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西阜
分享文章

微信扫一扫

参与评论
0
当前位置:首页 / 头条 / 博山头条 / 正文

内容页通栏

信息未审核或下架中,当前页面为预览效果,仅管理员可见

西阜

转载 2015/06/18 08:36:32 发布 IP属地:未知 来源: 作者:佚名 2292 阅读 0 评论 3 点赞


西阜

  现在博山公园所在的小山,旧名西阜。孙延铨《颜山杂记》称:“西阜,当禹石门外之岩也。”禹石门即博山故城之西门,其隔孝水与西阜相望。西阜又称西黄崖,《续修博山县志》载:“西黄崖,即杂记所称西阜也。在县西二里,林木甚富。”该山东临孝水,西接双山,南与李家窑村相邻,北麓即西寨村。旧时山上多墓地,有李家林,房家林等,故林木较多。
  西阜东麓沿河处,为洪教寺旧址,其后崖上,建有炉神庙。建国前,洪教寺南有咏仙楼,日本侵略军常在此放映日本影片,进行殖民宣传。一九四九年二月,我华东财经办事处工矿部文工团接管咏仙楼,改名为青年剧院,一九五0年改建为博山电影院。洪教寺在二十年代曾为博山民众通俗图书馆址,三十年代又用作进德分会会址。
  建国后,西阜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五十年代末,在此山上山下新辟博山公园,绿树掩映,风亭遥对,石阶双通,堪入画图。近年,山下又新建老干部活动中心,改建博山影院,成为博山地区文化、游览、休憩的集中地之一。

洪教寺

  洪教寺,俗称西寺,旧时屹立于孝水西岸,西阜的东南崖,位置即现在老干部活动中心处。《博山县志》载:“洪教寺,在禹石门外泷水西崖,有雷音阁,亦称西寺。” 
  洪教寺建于清初,其建筑格局严谨、气势宏大。二十年代,博山民众图书馆曾设立于此;到三十年代,进德分会又利用该址。从《续修博山县志》所述,我们可以窥见洪教寺之规模以及进德分会所设部门和内容。“民国二十二年(1933),驻博山骑兵十一旅旅长李宣德会同县长王荫桂遵令成立(进德分会)。迭经各界会议决议,就洪教寺改建。会内设文化、体育、游艺各组,改大雄殿为大礼堂,雷音阁为办公室。新建传达室,北过厅为阅报室,北院关帝殿为招待室,东西舍为图书陈列室,文殊殿为会议宿舍,南院地藏王殿,禹王殿作商店。撤去观音殿向西辟寺外公地设体育场,新筑咏仙楼戏楼一座。寺内偶像悉除,惟大以殿佛像以砖墙隔出仍存。” 
  建国后,洪教寺为公园路小学校址。八十年代末,该址拆除,於此新建老干部活动中心。

