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山
凤凰山紧靠博城西南,蜂回翔折如凤凰之矫翼而得名。属原山之东支。山高海拔420米。孝水出其南麓,北麓名夕阳坡,东麓名卧龙坡。山呈西北走势,西接禹峰,孝水东绕,南望瓮口道,北瞰博山城。
据《续修博山县志》:“风凰山,县西南三里,原山之支东出,峰回翔折如风凰之矫翼,故名。陇水 (孝水)出其南麓,上有长城遗址。北麓名夕阳坡,东麓名卧龙坡,山巅俗名小顶。”因凤岭之巅修建一座庙宇--碧霞元君行宫 (又称泰山行宫),旧时 岱北人民有香愿不能至岱者,多在此酬祝 ,五岳之尊的泰山之太平顶建有泰山玉女碧霞元君的殿宇,人们呼 大顶 ,故凤凰山也有 小顶 之称。
凤凰山,山凡三迭,遍植侧柏,望之蔚然,钟灵毓秀,集林泉谷壑之胜于一体,风景多姿多彩;更有齐长城遗址、颜文姜祠、碧霞元君行宫、玉皇宫、红门等古迹荟萃;又有新开发的人文景观。供登眺的颜灵塔,供观览的鸟展馆、鸟语林,石海、岩画,云亭、姜女泉、团山泉等;森林游乐园、民俗风情园、游泳池、卡丁赛车场、保龄球馆、网球场,汇休息、娱乐、健身于一体。登临是山,正如淄博当代名人赵尉芝老先生评说的: ……而周山侧柏,苍翠欲滴,绿盖高张,芳草为藉,徜徉林间, 有病消病,无病长寿,其乐无穷。
风凰园方圆二千八百亩,群峰起伏,谷川相连,森林植被覆盖率达86.8%。建国初期,政府十分重视绿化此山,1952年开始在此植树造林,1957年原山林场场部设于玉皇宫。1983年经淄博市人民政府批准,于原山林场所属风凰山林区建立市级颜山公园。在驻地部队协助下,修筑了盘山公路3.5千米,台阶路1.5千米,自山麓达于山巅。1985年经山东省林业厅批准建立原山石灰岩山地生态恢复性自然保护区。由于森林景观的质量逐步提高,森林营建保护工作的不断加强,1992年经国家林业部批准建立国家级的 原山森林公园 。在党与各级政府部门的支持下,原山集团(前原山林场)投人大量的人力财力,历经十年的艰苦经营,风凰山景区变得如诗如画,每年吸引了数万人次前来游览观光。
颜文姜祠
颜文姜祠,又名灵泉庙、顺德夫人祠,俗称大庙。位于风凰山南麓,山头镇北神头村。是一组拥有四座院落、殿房七十余间,占地近三千平方米的古建筑群。
颜文姜祠的始建年代,据元代 《齐乘》记载: 颜文姜祠,后周 (公元557-581)建,唐天宝五年 (公元764)更建。 到了标榜以孝治天下的宋代,更有人将颜文姜附会成为孔子的大弟子复圣颜回的后裔,无是灵迹远播,香火日盛。熙宁八年宋神宗敕封颜文姜为 顺德夫人 ,赐灵泉庙为额,对祠庙扩建,以后历代均有重修,现有形制为明、清式建筑。
颜文姜祠在1956年曾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57年政府拨款整修后辟为淄博市博物馆。 文化大革命 中,颜文姜祠遭到严重破坏,几至倾废。1981年-1984年间,市、区政府两次拨款对该祠鸩工修葺,使这座千年古刹复以雄伟壮丽的风貌屹立于风凰岭下,迎接中外观光者。电视连续剧 《武松》、《宋江》、《郑板桥》、 《庚娘》、《碧血珠光》,都曾在该祠进行拍摄。
颜文姜祠现辟为博山区文物管理所暨淄博陶瓷博物馆,为市级重点保护单位。
该祠墙阙严整。内有小门、香亭、正殿、东西配庑、寝殿、爷娘殿、公婆殿等共七十三间,其中主体建筑三十四间。院落前后两进,左右对称,形成一组完整的建筑群。
山门南向面阔三间,十一米,进深一间,六米。单檐歇山顶,上复琉璃瓦,前后均为斗拱结构,建筑风格庄重朴实。山门两侧各蹲石狮一个,狮身一米高,雌雄相对,遥相呼应。雄狮右前肢踩着一个绣球,雌狮左前肢抚一只仰面作玩耍状的乳狮,表现出了它们母子亲切相依的感情,雕刻精细,取舍洗炼,为明代作品。门楣上悬 颜文姜祠 鎏金匣额,是当代著名书法家舒同的手笔。进入山门,山门的东西两间各塑一座全身神像,木栅栏护围。西间是薛礼,东间是敬德,每尊身高五米多,形姿威武逼真,展现出唐王李世民摩下的两位将军叱咤风云的英姿。
