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内容页通栏
博山历史久远,宋元以来,陶琉、煤炭产业发展迅猛,博山也成为商贾云集,物阜货丰的重镇。伴随经济繁荣一同兴盛起来的,还有博山的餐饮业;博山的饮食文化本着博采众长、兼收并蓄的原则,融汇了来自四面八方的精髓和特色,呈现多元化的发展,故民间广泛流传着“吃了博山饭,围着天下转”的美誉。
请点击此处输入图片描述
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初,博山已有“珍珠玛瑙翠,琥珀琉璃街”的昌盛景象,商业饮食亦是“车马辐辏,万商云集”,空前繁荣。这一时期,博山饮食文化最具代表性的当属聚乐村的四四席。
提起聚乐村,就不能不提张新曾,正是在他的发起和倡议下,博山聚乐村才得以成立,历经一个世纪而不衰。
张新曾(1868—1947),字焕宸,博山西关街人,大司马张晓之后。1897年中举人,1903年毕业于工部主事进士馆;选授直隶肥乡县、昌黎县知县。辛亥革命爆发后,即赋闲于家。
1921年,河南开封人张肇瑞由临沂转任博山县任知事。张肇瑞字席青,腿有残疾;上任伊始即大肆贪污,引起众怒;民众一致推举张焕宸为首,拟对张肇瑞进行弹劾。张焕宸遂联合地方士绅及各界代表五十余人赴省城告状,并派人在县衙影壁墙上悬挂瘸腿纸人以示威。张焕宸更是书写对联“肈瑞招匪类,席青洗不清”张贴于县衙。张肇瑞没法直面众人,任期一年即去。待张肈瑞离职时,张焕宸又率众焚烧宣传物品,致使张肇瑞颜面扫地。驱“张”事件后,张焕宸在博山名声大振。
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初期,随着胶济、张博铁路贯通,传统的“陶瓷、琉璃、煤炭”三大行业日益兴盛,博山进入了蓬勃发展的黄金时期。“长安大道连狭斜,青牛白马七香车。玉辇纵横过主第,金鞭络绎向侯家。”此时的博山,工业空前发达,制造业、手工业、饮食服务行业等各种行业也搭上了经济发展的顺风车,在博山境内遍地开花。经济的发达促使对外交流日益增多,商贾巨富、达官显贵往来博山也日益频繁。
请点击此处输入图片描述
时任博山商会会长的张焕宸眼见众商人在博山洽谈买卖,却苦无落座之地,于是决定筹建一座能够代表博山饮食水平的、高规格、上档次的饭庄。
1919年夏天,在怡园清音阁内,张焕宸与当地几位乡绅、名厨商议筹建饭庄之事。原清廷黄河道台、博山“仁和成料货庄”的股东石金声,矿业公会煤老板程少鲁等头面人物和财团当场拍板,并确定入股。其他人见状,亦纷纷入股,不多时,资金即筹集到位。
请点击此处输入图片描述
厨师方面,由名厨世家栾玉琢领东掌柜,王广镛任业务经理。栾玉琢出于博山栾氏名厨世家,早年在济南等地各大饭馆掌勺,有一手绝妙的烹饪技艺;他跟随张焕宸赴任业厨多年,精通北京公馆菜的制作工艺。王广镛系清末御厨,也是博山菜系的开山宗师,经名厨师郑广成、郑广木指教和清廷御厨袁发传授,学得一手上乘烹饪技术,厨艺兼红白两案,通晓济南饭馆菜的烹制方法。王广镛18岁就在泰安给张勋包饭,制作的饭菜一日三餐、一年三百六十五天不重样。两人强强联手,珠联璧合,一出手就比周围饭庄高出不少档次。
经过筹划、选址、装饰,以“聚太和气,乐适意游”之意取名“聚乐村”的高档豪华饭庄,很快在西冶街和税务街之间开张营业。由张焕宸亲笔题写“聚乐村”匾额,黑底金字,端庄高雅。门联“聚太和气,乐适意游”,寓意深厚,文化内涵丰富。客厅正中,挂有大书法家王讷题写的李白《春夜宴桃李园序》中佳句“吾人咏歌,独惭康乐,幽赏未已,高谈转清。开琼筵以坐花,飞羽殇而醉月。”中堂两边有配联一幅,上联“水自石间流出洁”,下联“风从花里过来香”,由本地书法家钱钟山先生所题。每间客厅都设有条山几,上列文石、盆景、名贵陶瓷等,内饰既雍容豪华,又高雅精致。聚乐村也成为鲁中地区第一家以宴席形式为经营特色的“会馆式”高档餐馆。
为彰显饭庄特色,打造高端品牌,聚乐村所有餐具均为自己设计,再专门烧制而成。餐具细腻温润、玲珑剔透,客人还未举箸便为之吸引。高档餐具都是从景德镇定制,甚至从日本定制,再包金包银,故在聚乐村有“美食不如美器”之说。
请点击此处输入图片描述
由于聚乐村环境优雅、菜品考究、味道独特、服务周到,甫一开张,即大受欢迎,遂成博山饮食业之翘楚,达官显贵逢有宴会,即设座于聚乐村。
在此之前,博山一直盛行三台席,即六碟、六小碗、三大件。栾玉琢、王广镛等掌控聚乐村厨房后,将原有台面改良成四四席,即四冷盘、四行件、四大件、四饭菜,不仅讲究荤素、冷热的搭配,而且注重礼仪、寓意的协调,赋予了普通宴席无法承载的文化内涵。清代袁枚在《随园食单》中,曾对筵席的上菜方法作过精辟的归纳总结:“上菜之法咸者宜先,淡者宜后,浓者宜先,薄者宜后,无汤者宜先,有汤者宜后。”以此法结合今天的筵席布局来看,博山四四席是符合历史传统习惯的。
