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博山最古老的村落
分享文章

微信扫一扫

参与评论
0
当前位置:首页 / 头条 / 博山公众号 / 正文

内容页通栏

信息未审核或下架中,当前页面为预览效果,仅管理员可见

博山最古老的村落

转载 boshan12016/10/08 10:01:01 发布 IP属地:未知 来源:美食博山 作者:美食博山 4343 阅读 0 评论 0 点赞
盆泉村到底有多久?

盆泉村古有小苏州之称,位于石马镇政府驻地东南方五公里处,离金牛山5里,离石马水库8里,处在青山碧水中。村北有大东顶、柳峪顶、团山、猫头山东西如屏;村东村南有恨虎山、盆泉大寨、盆泉小寨,青龙山等环绕似障。淄水蜿蜒绕村。 旧有八景而闻名:铁井口、八叉槐、阎王鼻子、黑虎崖、撑锅子地、钓鱼台、猫头瓜子溜,对着湘子崖。

清光绪《王氏族谱》载:“始祖勉泰,字车峰,号甫安。洪武初同弟持模公自直隶枣强迁于青州府临淄县孙娄庄。又迁于益都县颜神镇今博山淄井。四世祖富迁居盆泉。”又据清同治四年(1865年)黄石坞村《魏氏碑谱》载:“魏氏始祖由盆泉迁此。”据此,明景泰年间(1450年)建村。清乾隆十八年(1753年)《博山县志》载:“在常熟川东南青龙山下半亩园塘似盆形,盆泉庄因是取名。”清康熙九年(1670年)《颜神镇志》载村名为“盆泉”。 据该村84岁老人魏传科讲:相传明代本村已有魏、王两姓在此定居。因村南有一山泉,形如盆子,故命村名为“盆泉”。


盆泉村民挖土曾发现龙山文化石器、青铜器及鹿角化石等,可见这一带历史之古老了。


龙山文化泛指中国黄河中、下游地区约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类文化遗存。铜石并用时代文化,因首次发现于山东历城龙山镇(今属章丘)而得名,距今约4600-4000年。


抗日期间的盆泉


山以大寨为最高,海拔621米,古人避乱于上曾筑有石屋30余间,用两门牛腿炮防守。山北有条和尚峪。有一洞约有四五间屋大,石桌、石炕俱全,清初曾有和尚居住,清末至民国年间多为村民避难之场所。抗战期间鲁中军区曾在此办过公,收藏过机要文件。

小寨在大寨以西并相连海拔555米,山顶似崮,也是在清末防捻军时修有石墙、石屋。


抗战时期,小寨一带是我抗日领导机关在恶劣环境中指挥战斗的隐身之处。寨西、东山岭中有石洞,有三、四间屋之阔。当时泰山区,后来边区联合办事处,博莱县政府、金山区、鲁中军区领导如刘惠之(县长)、田善臣、边首之(县长)、高启云(建国后曾任山东省领导)等曾在此办公。

一九四二年七月下旬,博山县大队部分指战员夜宿南庙,营教导员孙黎因经不住艰苦环境考验欺骗部队投降日寇,中有不屈者,或被日寇鞭抽刀刺牺牲,或被押往东北下煤井,至今查无音信,成为博山党史上悲壮的一页。叛徒孙黎后被我地下特工人员处决,遗臭万年。





盆泉的古庙宇


与小寨以北相毗连的青龙山,绿树掩映之中有古建筑群古刹--南庙,考诸碑碣,始建于明代至清朝乾隆年间为鼎盛时期

《续修博山县志.建置志》载:“南庙在盆泉庄南,青龙山。观音殿崇祯七年建,关帝庙天启六年建,泰山行宫及三官庙康熙辛卯年建,雍正、道光间历经重修。”其当年建筑,依山傍势。自山下有台阶四十余级直达山门、钟鼓二楼高耸左右,煞是巍峨壮观。

观音殿、三官殿、关帝庙、老君庙、龙王庙、泰山行官等四大院落,日日香烟缭绕,四季游客不绝。龙王庙内青白二龙盘绕梁上,风吹即发出“吱吱”声响,名曰“龙吟”。玉皇宫雄踞青龙山顶,俯视古往今来,洞察人间善恶。山下东侧有泉似盆,碧青湛绿,芳洌甘甜。每当大雨过后,泉水由竖井透五孔聚然喷出,水面呈五个翻滚浪头,满池珠玑,晶莹夺目,景象甚为壮观。《续修博山县志》载:“盆泉在常熟川东南青龙山下,半亩园塘,状似盆形,水西流北折,迳顺德夫人行祠下与井泉合流入常熟川,水极清洌,盆泉庄因是取名”。山下原有龟驮四棱碑一座,文章书法精湛,雕刻精工,文革中被毁。



蒲松龄笔下的盆泉鬼故事



大寨山一带涧深林密,杂树阴森,峰峦幢叠,怪石磷峋,野兽出没。古时多流传着洞妖山魈的故事。
世界短篇小说之王蒲松龄在《聊斋志异.双灯》中有一段美丽的故事:
“魏运旺,益都盆泉人,故世族大家也……”。
落魄士子魏运旺独卧楼上,有双婢导一妙龄女郎来,近榻微笑,后边跟一少年书生说:“君勿见猜,舍妹与有前因,便会奉事”。

魏知是狐,吓得毛发森竖,女却与之笑语。魏见女子并无恶意,又楚楚若仙,便相欢好。半年之后,女与魏依依相别,魏送至南山下:“前婢挑灯以待,竟赴南山,登高处,乃辞魏言别”。“魏伫立彷徨,遥见双灯明灭,渐远不可睹,怏怏而返。是夜山头灯火,村人悉望之。”“南山”皆指此山。故事表现善良的狐仙能慰藉不得志的士子,兽类更具人情味。



魏谢两家为啥“不结婚”?

明朝万历年间,当时魏谢两家东西两楼相望,魏家男孩在楼上调谑谢家女孩,谢家上诉时捏造罪名说:“魏氏飞贼三千,黄瓦一片……”,但经上司查证为失实,“飞贼”是指家鸽,黄瓦仅在门楼上有一片,还是谢家给放上的。既没有养兵三千,也没盖皇家院落。
当时朝中魏忠贤势力正盛,魏氏又与青州衡王有亲缘关系,谢家以诬告罪败诉,被处以满门抄斩。谢家部分人口在风雪之夜南逃,路经盆泉岭,逃到了邢家庄藏身。直到解放前邢家庄谢家和盆泉魏氏还不肯联姻。


已有0人点赞
新房

内容页尾部广告

0条评论

 
承诺遵守文明发帖,国家相关法律法规 0/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