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内容页通栏
堰屋 ,是在山坡梯田较大,较高的堰边,掏出个有三、四米见方的窟窿,四周用石头垒起来,从根基向上,越来越小,最后用一块薄板盖严,也有的在垒堰时用块石起拱,形成在堰内的小屋。其特点是,屋顶上可以种地;门口用石头伪装,见堰不见屋。
堰屋 ,一般用来盛粪或看坡用,但在抗日战争时期,却为革命屡建战功。1941年夏天,日本侵略军妄想消灭我抗日军民,组织了驻博山的优势兵力,在伪军配合下,疯狂对我石门山区革命根据地进行扫荡。在这极其艰难的日子里,堰屋为反扫荡起了巨大的作用。如:他们兵工厂制造的地雷、手榴弹等,就秘密保存在堰屋内;召开作战会议时,堰屋就成了保险的会议室;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为保存有生力量,部队时常隐避在堰屋内。就算敌人找到头顶上也不会被发现。就在这年这月,堰屋里发生了一个感人而真实的故事。
1941年7月26日,日本侵略军扫荡我兵工厂驻地镇门峪村,负责保卫兵工厂的区中队,闻讯后立即将弹药、武器藏好,向村南堰屋转移。路遇一年轻妇女,抱着一个周岁左右的孩子,拚命地跑。战士们见后,便让她一同躲到堰屋里,敌人在村里搜查一阵后,无一所获急得直跺脚。后来,他们沿着几个脚印,追到了这个堰屋旁,爬上了堰屋顶,用那带钉子的硬牛皮鞋到处乱跺,想找到我们隐藏起来的战士。情况非常紧急,战士们屏住呼吸,枪里个个上了顶门火,准备战斗。可真巧偏在这时候,那妇女不知怎样动了孩子一下,孩子立即张口要哭,说时迟,那时快,孩子妈迅速用手捂住孩子的嘴,总算没有哭出声来。这时鬼子还在堰屋顶上唧唧呱呱地狂叫,战士们眼睛瞪大了,板机扣紧了,在这千钧一发之际,敌人的集合哨响了,鬼子伪军都拼命往村里跑,战士们这才松了一口气。回头再看孩子,由于捂的过紧,已经死去了。望着悲痛的母亲和怀中已死的孩子,战士们个个流着眼泪,摩拳擦掌,决心狠狠地打击敌人,一定要为孩子报仇!
堰屋,在革命战争年代, 多象山区的群众,朴实,平凡、坚韧,为革命事业,总是默默无私地贡献着自己的一切。
搜集整理者:毕厚先
内容页尾部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