迎门院内建双棺四角攒尖式香亭一座,翼然临于灵泉之南,旧时为善男信女进香之所。此亭高8米多,东西长4米,南北宽3.6米。后墙及两侧石基、青砖铺壁。门南向,为朱色木雕阁扇。其余三面为木阁窗扇,漏牖雕户,玲珑剔透,与正殿之雄伟壮丽形成强烈对比。香亭两侧各立古碑两通,高三米多,龟趺螭首,字迹漶沥。因有 松挂唐时月,苔封宋代碑 (陈壁 《咏孝泉》)之句,可知此碑为宋代遗物。
名闻遐尔,被咏为 一笼寒泉万古声 的灵泉 (又名孝泉),位于香亭和正殿间,筑石为池,呈七米半正方形,深三米,四围雕栏环抱,柱头狮、兽、莲等石雕颇精。旧时泉水自殿基下涵洞涌出,甘腴清冷,荇藻郁茂,常年不竭,是孝妇河之源。现经人工造设,泉水依然涓涓流出,再现昔日景色。池北正殿台基中嵌一石碑,题云: 孝妇河名自古今,泉头一派更弘深。何当吸去为霖雨,洗尽人间不孝心。 道出了博山一带自古以来敬老爱幼的朴厚民风。
正殿建于泉北台基上,是颜文姜祠的主体建筑。面阔三间,十三米,进深三间,十四米半,高约十五米。因该殿梁架结构系全部用斗拱攒成,俗称 无梁大殿 。原形式四面皆为木雕阁扇,清初,内秘书院大学士,本镇人孙廷铨恐年久侵损,遂以砖石围筑东、西、北三面,致有今日之规制。殿宇雕梁画栋,上复琉璃瓦,采用单檐歇山顶;前无续檐,另建卷棚代替出厦的形式,独具匠心。琉璃吻兽立于正脊、垂脊之上,使大殿更加壮观,富有神采。整个建筑物规矩严谨,金玉交辉,华丽中透着古朴,优美中伴有刚健,充分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高度智慧和建筑技艺。
前院东西配庑均为硬山式斗拱建筑,面阔各五间,进深各一间,东配庑现为陶瓷陈列室,西配庑为接待室。
后院北殿一列,中为寝殿,东为公婆殿,西是爷娘殿;西殿一列分别为郭公祠、百子殿;东殿一列分别为钟鼓楼、王爷殿。
东跨院为三公祠,西跨院为颜神辖处。
全祠宏阔,布局有序,鸣泉淙淙,圣境极为幽雅。
祠中古代碑刻甚多,计有北宋以来历代碑刻79通,多嵌于殿庑墙壁间。其中北宋 《牒文石碣》、《敕女石碣》、清孙廷铨撰文石碣,赵执信手书 《重修顺德夫人坟院记》刻石都保存完好。清乾隆三十一年任博山知县杨春喈之妻吴静君所画 风雨竹 刻石为其中佼佼者,历来为人们珍爱。
颜文姜的故事
博山颜文姜祠的兴建,源于颜文姜的故事和孝妇河的传说。
相传远在晋代以前,博山城郊西南境内凤凰山下住着一户姓郭的人家,老两口膝下有一男一女,给儿子订下了青州府颜家庄的一间亲事,未过门的媳妇叫颜文姜。她十九岁那年,未婚夫得了重病,危在旦夕。那时,当地盛行娶亲冲喜的风俗,为用娶亲喜气冲掉儿子的病魔,救活郭家郎,狠心的婆婆硬是用一乘花轿把颜文姜娶过门来。
成亲之日,颜文姜的丈夫面色苍白,奄奄一息,卧床不起。无奈,她小姑子手抱一只大公鸡代替哥哥与颜文姜拜堂。真是 寅时娶进郭家门,卯时病死郭家郎。 可怜的颜文姜喜服未解,刚过一个时辰就做了寡妇。
新婚丧夫的颜文姜,生性勤劳善良,贤淑孝梯,她心想,公公婆婆这么大年纪了,小姑年幼,自己要是不支撑这个家,叫老人小姑怎么办?不管怎样, 好女不嫁二夫,不能闪得他们树倒无荫。颜文姜不光心地善良,而且既能干又勤快,她上侍候公婆,下照看小姑,上炕剪子下橱菜刀,给一家夏做单衣,冬缝棉袄,做了吃的烧喝的,真是从早忙到晚,夜里还要推碾拉磨到五更。日有阴晴,月有圆缺,可是颜文姜却是日复一日,斗转星移,一直这样苦苦地操劳着。
孩子是娘的连心肉,颜文姜的娘家听说她嫁到郭家后,婆婆又狠又毒,她转过身骂儿媳妇是“丧门星”,调过脸去又骂儿媳妇是“扫帚星”,嫌颜文姜“妨死”她儿子,处处给她白眼看。她小姑子好吃懒做,常睡懒觉,更难伺候。这些她都能忍受,但是成年累月不叫她回娘家看看,心里着实想得慌,身体日见消瘦。
有一天,娘家托人捎口信来,叫她回去看看,公公还通情达理,答应了。婆婆见公公应了,当着捎信人的面,又不好阻拦,只得勉强地松了口。但是,婆婆提出了放她走娘家的条件:“你想走趟娘家也行,可得早晨去,过晌午来,捎带做出七双袜子八双鞋!”