炉神庙

  从博山福门憩园西望,孝妇河对岸的博山饭店背后,有一组建在高堰之上的古建筑,这就是近400年来一直作为博山琉璃业象征的炉神庙。它的兴衰反映了琉璃业的枯荣。
  明万历三十九年(1611),博山琉璃生产已有相当发展,炉行中由徐应元首先倡仪,并征得了炉行著名士绅孙延寿的支持,集资创建了这座炉神庙。
  初建时的炉神庙,规模甚小,只有殿堂3间,殿内供奉着女娲氏,女娲炼石补天,世人尽知;琉璃业也炼“五色石”,于是炉行公众发挥了他们丰富的想象力,把女娲氏认作炉行的“祖师”,庙名就定为“祖师炉神庙”。
  明万历四十六年,由孙延寿、房宗义、徐应元三人为首,邀集23人共结“炉行醮会”。他们规定每年的上巳日(三月初三)为祭祀祖师的日子,每到这一天,全炉行都要歇业停产,到炉神庙共同举行祭祀活动。这种行业性的祭祀活动世代相沿,延续300余年。炉工们可以在这一天相约来庙中饮酒作乐,欢度节日;小商贩们也不放过这个挣钱的机会。这样,就逐渐形成了博山三月三的“炉神庙会”,那规模可与神头庙会相比拟。
  经过了120余年,炉神庙岁久失修,倾圮不堪,而在炉神庙之下,由博山富户蒋、钱二家倡率,建了一座颇大的洪觉寺(即洪教寺)。相形之下,愈见炉神庙之破败,乾隆元年,有李元和、姚可章等人出面,筹金修葺炉神庙,于次年二月竣工。《重修炉神庙碑记》中写道:“飞檐凌空,粉壁峭立,苍松翠柏与丹楹秀桷互出于烟光水影中,有图画所不及写者。”并将炉神庙改名为“女娲宫”。
  自此以后,炉行日益兴盛。至道光初,女娲宫中香火丛集,因原庙址地势狭隘,道光四年,曾在就城做过兵部职方司主事的蒋天钧和做过大理寺评事的蒋天珍两兄弟“于庙后施宅基一区,以为(炉神庙)展拓之地”。由石经、李鼎钟、姚潭等人首为倡率,筹集2000多两白银,花了五年的时间扩建炉神庙。扩建后,原址扩大,殿堂改制,基本上奠定了现存炉神庙的规模,改庙名为“炉神庙”。新修的正殿坐西面东,重塑女娲像,“法相庄严,迥非昔比。”南、北两厢各为三间厅房。东面临街的高堰上建“对厅”三楹,名如意厅。临街的一面全安木格棂扇,明亮轩敞。来者每低徊留之而不能去”(道光九年《重修炉神庙碑》)。此外,还在西大殿的南山墙处置道房数椽,北首则建厨房两间。重修了高大的门楼,门下修了20余级石阶,阶下还修了路。唯大门里原来的女娲殿仍其旧观,未加修葺。道光十五年夏,徐伟基有感于炉神庙是他的“八世祖泰初公”(即徐应元)所创建,而按其碑记,考其旧制,“几乎徒见巧者之述,而不识知者之创”。乃鸠徐氏家族,集资重修,将原女娲殿改建为“厅”的规模,并将历代重修碑记移入,嵌进墙内。
  清咸丰二年,炉行再次修葺炉神庙。主要是“施黝垩,涂丹硅”,粉刷一新。并加了神龛,在女娲像两侧,添了12扇铺丝屏风。又于庙南隅筑高堰,构亭其上。因亭内有额曰“团瓢”,故后世皆以此称之。“团瓢”踞博山制高之点,登临其上,披襟当风,俯瞰博城,“排闼则众峰罗列,枕流则孝水潆洄”景色甚是宜人,惜此亭近年己被拆除。
  咸丰十一年二月,捻军来攻博山,炉神庙的器物受到了一些损失。于是在同治十二年再度重修,修补了12扇铺丝屏风,给女娲加上了一袭“神衣”,神龛上加了“神帐”,神桌上加了桌衣。又新添了铺丝灯10对,雨搭12个,多属于“锦上添花”的事情。称得上创举的,是在南厅内加塑了一个不大的火帝神象。这个增设,反映了炉行“熔炼之功莫大于火”,而“火帝之功不可以不报”的思想。
  1903年初(清光绪二十八年腊月),博山爆发了远近闻名的殴打赵尔萃事件。炉行公众1000人聚众殴打了候补道员赵尔萃,捣毁了企图垄断炉行的“琉璃公司”。起事之前,炉工中的领头人,曾鸣锣聚众,在炉神庙汇集,事发之后,又在炉神庙内多次开会,商量对策。炉神庙成了维系炉行内部团结,体现炉行集体意志的场所。当时的青州知府冯汝骙仗义执言,保护炉工,深受公众感戴。炉工将北厅辟为冯汝骙的生祠,四时祭享,香火不断。生祠的西山墙上嵌入一通高大的“颂德碑”,记载事件的始末。
  民国以后,炉神庙曾辟为小学。后为“炉业公所”,庙中住一和尚,法名“大惠”,后收徒弟一名,法名“灵严”。当时社会上的富有阶级和上层人物常来团瓢聚饮。炉行群众照常来此赶庙会,平时也可来此游玩。只是此时的炉神庙会已有大炉、小炉之分。大炉业主们的庙会仍在三月初三,而小炉的贫苦炉工则改为二月初二。
  博山解放后,炉神庙驻过华东印刷厂、《淄博工人报》社等机关,后为公园路小学的民办分校。现为区教育局宿舍。作学校期间,南北厅及小北厅墙内所嵌历代碑刻皆用灰泥抹盖是以保全。唯北厅西山墙的“颂德碑”,因凹进墙面较深,又用水泥沙灰填抹。欲使重见天日,就不容易了。

已有0人点赞
新房

内容页尾部广告

0条评论

 
承诺遵守文明发帖,国家相关法律法规 0/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