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内容页通栏
在博山城东南40公里处,有一南峙鲁山,北依南坪,层峦耸翠的山——福山,这山的原名叫复山,它又为什么改名福山呢?这就要从刘德培起义说起。
十九世纪中叶,由于帝国主义入侵和清政府的横征暴敛,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日益加剧.当时属青州(今益都)管辖的淄川县城爆发了刘德培领导的,以“抗漕”为导火线的农民武装起义,从咸丰十年(1860),直到同治二年(1863)三月,起义前后历时四年,席卷青州,波及安徽,江苏等省,所向披靡,威镇清廷,在中国人民反帝反清的斗争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坐镇复山,抗粮拒款黎民安
清咸丰十一年(1861)九月九日,一年一度的复山庙会盛况空前。刘德培借机率众在庙会上宣传反清抗漕的政治主张,“不给狗官纳粮”,号召农民联合一致进行抗漕,严惩了公然在庙会上提棍征漕,为虎作伥的乡吏恶棍,当场将顽固分子枭首示众,并率众打开杨家庄、韩庄、池埠等几家大户的粮仓济贫扶困,这便是在复山一带妇孺皆知的刘德培领导的“九九”抗粮运动。后来,由于起义军不断壮大.原根据地亓家坳难以容纳,便迁至复山庙。
刘德培占据复山后,并没有以地势险峻而高枕无忧,而是抓紧时机,操练兵勇,冲杀声彻夜不息.起义军的大旗高高的插在与南坪山对峙的“三山”山顶,几十里举目可见,夜对茫茫群山,耳听松涛起伏,眼望旌旗猎猎,刘德培常常夜不成寐,披衣而起,欣然提笔,写下不少气吞山河的壮丽诗篇。相传复山庙大殿的门槛,玉皇阁的山墙上都留有刘德培题咏的墨迹。其中玉皇阁内题有这样一首诗:
旌旗动处又催兵,
鼓角轰鸣正五更.
卧听满营人马喊。
一钩残月挂荒城。
字迹潇洒、苍劲、出手不凡。这首诗生动地描绘了当时起义军士气高,星夜习兵操武的真实场景,也反映了刘德培踌躇满志,决心同清庭斗争到底的豪迈气概。
刘德培领导的起义军,有着严明的军纪,对人民群众做到“不拿、不打、不奸”,而对于那些敲诈勒索百姓、为非作歹的乡绅富佬,轻则没收其财产,重则给予严惩,毫不留情,一次,博山县令樊文达派了四个差役到复山一带催粮,刘便派人通知里正(乡长):把这四个人杀掉三个,放一个回去给狗官报信,就说复山的百姓不给清朝纳粮!四个差役吓得魂不附体,连夜逃回县城。由于刘德培起义军的保护,才使复山一带百姓生活得到了相对的安定。当地群众流传着这样的歌谣;“刘德培坐复山,抗粮拒款黎民安,恶霸凶神失了威,军纪严明美名传.”
慕名求贤,三请吴政父子
刘德培自幼聪颖好学,十多岁便在贡生林佶主讲的般阳书院肄业, “县试列前茅”(《刘德培纪略》),稍长,便玫读孙武兵法,这些都为他后来投笔从戎奠定了基础。起义军坐镇复山后,刘德培深知要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必须有个干练多谋的指挥机构。他相继启用了司冠平为军师,翟雷、纪魁、杨训等人为大将,且他仍感人才不足,便不辞艰辛,四处求贤。在复山一带曾流传着刘德培三请吴政父子的故事。
吴政,复山脚下杨庄人。为人耿直,喜欢习武,谙练用兵之道。他有四个儿子,个个虎背熊腰,枪刀剑戟,无所不通, 练得一身好武艺。此时,吴在李家镇开了一酒店,刘慕名到李家镇登门拜访,商谈参加起义军的事。吴因听信流言,认为刘德培一伙是“流寇”,执意不从。刘苦口婆心,反复阐明大义,进行动员: “我们组织弟兄,是为使一方百姓安生。如有贼寇来邑骚扰,我们定全力以挡。”吴政不信,冷笑道; “你们还挡贼,怕是‘当贼’吧!”刘求之再三,吴误以为相逼太甚,竟打了刘三记耳光。刘德培不仅没有动怒,反呵呵大笑道: “吴先生息怒,有话好说,何必如此!”说完弯腰捡起毡帽,拱手施礼而去。吴政自失手打了刘之后,后悔莫及,坐卧不宁。心想,刘德培兵强马壮,定来报复。祸在旦夕,再也无心经营酒店,便逃到距李家镇四里之外的东台女儿家躲藏起来。一月之后,不见有什么动静,便决定回家探个虚实。行至河口,遇到起义军的巡逻队,被架上复山。四个儿子闻讯,旋即携带兵器,火速冲上山来。守门兵士亦不拦挡,他们来到庙内大殿时,正见刘德培设宴把盏,为父亲接风压惊。四个儿子见此光景,气便消了一半。嗣后,吴的四个儿子轮流上山看望父亲,起义军将士对他们热情相待,亲如兄弟,他们便渐渐改变了对起义军的看法。后来,四个儿子把吴接回家后,刘德培又备上厚礼,再次专程登门,进行说服动员。吴政终于被刘及其将士的诚心所动,毅然答应让四个儿子弃商从戎,参加了起义队伍,后来,在许多军机大事上采纳了吴的建议,起义队伍出师大捷,吴的四个儿子成了起义军中的骨干力量,为刘后来占据淄川,成立“大汉政府”立下汗马功劳,清同治二年( 1863 )在同僧格林沁部血战中,他们血染沙场,壮烈牺牲。
血染沙场,起义军永载青史
为了镇压刘德培起义军,清政府先后派济南知县吴载勋,青州知县高镇联合围剿;博山知县樊文达、西河地主翟在田也聚集了几千兵勇配合作战。后来青州府又派了青州兵,登州兵,满州兵,蒙古兵,总计约三万人,妄图把刘德培起义军一举歼之,但都被起义军打得落花流水,游击谢炳被打垮,清廷州官剿刘不利,象走马灯似的被革职撤换。如当时济南知府吴载勋,道台陈显彝等被革职;山东巡抚谭延襄被撤换,后来满蒙八旗劲旅僧格林沁部也吃了许多败仗。
同治二年( 1863)六月二十二日,僧格林沁以极野蛮的手段攻克淄川县城,刘德培率三百兵勇突围,终因兵势悬殊,寡不敌众,在益都大北山手执长剑杀死数敌后,自刎未遂被俘,“横载马上,解回大营”处以极刑,并“悬首于北门示众”起义军将领孙广战死于城东十八里周家庄,纪魁、杨训等十二位重要将领和刘德培之子都被俘杀害。杀人魔王僧格林沁余怒未消,将刘德培之子、侄,“俱在各营枭首”,“无论男女老幼,一概屠戮”, “城东一带,尸骸遍地”,“东南一门外,尸累如山”,真实地记录下了僧格林沁这位“王爷”血腥镇压刘德培起义军的罪恶事实。起义军大将翟雷之母被杀时呼曰; “宁生强子叫人怕,不生懦子被人欺”,傲骨铮铮,浩然正气,表现了这位起义军将士的母亲宁死不屈的高贵气节。
刘德培起义军在复山一带活动了近三年的时间。
一个多世纪以来,复山一带人民用种种形式纪念他。人们取刘德培起义“造福人民”意,将复山改名为“福山”,有关部门还准备对福山庙遗址进行修茸,供后人参观凭吊。
采录整理者:陈同刚
内容页尾部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