这明摆着的是刁难她,从凤凰山下到青州府的颜家庄,少说往返也得走四十里的山石路,还要做七双袜子八双鞋,这不是把人往死路上逼吗?可是她思爹娘心切,生怕婆婆变卦,还是一句怨言也没有地答应了。
说起来真够苦的,她爬山越岭,汗流夹背地赶回娘家,不光自己两手不停地忙,连左邻右舍、七姑八姨,加上以前的伙伴,都帮着她飞针走线的做。要能有办法把太阳拽住多好呀,可是不觉晌午过了,天黑前还得赶回婆家不能误了做晚饭,她只好带着做好的七双袜子七双鞋,急急忙忙地动身回婆家。婆婆一看还少做了一双鞋,抓住这个把柄把颜文姜狠狠地揍了一顿。
那时,这凤凰山前水源奇缺,要喝甜水得到三十华里外的石马村去挑。她婆婆就出坏点子,怕文姜在挑水的路上偷懒,特意给她制作了两只尖底水筲,使她在路上连一点休息的机会也没有。为了一家人能喝上甜水,每天天刚放亮,她就要起床去挑水,不管是三伏酷暑,还是数九寒天,风云雨雪,颜文姜也是照常去挑水,山路崎岖,历尽磨难。有时不小心,半路上摔了跤,不好回家向婆婆交差,还得重新返回另挑。到底吃了多少苦,受了多少罪,真是数也数不清。
一天,太白金星云游过此地,见文姜爬山越岭挑水受尽艰辛,好生怜悯,就用神鞭暗暗在路上戳了许多喇叭形小坑,不大不小,不深不浅,正好能放下两只尖底水笛,好让文姜能放下水臂歇息片刻。有一次,太白金星变成一位骑马的老汉在路上试探她的孝心,求她赐水饮马,老汉说: 我的马渴了,你把筲里的水给俺饮饮马吧? 颜文姜连忙答应说:“行,前面这筲水是公公婆婆喝的,后一宵不够干净是我喝的,你就用这后一筲水饮马吧。”太白金星深为文姜的孝行感动,饮完了马,遂将马鞭子送给她,嘱咐说:“你回家把这鞭子挂在水瓮里,啥时候用水提一提就会有,但要以瓮满为限,千万不要提过了头,不然就会水涌成灾。记住不要让别人知道。”说完,一阵风吹过,老汉和马飘然而逝。
颜文姜得鞭回家照做,果然灵验,而且水质更为甘冽,从此,免除每日翻山越岭汲水之苦,侍候公婆一家也格外勤快。
可是,文姜连续几天未出门挑水,家里还照常有甜水喝,引起了婆婆的疑心,婆婆为查看究竟,顿生鬼计,就假装对文姜关心地说:“媳妇呀,你爹娘岁数也不小了,他们都想你了,明天抽空回去看看他们吧。”颜文姜一听心里真高兴。
第二天,颜文姜侍候公婆吃完了饭,里里外外都拾掇好,才高高兴兴地走出了门。
她头脚走,婆婆和小姑子随后就来到饭屋里,东翻翻,西看看,什么稀罕东西也没有,当她们揭开水瓮盖一看,见一条脏糊糊的马鞭挂在水瓮内,非常生气,一气之下顺手猛地往外一拽,扔到地上,就在这时,只听 轰隆 一声山崩地裂的巨响,水瓮内冒出一股一搂粗的大水,顺着瓮沿往外倾涌,翻着浪头朝院子冲去。
这工夫颜文姜刚走出不远,听见响声,她知道出事了,便舍命奔回家中,只见公公、婆婆和小姑子被水淹到半腰里,直喊:“救命”!她不计前嫌,出于一片孝心所动,说时迟,那时快,只见她左手拉着公公,右手拽着婆婆,用脚挑起小姑子,一旋就坐到水瓮口上,用身体堵住水眼,才使狂涌的水流驯服。
涌水停了,公婆、小姑子得救了,四邻也没有遭灾。颜文姜从此坐化为神。在她坐着的地方流出了一股甘甜的泉水,后人便将这一泉称作“灵泉”。此后,人们又在泉上建起了一座颜文姜孝感灵泉庙,并把流淌的泉水命名为 “孝妇河”,把在泉河附近兴起的村落称为“颜神”。
颜文姜祠的传说
唐朝初年的一个夏天,唐王李世民率大军东征。一天,路经西长峪道,来到颜神神头这地方。因为天热,三军长途跋涉,人困马乏,又饥又渴。唐王便传旨停止前进歇息,寻找水喝。那时,神头四周环山,人烟稀少,十分荒凉,全军将士东寻西找,哪里有水源呢?个个心焦口燥,一筹莫展。正在这紧要关头,忽然从南面来了一个白发苍苍的老婆婆,慈眉善目,满面笑容,身着蓝布衣裙,左手提个四鼻水罐,右手拄一根龙头拐杖,好象特意送水而来。御林军见了喜出望外,急急忙忙迎上前去说:“老婆婆,唐天子东征路过这里,想找点水解解渴。”御林军边说边瞅着罐里的水,等待老人的答复。老婆婆慈祥的脸上,笑开了花,毫不犹豫地说:“喝坝!天子先喝,大家再喝,一定让大家喝个饱。”御林军小心谨慎地接过水罐,心中想:这个四鼻小罐能盛多少水?这么多人怎么能喝饱呢?