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内容页通栏
9月25日,博山区将迎来琉璃发展史上的一大盛事——第四届中国(博山)琉璃文化艺术节暨2015“西冶工坊杯”中国琉璃(玻璃)艺术设计创新大赛。通过开展一系列活动,传承弘扬琉璃文化,全力打造“博山琉璃”地域品牌。
(6月4日,省委副书记、省长郭树清(右三)在博山陶瓷琉璃艺术中心调研)
博山陶琉文化底蕴深厚,据史料记载,早在蒙元一朝,博山琉璃窑炉已是天下皆知,1982年发现的琉璃炉遗址证明,元末明初博山的琉璃业已具备相当规模。明洪武年间,内官监在此设“外厂”。清朝建立后,博山琉璃臻入佳境。清朝历代皇帝对于琉璃都有着异乎寻常的喜爱,创建造办处,遴选御匠。于是上行下效,满朝文武,达官贵人莫不以精美贵重的琉璃作为身份的象征加以炫耀。物换星移,清朝以后,在风雨飘摇的乱世中,博山人世代坚守的琉璃,在烽火中凋敝,也在乱世中挣扎求生。改革开放后,琉璃事业重获生机。
博山琉璃品类之盛超乎想象。鸡油黄、鸡肝石……风格迥异,各有千秋。“鸡油黄”是博山琉璃中最为名贵的色料,正黄色料、光泽如玉、温润凝重,其价值可与美玉媲美。因色如鸡油,而得了一个形象的名字“鸡油黄”。清代时,由于“黄”与“皇”同音,因此被视为至尊之色,称为“御黄”。民国时期,鸡油黄配方失传。1972年,博山美术琉璃厂经过反复试验,终于使鸡油黄色料重现人世,在当时引起极大轰动。
观音瓶》
鸡肝石,顾名思义,是色如鸡肝、纹似佳石的一种色料。其中黑色纹理或如重峦叠嶂、云影水痕;或如老树奇石、气象万千。用鸡肝石制作而成的文房四宝和花瓶、酒杯等器皿,古朴凝重,典雅大方,是案头清供之佳品。同鸡油黄一样,其工艺难于掌握,故真正精品绝非易得。现今,博山是鸡肝石制品的惟一生产地和集散地。
《文房四宝》
博山琉璃产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形成了较好的产业优势和市场基础。在产品市场占有率方面,我区现已发展成为全国最大的琉璃工艺品产销基地;平板玻璃、汽车玻璃、玻璃器皿类产品占全国市场份额的20%。奥运会期间,博山的陶瓷琉璃落户北京标志性建筑“鸟巢”、“水立方”、琉璃浮雕及民族和谐阙,为首都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博山琉璃”也被国家工商总局授予国家地理标志。“中华陶琉文化城”、“陶风琉韵·休闲博山”城市特色文化品牌正在逐步形成。
内容页尾部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