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内容页通栏
《百家姓》上为啥没有昃氏这个姓?这是个谜。多年来,在颜神这地方,盛传着一段很有趣味的传说。
公元一六四四年清王朝建立后,为了巩固其统治,对汉族的政策,采取了文武两手,对降服者,则“怀柔”、“招安”,进行利用;对反抗者,则进行残酷的血腥镇压。特别是对那些坚贞不屈的明朝后裔,坚决地采取“斩草除根”、“一网打尽”的残暴手段,以防东山再起,后患无穷。
相传,在这“腥风血雨”的艰苦岁月里,有两个反清幸存的明室王子,是一奶同胞。他们两位携带亲眷,身藏金银细软,乔妆打扮成衣衫褴缕的难民,肩挑行李逃出京城,后一路跋山涉水,晓行夜宿,浪迹到山东来.
这天来到颜神地方原山的王大岭下,这时,太阳快要落山了,又饥又渴,又劳又累,真是寸步难行。但是,这儿前不靠村后不着店,十分荒凉,怎么办呢?忽然看见山角下有间石屋,于是大家停下来在这儿歇歇脚。两位王子便举目向四方远眺,但见群峰巍峨,白云缭绕;清溪淙淙,晚霞灿烂,山河如此多娇,顿觉得比那栋宇豪华的皇宫内庭,更有一番高雅的情趣.身经大起大落荣辱兴衰的皇门贵族,思念起故国倾刻覆灭,豪华的奢侈生活已成泡影,忧伤满怀,默然泪下。同时消极隐居避祸的念头也就悠然而生。因此兄弟俩商量了一下,决定在深山老峪,荒凉僻静的地方暂住下来,以后再说。
到了次日便到集市上兑换了些金银手饰,买了些粮食和生活用具,随后又盖了几间草房,开垦了几亩山坡地,从此就隐姓埋名,安家落户、繁衍生息在这里了,从来不敢走漏半点风声,以免招致全家灭门之祸。
但凡有人居住的地方,总得有姓名称呼才是,想来想去,想起逃到这里时,太阳偏西了(太阳过午曰“昃”)经过反复揣摩,决定姓昃为宜。一则,太阳过午曰“昃”,取其来时时辰为念。二则,暗喻盛世也已过,悼明亡发念旧日之情。为了取其吉利和不辱皇门贵族之身分,大王子取名昃龙.二王子取名为昃凤。相传,昃龙、昃凤就是昃家的始祖。因怕寻根招祸,昃氏始终未建家庙。
昃龙,性刚毅,好侠仗仪,嫉恶如仇,武功过人,十八般兵器样样精通。当年的练武教场,至今遗迹尚存。练武甩的刀、枪、剑、戟、弓箭、马蹬、石敦等,在“文革”前俱在。他常谆谆教诲其子女说; “良驹、宝骑,不因其创作而伏枥悲叹!恰恰相反,只要有一息尚存就昂首长嘶,绝尘万里。“他雄心勃勃,立志反清复明,山河重光.可惜壮志未酬,饮恨于九泉。根据他的遗嘱,将其灵柩安葬于博山西山之九龙峪口。据传,在他临终前写下了一首“英雄纵横诗”,纵看其内容是颂扬清廷;而横着来读却是谩骂清室了,颇有文采,可惜这首诗词因其种种原因没有传留下来。
昃凤,文雅懦弱,博古通今,且仗义疏财,乐善好施。每遇干旱和灾荒饥年,便施粥赊饭赈济灾民、乞丐。在清末博山炉工的民谣中曾有这么几句: “……一溜十三庄,来到昃家庄,喊声昃大娘,大娘真行好,给碗煎饼汤。”这是有力的佐证。他老守田园,闭门教子,勤于农桑,与世无争。他和他的子孙们,在昃家庄附近广治田地,据九龙峪口的清代碑文记载;“昃氏在此谋田四顷零八十亩。”这是又一例证。他谆谆告诫他的子女们:“居青山,广谋田,务桑农,不居伙。”事实正是这样,昃氏世世代代读书人不少,经商发财成为殷户的,南京有,北京也有。务农的更多,唯独没有做清朝官吏的,可见他的子孙后代,谨尊祖训,峙清延,守气节,炎黄裔胄浩气贯长虹了。
雍正初年,调整统治政策,大搞编户齐民,把城乡人丁,重新登记,编入“黄册”(1)立庄定居,严格控制人口,便于统治。这时,昃氏家族人口日亦兴旺,已繁衍到第四代。由于人口增长,就析产分居各立门户,并具备小村庄的规模了,于是,备文申报当地官衙批准,将自已居住的地方命名为“昃家庄”。此后昃氏家族一直繁衍生息在这里,这一名称一直延续到今天,这便是博山昃家庄的由来。
注一: “黄册”即清朝的正式户籍簿.
搜集整理者;昃继广
内容页尾部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