边想边把水罐双手跪献给唐王。唐王见了水,二话没说,端起罐子,咕哪咕哪一气喝了个饱。真奇怪!喝过以后,罐子里的水还是满满的。于是,他又传给将领们喝,将领们挨个喝完后,又传给士兵们喝,三军将士挨个喝饱后,罐子里的水照样满满的。唐王感到很惊讶,心里揣摩:一定是神仙下凡相助,正要拜谢,抬头一看,老婆婆却无影无踪。唐王立刻派人打听这是什么地方?有什么神庙?御林军很快探得实情,便向唐王裹报,这个地方叫颜神,后周时这地方有个孝妇叫颜文姜,她秉性勤劳贤淑,孝敬公婆,治服了洪水之患,救活了一方人的生命,人民感念其恩德,所以就在当地建立了‘颜奶奶庙’,四时香火不断。颜奶奶救苦救难,为民造福,还常常显灵显圣呢! 唐王听了以后,立刻到庙前一看,唉!原来是一座小庙!于是,马上焚香跪拜,虔诚地祷告说:“您老人家多多保佑,待我东征胜利归来,一定给您老人家塑个金身,建九十九间无梁大殿。”祷告完毕,大队人马又继续东征去了。
不久唐王东征凯旋归来,又路过颜神,却把许愿之事给忘了。当他的大队人马走到离神共五里多远的马棚之时,不知从哪里突然飞来群大马蜂,团团围着唐王的坐骑嗡嗡地叫个不休,怎么轰也轰不走。唐王发怒道: 小小马蜂,自不量力,怎敢阻挡我的大驾。 于是,命令御林军驱散马蜂群。谁知越赶越多,黑压压一片,铺天盖地,遮住了太阳,阴风阵阵,骇人万分。结果把驱马蜂的御林军堑得鼻青脸肿,叫苦连天,顿时队伍大乱,不能前进一步。唐王急得团团转,束手无策。他觉得马蜂来得溪晓,一定有缘故。于是,派人打听这是什么地方。地方官禀告说是颜神地方。唐王恍然大悟,想起了当年路过此处颜神保佑和自己许愿之事。仰首观天,深深地叹了口气说道:“肤一旦食言,区区小虫,也不相容,何况苍天乎?”便急忙下了坐骑,焚香下拜说: 神蜂宽恕,寡人因军务繁忙,忘掉许愿之事,望你宽恕,我立即办理修庙之事,一定不负诺言。 说完之后,也真奇怪,马蜂立刻散去,云雾开处,红日高照,青天再现。
于是,唐王火速传旨,大军就地宿营,急速责令地方官请来名工巧匠,设计图样,准备材料,择地建庙。可是神头四面环山,地方狭窄,盖不开九十九间大殿。 唐王又重新焚香祷告,说明原因,便在神头建了九间斗拱承攒的元梁大殿。只见琉璃瓦面,金碧辉煌:五脊六兽,翻翻如生;飞檐斗拱,凌云接天;雕梁画栋,镂金错彩。殿前建有双檐四角攒尖式的香亭,山门外有一对精工细雕的大石狮子把门,真是雄伟壮观极了。唐王还亲笔题“孝妇祠”三个大字,制成金字大匾,悬挂在山门的上方。
在表榜以孝治天下的宋熙宁年间,孝妇祠又进行了重修,并改称为 颜文姜祠 。
玉姐和颜妹
在博山城南三华里的凤凰山上,建有一座泰山行宫,山的俗名叫小顶山。泰山行官为三进院落,有石坊、山门、正殿、配殿及宫厅、钟鼓楼等,共48间,占地十余亩,是淄博市最大的高山古建筑群。人们为什么要在这里建泰山行宫呢,这就得从泰山玉女和颜山孝妇赴蟠桃会的故事说起。
泰山玉女是王母娘娘的亲生女儿,被玉帝封为碧霞元君,掌管东岳泰山。她与颜神孝妇颜文姜结拜为姐妹。泰山玉女比颜文姜大一岁,便叫她颜妹妹,颜文姜称玉女为玉姐姐。两人情投意合,比亲生姐妹还亲。
有一次,姐妹俩啦起掌管山、泉儿的事儿来。玉姐说:“泰山上的松树长荒了,光着个头,‘不上膘’,一点看头没有。”颜妹说:“灵泉的水势过旺了,生怕它再给笼水 (今孝妇河)下游的人带来灾害,要是能把水给东南山地匀上一些该多好,那里真是水贯如油啊!”姐妹俩这样一说,知道了各自都有自己的心事,但却一时想不出帮助对方的办法。
这年玉姐赴蟠桃会,把颜妹也带去了。蟠桃是有数的那一些,最后分到她姐妹二人时,却只有一枚了。玉姐自然要让给颜妹,颜妹哪里肯受?就这样你推我让,拉扯个没完。这时王母娘娘也作难了:把桃赐给玉女吧,怕众大仙说她偏心眼,只疼亲生女,不疼干闺女;赐给千闺女吧,又怕冷落了玉女,心里有些舍不得。五在左右为难时,精细的阿仙姑却有了主意,便贴进王母娘娘的耳朵,卿卿咕咕地说了一小阵,王母娘娘连连点头,便对颜妹、玉姐说: 限你俩在半个时辰内,各自到对方那里拿一样自己最需要的东西,要投放到自己掌管的地面。谁拿的东西最好,自己最需要的,就把桃赏谁。去吧!
