廷:王启庭,字紫庭,郡禀生。志清行洁,为文矫健,工书法。王启座二弟。制义:八股文。《明史·选举志二》:“其文略仿宋经义,然代古人语气为之,体用排偶,谓之八股,通谓之制义。”

(23)愦愦(kui):心烦貌。汉焦赣《易林·讼之升》:“愦愦不悦,忧从中出。”

(24)韩:韩愈(768-824),唐邓州南阳人,字退之。穆宗时,诏为国子监祭酒,转兵部、吏部侍郎。愈学贯六经百家,反对六朝以来的文风,提倡散体,文笔雄健,气势磅礴,为后世古文家所宗。撰《昌黎先生集》。苏:苏轼(1036-1101),宋眉州眉山人,字子瞻。以言者摘其诗语为讪谤朝政,贬谪黄州,筑室于东坡,自号东坡居士。轼文章纵横奔放,诗飘逸不群,词开豪放一派,书画亦有名。著《东坡七集》。

(25)帖括:科举考试文体之名,明清八股文亦称帖括。《儒林外史》第四十六回:“论余大先生的举业,……他要学国初中帖括的排场。”

(26)韪:是;对。《汉书·叙传下》:“昭韪见戒。”颜师古注引张晏曰:“明其是者,戒其非也。”

(27)贡谀:献媚。《野获编·邱侍郎献谀》:“盖两番贡谀,皆不得厚偿。”

(28)小称意则小怪之:唐韩愈《与冯宿论文书》:“仆为文久,每自测意中以为好,则人必以为恶矣。小称意,人亦小怪之;大称意,则人必大怪之也。”

(29)刮垢磨光:指培养人才时磨砺而使之高尚纯洁。唐韩愈《进学解》:“占小善者率以录,名一艺者无不庸。爬罗剔抉,刮垢磨光。”

(30)晋楚:春秋中期,晋楚两国争霸,不断发生战争。先后有城濮之战、邲之战、鄢陵之战。

(31)刘项:秦二世元年,刘邦起兵于沛,与项羽分兵入关破秦。刘邦先入秦,都咸阳。项羽入关,自据关中。邦乃先定三秦,然后与羽争战,相持五年,卒败项羽。即帝位,国号汉。

(32)虎牢、成皋:虎牢,古地名,春秋郑国地,后改成皋。刘邦、项羽两军曾相持于此。今河南荥阳县氾水镇西。

(33)鉴原:鉴察原谅。《宦海》第三回:“金方伯听了,……心上十分不悦,便道:请大帅鉴原。”

(34)释然:疑虑消除。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由是释然,复无疑虑。”

(35)《青蝇》:《诗·小雅·青蝇》:“营营青蝇,止于樊。岂弟君子,无信谗言。”郑玄笺:“蝇之为虫,污白使黑,污黑使白,喻佞人变乱善恶也。”因以“青蝇”比喻进谗言的人。

(36)临池:学习书法。《晋书·卫恒传》:“汉兴而有草书……弘农张伯英者,因而转精甚巧。凡家之衣帛,必书而后练之。临池学书,池水尽黑。”指写此信像练习书法一样认真。战栗:恐惧。《世说新语·言语》:“毓面有汗,帝曰:‘卿面何以汗?’毓对曰:‘战战惶惶,汗出如浆。’复问会:‘卿何以不汗?’对曰:‘战战栗栗,汗不敢出。’”

(37)谨空(kòng):唐宋书简末用语。谓敬留空白,以待批复。

文章得失,俟诸百世,(1)非悠悠之口所能与也。(2)至于小有异同,或樽酒细论,或札翰往复,和而不同,亦奚病焉。山谷倾倒坡公至矣(3),而妄庸者犹有争名之惑(4)。虞、揭之在元(5),何、李之在明(6),亦难为轩轾(7),而时时抵牾(8)。然于交谊学问未尝少损,此达者之所同也(9)。新城、饴山(10),间代英灵(11),世所并推。加以姻亲,有何芥蒂(12)。此札释言,亦过防耳(13)。喋喋者(14),未必能间深交也(15)。余为两公乡里后进,景仰有素,因观此卷,益知风雅所归(16)。欲后人无疑于曩哲也(17)。书所怀于卷末。

