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内容页通栏
有泉、有吃、有文化的老博山“美食街”,说的是一条老街,这街名字还在,看看到度是哪条街?
这条街是条城墙外的街道,她向西直冲东城门,与城里隔门相望,东依荆山通秋谷,北绕范河和北岭,南靠新泰山和峨嵋山相望,是古时候由博山通向外地的主要街道之一。由东关街向东过后乐桥,经东山和秋谷可通西河,源泉,太河等地,然后到达东部的各郡城,是通向府治--青州府的交通要冲。
这条街的路面是用青石铺成的,由于长年的车压和马走,在路面上形成了很深的印迹,车辗的车辙印达数拾毫米甚至达上百毫米深,在路的中心弯延着,凸凹不平的向远方延伸去,车辙印的两边是马蹄印,如同一个一个的小琬一样的印在青石板上。这些上百年的印迹留下了前人辛苦烙印,也留下了东关街过去车水马龙繁荣昌盛的境象,也是东关街历史深远的见证。记得当年几位武汉的朋友来博山游玩,几年后同他们交谈对博山最深的印象是什么?他们说是东关街石板路上的车辙印和马蹄印,记忆猷新,十分深刻。我说因搞城建已被拆除了,他们感到十分惋惜,说像这样的路在全国也很少见到,如果保留下来搞旅游,那将是个旅游胜地。
东关街的泉子多
在街的南面有一条泉水河流过,不几步远就留下个泉水口供人们打水吃,这些泉水口多留在人们居住的大门口,从街西头说起,如姚家泉,窦家泉,付家泉,李家泉,张家泉等等,都是以住宅的姓氏而命名的。故东关街的人们用水十分方便,出门即是。这泉水来自范公祠里的范泉,范泉位于祠之中心,为秋谷群泉之冠。
泉水自东北部出水口流出,分为三股:一股南入因园,曲折回环,穿听泉榭流入范河。一股北入怡园即北亭子,经怡园小学流入吕祖庙,经凉洞亭,绕清音阁石渠道,由石龙头喷入莲花座入金鱼池后流入范河。一股沿后乐桥之石渠流入东关街,形成有名的“桥上流水,桥下走人”的名胜,然后入城里经轳橹把街流入范河。
东关街还是条美食街
街两傍几乎全是小吃店,东关街西街口是孙迎广的烟酒糖茶和干果商店,紧靠着商店的东面便是博山有名的刘世安的烧饼,他家的烧饼外皮酥,芝蔴多,外形凸得圆圆的,色如煮熟的蟹壳,内里软嫰,包的肉馅多,以细碎瘦肉和较多的葱姜成饼状肉馅,鲜香可口,咬一口就可吃到里面的肉馅,同时一股鲜香味撲鼻。平时一入东关街口,便可聞到烧饼铺里散发出来的香味,十分诱人食欲。解放初期,每个烧饼卖三分钱。一般小孩,一次吃一到两个就饱了。
刘家的烧饼铺是个二层楼的建筑,坐北朝南,楼北面的一个院子是刘家的住宅。烧饼铺设在一楼,现做现卖,生意很好。烧饼铺的对面便是姚家的粥店,同时配卖油条,把油条撕碎放在碗里,然后浇上热气腾腾的小米粥,再撒上煮好了五香豆子,早上吃一琬,肚子十分舒服。和粥店临门的是绿家的肴肉铺,里面是他们自制的烧肉,香肠,卷肘,炸兰花豆和什锦小菜。
再往东走,还有孙家的肉馅油酥饼,李家的高状馍馍铺,张家的豆腐脑。
在东关街的东头,孙家的干粉豆腐火烧,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因我那时在怡园小学上学,每逢放学回家就路过他家的火烧铺,铺子里面的炉子上有个大园形的平底锅,锅里是切碎了的博山老豆腐,在加温烘炒着,以便把豆腐烤干,备第二天做火烧馅用。他家的火烧馅主要是豆腐,粉丝,虾皮,葱,姜,花椒粉和盐等。做好的火烧圆凸凸的,外皮焦黄,干酥。内馅松散适口,煸黄的豆腐,细软的粉丝,扑鼻浓香的葱姜味和花椒味,会使人食欲大增。在北亭子小学就读的孩子,如果中午不能回家吃饭,就买个火烧,每个五分钱,小孩子吃一个就饱了。
大的饭店是街中间的东兴饭庄,该饭店坐南朝北,上去高台阶是个古香古色的大门楼,迎壁墙上有个青石刻的大福字,四个角刻得是四个蝙蝠,里面是老式的砖瓦房,饭店十分气派。
解放初期,肉食加工生产合作社就在东关街的中部,屠宰厂设在秋谷。所有生肉加工,熟制品制作,都有肉食生产合作社负责,如酱肉,猪头肉,猪下货,肉干,香肠,板肚等等。由他们加工好后,再发往博山的各销售网点,才进行销售。
另外,更多的是那些走街串巷的游商小贩,如卖烧鸡的,卖肥猪肉的,卖八宝粥,杏仁茶的,卖江米糕,绿豆糕,卖各种小菜的,吆喝声,敲梆子声,敲小锣声,-----声起声落,喧闹不息。
东关街是条古老的街道,是条繁华的街道。
内容页尾部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