颜妹到泰山后,心里可犯了滴咕:不拿玉姐的东西吧,怕违背了干娘的旨意;拿吧,又怕吃了玉姐的播桃。左思右想,想起了玉姐说的泰山松的事儿,眼睛一亮,便有了主意。她立即动手,把一些靠近大松树的小松树拔掉,扔到姐妹俩掌管地面的边界—鲁山一带去。由于拔树用力过猛,留下的大松树都是东倒西歪,这反而更显得婆娑多姿。 泰山无直松 一句话,就是从这事儿上引起的。由于树林不那么密了,松树才开始 上膘 ,长得又粗又大。而扔到鲁山一带的一些不成材的小松,也全部活了。不过,它们远远不如泰山松粗大、多姿。
再说玉姐,她心里滴咕的,与颜妹一模一样。这时,她想到颜妹为灵泉水势过旺、而山地缺水犯愁的事来,便有了主意,她从东海招来了一条青龙,让它变成了瓶子,把灵泉的水装去了一半,满山遍谷地撒起来。水落处,便立即出现了清泉,咕哪咕哪地冒出水来,汇流成一条又一条的小河。当她撒到原山的分水岭时,这里正是姐妹俩分管地盘的边界,忽听天空响起了钟声,回去的时辰到了。她一着急,便将还盛着许多水的瓶子扔在这里。这里立刻出现了两条大河:向西流的河水缓慢,在风吹下微微的波纹动荡着,像白链一样,好看极了,人们把它叫作汶水;向东流的河水上游流得急,象起伏的黑绸,人们便叫它“淄水”。从此,山区的人们再也不为缺水的事儿犯愁了。
姐妹俩回到蟠桃会下,各自把事儿说了一遍。众神仙都伸出大拇指,齐声夸赞两姐妹重情谊,能为对方排忧解难。王母娘娘平时最喜欢别人夸自己的闺女,心里别提有多高兴了;但她不能说话不算数呀,便使劲绷紧脸皮,装出生气的样子说: 你俩都没有全按娘的旨意办事,本都该重重的惩罚! 颜妹一听很害怕,玉姐却微笑着向颜妹便眼色,让她不要慌。王母娘娘接着说: 不过,众仙都赞你俩重情谊,我也不好说什么啦,你们就分开吃吧! 姐妹俩齐声说:“遵旨!”
颜妹接过了又肥又大的蟠桃,一阵清香扑鼻而来,多馋人呀!可她想: “这桃本应属玉姐吃的,自己怎么能贪吃呢?我只要个桃核,种到颜神,让人们往后都吃上蟠桃,就心足了。”她打定了主意。就说: 玉姐,我没吃上一回蟠桃,就让我吃桃肉,你吃桃皮吧! 说着,就把桃核掏了出来,放在嘴里,趁别人不注意时,便吐出桃核,顺手向颜神扔去。谁知扔错了地方,竟落在了山脊土薄、风高旱寒的桃花泉一带。那桃核以后长出的桃树,叶小狭长,果实也很小。但桃的形状和“桃一模一样,味道又香又甜,人们叫它“小蟠桃”。
再说玉姐把 桃皮 放到嘴里一嚼,才知道上了颜妹的当,后悔自己太粗心,不该在往嘴里放时不掂量;使妹妹一口蟠桃也没尝尝,心里别提有多难受啦。妹妹吃不到,当连姐姐的怎么能咽得下?她忽然想到用青龙灌灵泉水时,没有给它清洗肠子,肚子里还可能带有海里的成水,这样的水怎能让人们喝呀?想到这里,便把嚼碎了的蟠桃吐在手里,撒进了颜神一带的每一个泉眼。这样一来,每个山泉里流出的水,甘甜极了。特别是团山峪的泉子撒进的蟠桃汁最多,水质浓郁清白,有一股清香味儿。再说,谁也没有吃过蟠桃,不知蟠桃这味儿,便因泉水洁白、清香,起名叫江米泉。只要细细品尝一下,还有点儿江米味儿呢!因此,古人常说:“饮水江米泉,益寿又延年。”后来的人们才知道泰山玉女在颜神一带“巧布泉河图”的事儿,感激地希望她能经常来颜神做客,又因她是颜文姜的干姐姐,便在颜文姜祠的上方凤凰山上修建了这座泰山玉女碧霞元君行宫。因为泰山碧霞元君祠建在泰山大顶上,风凰山也就被当地人叫小顶了。
玉皇宫
玉皇宫,位于凤凰山卧龙坡上,与红门甫北相望,它是北倚青山,俯临孝水的一组古代建筑。山门座北向南,面阔三间,进深一间,左右各衬钟鼓楼一座,掖门一个。北大殿面阔三间,进深一间,硬山,弯庐式砖券屋顶,上复琉璃瓦,旧时祀太上老君。殿前有卷棚三间,壁中嵌有珍贵古石刻。东壁嵌有宋太祖、宋太宗、宋真宗、宋仁宗的“四帝御押”石碣,“画壁龙文腾紫气”即指此碣。碣计40字,可认文曰:“四代皇帝御书押字,谨命工再摸刻于石,朝夕贮礼,上答圣恩。宣和乙巳重六月神霄玉清宫赐紫道士 。西壁嵌宋代刘支离的 咒水符 石碣。《续修博山县志》载: 咒水符石碍本在支离泉上,石迹犹存,今移山上玉皇宫。乾隆二年,宫火,石碣无毁 。此碣高86厘米,宽56厘米,草书阴文。署名下大书一“押”。
老石牛