嘉庆辛酉三月廿八日识石庵刘墉(18)

(1)俟诸百世:意思是等待以后有学问的人去评论。

(2)悠悠:世俗;一般。晋陶潜《饮酒》诗之十二:“摆脱悠悠谈,请从余听之。”与:参与。

(3)山谷(1045—1105):宋分宁人。字鲁直,号山谷道人。诗学杜甫,而能自闢门径,为江西诗派之祖。初与秦观、张耒、晁补之,游于苏轼之门,人称苏门四学士。后与苏轼并称苏黄。善书真行草,以真体为第一。《三希堂法帖·黄州寒食诗》乾隆跋:“东坡书豪宕秀逸,为颜、杨后一人。此券乃谪黄州日所书,后有山谷跋,倾倒至极,所谓无意于佳乃佳者。”

(4)妄庸:虚妄平庸。争名之惑:《诗人王屑》卷十八:“山谷亦云‘盖有文章妙一世,而诗句不逮古人者。’此指东坡而言也。二公文章,自今视之,世自有公论,岂至各如前言。盖一时争名之词耳!俗人便以为诚然,遂为讥议。”

(5)虞:虞集(1272-1348),元四川仁寿人。寓居临川崇仁。字伯生,号道园。宋丞相允文五世孙。从吴澄学,历官国子助教,集贤修撰,官翰林直学士兼国子祭酒,与修《经世大典》。有《道园学古录》五十卷。揭:揭傒斯(1274-1344),元龙兴富州人,字曼头。早有文名,入翰林,累官至侍讲学士。当时朝廷典册碑文,多出其手。曾与修辽、金、宋三史,为总裁官。其文叙事严整,诗亦风格清婉。有《揭文安公全集》十四卷。

(6)何:何景明(1483-1521),明河南信阳人。字仲默,号大复山人。工诗文,为弘治十才子之一。正德嘉靖年间,与李梦阳致力于复古之学,极力推崇先秦两汉散文,汉魏的古诗,和盛唐的近体诗,与李梦阳等称前七子。著《大复集》。李:李梦阳(1473-1530),明庆阳人。号空同子。工诗文,尤长七古,主张说实话,记实事,抒真情。反对明初台阁体浮薄华靡文风。倡言“文必秦汉,诗必盛唐。”与何景明等称“前七子”。

(7)轩轾(zhi):车子前高后低叫轩,前低后高叫轾。引申为高低轻重。《后汉书·马援传》:“居前不能令人轾,居后不能令人轩……臣所耻也。”李贤注:“言为人无所轻重也。”

(8)抵牾(dīwǔ):抵触;矛盾。金王若虚《史记辨惑一》:“盖不惟抵牾于经,而自相矛盾亦甚矣。”

(9)达者:通达事理的人。

(10)饴山:指赵执信。

(11)间代:隔代。英灵:指杰出的人才。唐王维《送綦毋潜落第还乡》诗:“圣代无隐者,英灵尽来归。”

(12)芥蒂(di):细小的梗塞物。苏轼《送路都曹》诗:“恨无乖崖老,一洗芥蒂胸。”

(13)过防:过分防御。

(14)喋喋:形容说话多。《赵执信与王渔洋信札》:“故喋喋陈辨。”

(15)间:隔开。

(16)风雅:指《诗经》中的《国风》、《大雅》、《小雅》,这里指诗人、诗文之事。

(17)曩哲:先哲。

(18)刘墉(1719-1804)清山东诸城人。字崇如,号石庵。乾隆十六年进士,官至体仁阁大学士。擅长书法,浑厚雄劲,古拙朴茂。


已有0人点赞

内容页尾部广告

0条评论

 
承诺遵守文明发帖,国家相关法律法规 0/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