请点击此处输入图片描述
栾玉琢、王广镛皆出身世厨,又闯荡四方,在创建四四席的过程中,既把皇膳御宴的诸多技艺和菜品借鉴而来,又把南北大菜的诸多基因融合进去,创造性的与当地俚俗进行了有机结合,艺术性的展现了鲁菜北味的主要特征,使四四席趋于完美,让聚乐村饭庄在经营过程中形成了高人一等的独特经营模式,也使得聚乐村在当时饭庄食铺林立的激烈市场竞争中独占鳌头。短短十余年的时间里,聚乐村就积累了雄厚的资金,并在西冶街等繁华地段开设分店。
长期的烹饪实践,聚乐村创造出一大批具有博山特色的饭菜品种,形成了以“聚乐村四四席”为主体的博山菜餐饮文化体系。其编纂的《聚乐村菜谱》荟萃了大批有特色的菜肴,被食客和其它饭庄奉为圭臬。
请点击此处输入图片描述
在聚乐村的发展壮大过程中,栾玉琢、王广镛负责菜品的研发与创新,张焕宸则对聚乐村的经营理念、宴席规制、扩大再经营等作出决策。尤其是他担任博山商会会长一职,迎来送往繁多,他多数都在聚乐村招待客人。1925年2月,中共一大代表王尽美来博宣传国共合作,张焕宸邀于聚乐村集会,为聚乐村的历史,增添了浓妆重彩的一笔。
作为前清进士、著名书法家、开明乡绅,张焕宸身份是多重的,但是他的目标却非常单一,那就是不遗余力致力于家乡政治、经济、文化建设,苟利国家生死以,不因祸福避趋之。
1924年,为解决博山青年求学困难问题,博山著名乡贤贾慕谊同张焕宸及前县劝学所长王凤藻等一干人商议,拟在原玻璃公司旧址,创办博山私立颜山中学。张焕宸利用商会会长的优势,积极游说博山炭业界;博山炭业界最终决定,每车厢煤抽车皮捐0.3至0.5元,交颜山中学作为办学经费。学校成立董事会,张焕宸为董事长,贾慕谊为驻校董事。颜山中学成立后,为博山培养了大批青年才俊,中共博山地方党组织早期领导人蒋方宇、张敬焘,原福州军区空军副司令员兼参谋长蒋亭等,皆毕业于颜山中学。
三十年代初,山东省政府主席韩复渠感于“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遂下令在有条件的县及军区都要建立“进德会”,力倡解除恶习,健全人格,以期恢复“固有道德”。博山驻军首领、骑兵旅长李宣德,会同县长王荫桂、商会会长张焕宸共同协商,选定洪教寺(西寺)为会址,进行修建。博山区第一个剧院“咏仙楼”由此成立,牌匾亦为张焕宸所题。
张焕宸书法颇为本地所崇,除上所述“咏仙楼”牌匾外,最负盛名的还属他所题写的聚乐村牌匾和《续修博山县志》扉页书名,笔迹工整,庄重大方,已成为其书法代表作。张焕宸很喜欢联句和撰写对联,曾为《八仙图》作联书:“只为阳间留正气,自应万物掌权衡。”他还曾为三姨太书有一联,上联曰:“青罗帐前呼小翠”,下联曰:“红楼梦里唤可卿”。上联引《聊斋志异》之《小翠》篇,下联取《红楼梦》中秦可卿之事,语句对仗工整,表达了其夫妻之间亲卿爱卿、携手相将的浓浓情意。
张焕宸不仅善书,还善于收藏书法精品,其居室内曾悬挂有国民党元老于右任对联一副:“友交天下士,多读古人书。”最后一代衍圣公孔德成的老师庄陔兰亦曾赠其作品:“饮酒请教微醉后,好花看到半开时。”张焕宸对以上书法作品非常欣赏,常与访客交谈此二联,认为其立意深远,令人回味无穷。
张焕宸对对子的趣事在博山坊间广为流传。相传有一天,张焕宸带孙子石头(乳名)游玩颜文姜祠,秀才王福庭陪同。游玩间,王福庭出句曰:“领着石头逛神头,头头是道”。张焕宸思索良久,对答不上来。等到进了颜文姜祠大门,忽然灵机一动,说:“不看僧面看佛面,面面相观”,众人大赞。
李守中是本地清末举人,在博山甚有名望,《续修博山县志》收录其文章多篇。李守中与张焕宸交往甚密,两人常在一起谈诗论画。某年秋天的庙会上,博山众多文人欢聚一堂,对对子自然是少不了。宴席即将开始,李守中出了个对子说:“谁先对上,谁就可以品尝第一个大菜。”他出的是“色难”,张焕宸听了后说:“这个容易。”便伸箸夹菜,众人说他还未对上,不能吃菜,李守中说:“张会长已经对上了,就是‘容易’嘛!”众人恍然大悟。
1956年,聚乐村公私合营,改名东风饭店。“文革”中,张焕宸题写的“聚乐村”老牌匾成了四旧, 险遭毁灭;幸而材质好,厨师们就用其背面做了案板。有位看门的老人,知道这块招牌的分量,于是趁夜深人静之时将牌板搬出,藏在自己的床铺下,“聚乐村”牌匾才得以保存至今。
请点击此处输入图片描述
张焕宸先生热爱家乡,桑梓情深,为促进家乡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倾注了全部的心血。百年来,博山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发展,仍受其影响深远。
光明皎洁如日月,英名长存若山河。先生之于为人,可谓成矣!
内容页尾部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