博山老石牛造型生动,刀法朴拙。长2.2米,卧高1米,重达4.5吨。呈卧式,头左侧,一副憨憨然、温温然的样子。
相传老石牛原为一块消灾避祸的镇海石。在很早很早以前,这里还是近海地带,颜文姜祠内的灵泉是个海水汹涌的海眼,经常引发水患,使一方民众遭殃。不知何时哪位神仙取此神石镇住以后,才太平无事。后来有好事者,将此石雕琢成侧头拥尾的一头卧牛。殊不知这样以来,竟便原来的一块静置不动的石头,成了“行动自如”的牛,一朝竟奔跑而去,结果大水失镇,招致一片汪洋。幸得颜文姜挥神鞭将其赶回,洪水才得以消退。为防止它再生妄动,颜文姜限其一年走一线,于是便有了“石牛一年走一麻线”之说。这只是民间传说。不过,原始社会曾产生过牛崇拜,青牛尤其有地位。按五行相生相克之理,“牛为土性,土能克水”,故常见在江河、湖岸畔有铜、铁、石牛雄踞其上。相传,大禹治水时,每治好一处就铸一头铁牛沉于水底,希冀镇服水患。
博山石牛原在孝妇河畔永济桥右首,自1951年修路时埋入河床中,沉睡38年,免遭文革劫难,1988年重见天日。经有关专家考证拟为汉代石牛。后来,有关部门将其迁居小顶山,至今已有十载有余。为切实加强对该文物的保护,在广大有识之士的关心和支持下,有关部门于农历2000年4月8日,将其搬迁至山下红门院内。并新建汉牛亭一座,亨呈六角,高5.75米,宽4.3米,具有明代建筑风格。石牛安置在亭正中石台基上,头南尾北。牛得其所,实居文物幸事。
团山·团山泉·岩画
团山,在凤凰山之右相距二里余,山有石、有树、有水、有洞。团山美,则美在这份原始和自然了。山势长展如屏,顶圆凝重而得名“团山”。山壁上嵌着瞿方梅书“退藏于密”,张新曾书“剑光鹤彩”两块石碣。山东一片翠柏丹枫郁郁葱葱,博山旧八景中的“仙洞藏春”即指此处。山西原有吕仙祠,祠后有吕仙洞,深丈余。洞内有泉水,清流淙淙常年不竭。原吕公祠“文革”中尽毁废,现由原山集团鸠工修复。谷底,从团山岩下涌出一股细流,积于不足一平方的砂池中,清洌甘凉。小旁众多巨石形态奇异,到处翠阴华盖,是消署避炎之胜地,更吸引无数茶客驻足品茗。城中不少雅士竟不顾山路崎岖陡峭,费半日之工到此汲取泉水,回家仔细享用。秋染团山时风光最迷人,团山峪上下漫山红艳,真有一片“丹枫夺朱锦”的意境。
沿逶迤山径往北行可见悬崖壁上绚丽多彩的“岩画”。这是九十年代初,山东省轻工美校师生群策群力,在一块块数丈高大的岩石上,用画笔精心创作的“五千年瑰宝画卷”,气势磅礴,展现了炎黄子孙五千年的文明史。游人仁立在此,定会浮想联翩,充满自豪与骄傲之情。
齐长城遗址及石海
春秋战国时期,先有五霸、后有七雄,天下失礼,诸侯纷争。齐国为了防御鲁楚的进攻,在齐鲁、齐楚边境修筑了西起平阴,东至大海,绵延千里的军事屏障--齐国长城。
据《博山县志》载:“自蛾岭脊西行,跨凤凰山,连原山、王大岭、出青石关之西接莱芜境山,皆长城岭也。”
1992年在古老的齐长城遗址凤凰山最高峰处,修复有烽火台,颜门关,藏兵洞及蜿蜒曲折的680米的城墙,长城雄踞山巅,如苍龙横卧。
该遗址为淄博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城墙西端于东南20米处,便是蔚蔚壮观的“石海”。
石海占地百余亩,怪百嶙峋,参差不齐。近望犹如栩栩如生的各种动物;远眺犹如起伏涌动的波涛;仔细寻觅尚可发现三叶虫等化石。石海周围拟造侧柏林为背景,以衬托这灰质的太古石群。林中设石凳、花架等,与石海相互映衬,更具特色。
颜灵塔
颜灵塔是新建的一座城市(景区)标志性建筑。该塔屹立于凤凰山次高峰,海拔401米处,总建筑面积3899平方米,平面呈正方形。立面设计采用体现“汉唐雄风”的“收分”手法,十二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双层须弥座下形成1163平方米地下室。围塔心柱设螺旋梯333步直通顶层旋转平台。南设液压观光电梯,东西北三面做宝石兰玻璃幕墙,顶端发光球体收头,总高55.25米。十一层室外观光平台下,底层外围饰汉白玉石雕组画八方。颜灵塔以挺拔的身躯矗立于葱翠的群山之中,是一座融登高眺览、歌舞、品茗、会议、展览为一体的多功能现代化旅游建筑。
