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蒲松龄轶闻
分享文章

微信扫一扫

参与评论
0
当前位置:首页 / 头条 / 博山头条 / 正文

内容页通栏

信息未审核或下架中,当前页面为预览效果,仅管理员可见

蒲松龄轶闻

转载 成龙之龙2016/12/23 10:57:31 发布 IP属地:未知 来源:网络 作者:西冶街网 1441 阅读 0 评论 0 点赞

清代大文学家、  世界闻名的短篇故事之王,  蒲松龄先生,是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蒲家庄人。他饱学多才,文思敏捷,出口成章,下笔成文。但性怪癖,如果惹恼了他,他唇枪舌剑,入骨三分,真难对付。


据传,蒲公好讲神说鬼,也好说笑话,说得有声有色,很受街里乡亲们的欢迎,特别是招引儿童,一年春天,下着毛毛细雨,蒲老先生出来散步,他一摇一晃,迈着四方步向前慢慢地走,后面一群玩皮的儿童,在他身后模仿他的走法,有的还动手动脚和他开玩笑。他乐意和孩子们取乐,也不以为然,但因下雨,地上太滑,一不小心跌了个仰面朝天,这下孩子们可乐了,有的吐舌咋咀,有的拍手大笑,有的直至起哄!这回蒲老先生可真恼火了,捋捋胡子开口道:

春雨贵似油,

路上不好走。

跌到蒲学士,

笑坏一群牛。

这首诗,通俗易懂,骂得淋漓尽至,孩子们听了吐吐舌头,挤挤眼,鸦雀无声,一溜烟似地跑去了。

有一次,他去拜访一个本地有名的乡绅,但叫了半天门没有开,他生气了,临走时,在他的狮环黑油大门上写了个“午”字,便扬长而去了。后来,人们问他啥意思?他就笑着说 :“午”者,老牛不出头也。 惹得大家捧腹大笑。这件事很快传到这位有头有脸的乡绅耳朵里去,他唯恐老先生再做更妙的“文章”于是便登门道歉,此事方才罢休。

这天是大集,有个粜(音tiao,买的意思。)米的人,他唯利是图,高价出售,结果只卖了一点点,其余的只好用小驴驮着回家。  路过蒲家庄庄头,正好蒲老在大树下乘凉,蒲先生对此人的行为早有耳闻,有意奚若他一番,便开口道:“老客,来座下歇歇,听我说个故事吧!”说完后,递过一杯茶去。蒲老就座在树下一个蒲团上面淘淘不绝地说了起来。

从前,有一个跳蚤和一个虱子共同娶了一个媳妇。待了一年,媳妇给他俩生了一个儿子。这本来就是一件喜事,但恰恰相反,没有儿子时,一家尚称和睦,可是一有了儿子后,就出现了纠纷。整日里,他俩为儿子属于谁的问题争吵不休。跳蚤说:“这孩子应该属于我的。”虱子也说:“这孩子是我的骨血。”结果越吵越凶,谁也不肯退让一步,最后竟动起手来。邻里街坊去给他们调解,结果也无效,最后,他俩只好到县衙去击鼓喊冤告状。

县太老爷听到击鼓声,便传令升堂。他俩都争先恐后地说是原告,  请老爷作主给公平判案。县太爷说:“原告也罢,被告也罢,你俩先讲一下实情。”于是,跳蚤、虱子分别讲述了一下情况。  在场的衙役们都感到这案子真蹊跷难断,只见县太爷皱着眉头,沉吟了半天,便走下堂来,在地上画了一个大圆圈。接着下令把跳蚤、虱子的媳妇和儿子带上堂来。大家也不知县太爷的葫芦里装的什么药。只见县太爷把孩子接过来放到圈内,然后高声重复地说道;“跳出去就是跳蚤的儿子,跳不出去就是虱子的儿子。”

粜米的人,仔细一想,恍然大悟,很尴尬地说:“您老人家这是骂俺的。”大家一听,哄堂大笑。


搜集整理者;昃继光


流传地区;淄川,博山一带。

已有0人点赞
新房

内容页尾部广告

0条评论

 
承诺遵守文明发帖,国家相关法律法规 0/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