凤凰山泉水
凤凰山近百年来,名胜古迹远近闻名,凤凰山泉水水质甘味、清例,遍布山麓,谷壑之多,更有传奇色彩的灵泉、大洪泉、支离泉、江米泉、团山泉等名闻遐尔,耐人寻味,令人深思遐想。
灵泉最负盛名,关于灵泉的神奇传说,当地百姓更是家喻户晓,老幼传颂。在此不再唠叨。
支离泉四十多年前还展现在永济桥西首,泉名“支离泉”石碣立于泉旁,旧时泉水自山石下涌出,清凉无比,因泉旁红门庙宇住过一位道人,此人道法深悟,百姓传说得神乎其神,道人名叫刘支离,该泉故而得名。支离道人参悟高深已成仙人,云游至此,与当地的文人,长者名士结为至友,常相聚红门或玉皇宫聊今论古,吟诗喝酒。一日大家谈论正兴,酒已饮尽,支离道人提着自己的葫芦出门沽酒,不时即返,将葫芦中酒斟入大家杯中让品味,友人们尝人口中,都连声称赞好好酒、好酒,醇香无比。并追问从何处沽来?道人告之他只是从门外泉中灌了一葫芦泉水。故事说的也许是道人的法术奥秘,或许是赞美泉水之美。支离泉泉名的石碑现砌在公路旁,泉池在修路时被掩盖。玉皇宫现存的石碣“咒水符”之文保留下来,为支离泉留下了鉴证和传说。
从碧霞元君行官通往团山的山径中段,有一小山泉名为江米泉,八十年代在泉旁建一云亭,红柱、花护栏,亭内设有雕花石凳供人憩凉。江米泉也用雕钻方条石起泉口并立起石护栏。旧时这泉水出自几块山石缝中,不见水涌出,只能用瓢盆汲取,水量从不过一水桶,但取之不竭,每日能供几百人饮用。更有趣的是水虽有混浊乳白色,而饮之味甘例。
大洪泉博山人老幼皆知,泉水从风凰山麓下北神头处涌出,泉出处向上登五十米便是名胜之一的药玉庙,向东五十米便是颜文姜祠,大洪泉与灵泉之水合入孝妇河,清澈无杂质,历年来是博山城众饮用之水。五十年代自来水厂建厂就取此水为供水水源,近十年来水量减少,但仍为北神头一大景观,清碧见底的水在储水坝拦阻下犹如人工湖,使夏日乘凉、垂钓者留连忘返。
原山国家森林公园
在博山四周山岭上,有一条由四万多亩山林组成的绿色屏障,归属淄博原山集团(前称原山林场)。1983年市政府批准原山林场在所居凤凰山林区建立颜山公园。此后,博山区政府与原山集团加大凤凰山新景点开发力度,1993年起陆续修复和新建成玉皇宫、齐长城、颜灵塔等人文景观八处。自1997年以来,投资五百多万元,在凤凰山景区内建成了原山娱乐城。拥有玉皇官大酒店、游泳池、大排档、书画院等,辟建了绿色假日园、博山区首家保龄球馆。
1992年经国家林业部批准建立国家级原山森林公园。1997年6月被淄博市委市政府命名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近年来,游览观光的客流量年高达30万人次。原山集团加强了环境保护措施,实行机关周六义务劳动,自山脚至山顶全部清扫一遍,对垃圾实行集中处理,在公园内建成一流公厕,小木屋式果皮箱、垃圾房。加强绿化美化工作,有计划地调整植被,引进适于生长的名树、名花、名草。实现了四季常青三季有花两季有果,原山的旅游环境与生态环境进入了良性循环。据调查,园内现有植物58科219种,成为淄博重要的植物资源库,水和氧的储存库。丰富的植物资源,为动物的生存繁衍创造了良好的环境条件,吸引了许多的野生动物前来林区“定居”,林内现有鸟类121种,兽类20种,已形成了稳固的生物链。
1987年,由市政府投资,在园内建起了“淄博鸟展馆”,展出鸟类标本23目61科334种,两栖、爬行类6目21科53种,兽类28种标本。
今年春原山集团又投资建成“鸟语林”,成为野生鸟类在自然保护区的天堂。80余种野生鸟类在林间自由飞舞。
1999年6月1日揭幕的国家森林公园,园门匾额是著名书法家刘炳森题写的鎏金大字“国家森林公园”。一年来经不断添加设施,己经成为孩子们喜爱的乐园,青年人纳凉消夏的胜地,老人们健身休闲的天堂。园内景点众多:栈桥陈仓、高山流水、如来悬崖、大风车、遥池喷泉。还有古朴的秋千、吊环、惊险的吊桥、晃板桥、走钢丝、攀登架、八卦阵、休憩自得的绳床等设施分布在景区林间。
森林乐园附近有座民俗风情园,若置身园中,可品尝美味餐饮,同时可以看上几场由少数民族青年表演的原装原味的民族歌舞,你不必远涉千里的边疆便可领略到边塞的风俗情趣。
与森林乐园对门的是云步桥,沿桥步人林荫回曲的长廊,低头细看此桥古朴原始,排排圆木组成桥身,高耸直立的桥架也是圆木,凭栏眺望,仿佛身在云空。桥下的谷底中有一座崭新的标准化网球场,塑胶场地,钢网绕围四周,是目前淄博地区最高档的网球场地。
十年来,原山集团坚持把建设“文明山”当作一项重要内容来抓,努力为中外游客创造温馨、祥和的人文环境,使其成为博山地区的文明窗口。
红门
红门,是因袭岱麓“红门宫”之名而修建的碧霞元君的分神庙。位于风凰山东麓、永济桥西首。它背负青峰,下临孝水,是一组玲珑别致的古建筑。是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红门分南北两院,南北长68米,东西宽23米,占地1500余平方米。殿房共计22间,以碧霞元君殿为中心。
山门座南朝北,西阔进深各一间,悬山顶,重檐布瓦,山门上下两层,下层为洞式道,上层为白衣大士阁,东西有官厅各三间。
前院南正殿为碧霞元君殿,面阔三间,进深一间,前出反,硬山布瓦,房面二龙戏珠正脊,殿前有露台石栏,望柱顶有石狮一对,雕刻精细,形态生动。
正殿东侧是荷叶亭,角攒尖式。石基底座。四周雕户漏窗,上覆布瓦,亭角上挑,形似荷叶,故名。盛夏游人多在此品茗赏景,远眺峨岭青翠,近瞻孝水逶迤北去,岚光豁目,惬人心怀。
正殿西为岳飞殿,面东阔三间,进深一间,前出厦布瓦。殿内原祀民族英雄岳飞,殿前阶下原有秦桧等奸佞的跪象,现已无存。
自前院向右经月门便至后院。后院有室五楹,为硬山式一般建筑,前后皆有木窗扇,是供游人休憩的场所。
该庙始建清代。据清乾隆十八年《博山县志》载:“风凰山麓新建祠宇台阁,名曰红门,高镇石梁之隅首,凭垣俯视,景入画图。”嘉庆、道光年间和民国八年曾数次重修。解放后五十年代曾辟为少年宫,为少先队开展活动的中心,至“文革”遭劫几乎毁废。1983年人民政府拨款,按原貌重修,同时辟为淄博市琉璃博物馆。门前悬挂着由全国著名佛教名人赵朴初先生题写的馆牌,为该建筑更增添了光辉。
碧霞元君行宫
碧霞元君行宫始建于明万历三十年(公元1602),清代,民国期间曾多次重修。该庙宇为三进院落,座落在凤凰山峰顶东侧,有石坊、山门、正殿、配殿及宫厅、钟鼓楼等共48间,占地十余亩,是淄博市最大的高山古代建筑群体。此庙宇几度遭劫。第三院建国前即毁于火灾;十年浩劫中,该庙破坏最为惨剧,颓垣残壁,榛莽丛生,满目凄凉,几成狸獾出没之地。1984年7月博山区人民政府拨款进行全面修复,翌年四月竣工,恢复原貌。同年五月一日,这座碧瓦红墙掩映于一片苍翠之中的古刹,以崭新的面貌展现在中外游人面前。
行宫山门座北向南,面阔三间,六扇朱门并列,进深一间,描金绘彩,单檐琉璃瓦。檐下有浮雕石廊柱四条。山门里侧东山墙上嵌有明末大司马、镇人张晓所书修建碧霞行宫庙碑记。
山门前露台上建有四柱一层式石碑坊一座,婷婷玉立,古朴大方,坊额南刻“接望岩岩”,北镌“灵钟东长”,与我省著名风景区灵岩寺的石坊形同姊妹。
行宫一进院落面积最大。进山门,东西两厢各建官厅三楹,拾级而上,迎面即北大殿,是碧霞元君行官的主体建筑。北殿面阔一间,进深一间,单檐前出厦,上复琉璃瓦,明廊下有四根浮雕云龙石廊柱承托。石质优良,雕工精湛。殷内祀碧霞元君。大殿左右钟鼓楼对峙,东西配殿各三间,分别为眼光殿、送子殿。院内古柏森森,据说有两株是唐柏,使大殿更加显得庄严肃穆。
中院主体建筑为观音殿。面阔三间,进深一间,单檐,规制比前院正殿为逊。东西也各有配殿三间。
后院有玉皇殿,规制结构可与碧霞元君殿相媲美,与其不同处唯有玉皇殿明廊东西壁间各嵌石刻一方,石刻图象描绘了佛门暮鼓晨钟参禅拜佛故事,十分精致。殿前有一字影壁一座,须弥座,壁柱青砖砌成,四角敷以三角形浮雕云龙石,中间缀以菱形石,上刻一大“佛”字。东西配殿各三间,分别为三圣祠和八仙堂。
行官的整个建筑结构严谨,布局对称,石坊、山门和三座正殿布局在一条中轴线上,充分显示出古代劳动人民精湛的建筑技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