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内容页通栏
蟠 龙 山
蟠龙山,位于池上镇北场村以北0.5公里处,其主峰玉皇顶海拔865米,山势呈东西走向。此山东面与淄川区峨庄乡毗连,西面与淄川区口头乡紧邻,地处两区三乡交汇地带。据民国二十六年(公元1937)《续修博山县志》载:“蟠龙山,县东南九十里属虎林乡”。因山形蜿蜒,形似蟠龙,故名蟠龙山。
蟠龙山主要景观可分为两大部分,颇具文化风味的人文景观(碑刻艺术和庙宇文化)和独具特色的自然风貌。
(一)碑刻艺术。蟠龙山现存完整的碑刻有三块,因岁月悠久,其中有些碑文字迹模糊,但其内容大略可知,属记事、述德、铭功一类的石碑。
立于蟠龙山山鞍处庙院门外有两块石碑,高约两米,宽约五十公分,厚约二十公分,两碑均上有碑帽,下有碑座,碑额均书“重修庙,碑身皆为一面刻字,即有碑阳而无碑阴。
立于庙门右面的一块碑,落款时间为“大清嘉庆八年(公元1804)岁次癸亥肆月初八立”,碑文有些字缺,但仍可辨认首行为“尝谓自亘古以来,神鬼之为德,原造化之极也。而形声始修莫非阴阳合散之所,即天地之资,分于上下,乾遭变化,坤道顺动……”此碑刻石古朴、凝重,居今已近二百年了,颇具文物价值。尤其碑身,左右两侧边缘均刻有人物肖像装饰图案,左右各五人,虽历经桑,但人物肖像清晰,体态丰腴,形神俱备,栩栩如生,颇具观赏价值和艺术价值。
立于庙院左边的石碑,落款时间为“中华民国八年(公元1923年)岁次己未桂月上浣谷旦立”,此碑文字清晰,刻笔工整,内容均为当时捐款人姓名、钱数、籍贯等内容。
踏着简朴的石阶而上,便来到了庙院内。最为引人注目的当属立于院内右侧的另一块石碑了。此碑落款时间为 “中华民国十二年公元(公元1923)岁次癸亥桂月上浣谷旦”,因时代略晚,故碑文一一可辩,碑额为隶书字体“万古流芳”,碑阳刻字如下:“姑之为灵昭昭也,自创明蚕丝衣被于吾侪也久矣。吾乡蟠龙山夙无蚕姑庙,因昨年重修此山,遂建祠于兹。现规模虽则狭隘,而神明颇为灵应,今因蚕事兴旺,人皆乐利,是以纱帽庄、新庄两村众议,重饰殿右两厅,更塑蚕姑神像而广居焉。此意一举,于是协力者,同心施财者乐输,不弥月而功告成。由此以观,不惟众人乐于兴善,亦神灵之所感昭也,是以志。”撰文者乃当时师范毕业生李盛忠,书碑者张道仁、李盛珍;刻碑者刘太春,画匠刘汶学。碑阴详刻捐款人姓名。此碑以正楷柳体书写,笔笔精湛,颇见功底。从撰文内容可看出,记载了当时在蟠龙山修建蚕姑庙的起因和经过。
清初孙廷铨在《山蚕说》一文中提到青州蚕业昌盛之事,据考察,博山地区清代以前柞树林较多,清晚期至民国间桑树林较多,多处有蚕神庙,说明这一带有广泛的养蚕传统,是蚕丝生产基地,为古代齐国丝绸业提供原料。这对“丝绸之路”可能从齐国故地开始的推测也是一个印证。
此外,院内还零星散落着一些残碑断碣,原古建筑已毁于“文革”时期,至于早时风貌已荡然无存,所留三碑保存完好,已是大幸!
(二)庙宇文化。现建于山上的庙宇零零落落从山鞍到山顶共有五处之多,皆为附近周围乡村村民集资修造。其中位于山鞍一处规模最大布局最好,除主殿外,分南北两段,主殿座西面东,门上挂一黑底黄字“碧霞殿”匾额,显得庄重古朴,其建筑多为红瓦石墙,虽无飞檐斗拱之势,却有简朴端庄之感。此外在庙院周围有几棵槐树挺拔耸立,与周围山上的翠柏掩映在主庙院周围,平添了一道景致。沿此庙后继线问主峰行进,分别在山腰处建有二座小庙,无论从规模到布局,均有逊于山鞍处庙宇。只是建于主峰之上的玉皇殿,小巧玲珑,装饰的古色古香,颇具 有特点,更吸引了无数游人至此观光。
(三)自然风貌。蟠龙山从总体上看,山形蜿蜒起伏,气势巍峨非凡;加上山上翠柏掩映,红瓦庙宇点缀,春来鸟语花香,夏至郁郁葱葱,更添其迷人色彩。尤其山上悬崖陡峭,怪石嶙峋,更为人称道。位于山腰悬崖上有一怪石兀立,其形近观颇似石狮卧崖向前探出,俗称石狮探头观日,颇有气势。立于海拔865米主峰上有一巨石其形极不规则,无棱无角,上有石眼,高可丈许;登石眺望,只见周围群山共舞,如波涛澎湃,连绵不断,远近村庄皆收眼底,给人一种“山登绝顶我为峰”的豪迈气势!此外在山脚西南隅还有一高数丈、奇形怪状的上水石悬崖,其形或似人头,或象蘑菇,或斑斑点点,或欲断还连,错落有致,巧夺天工。上水石吸水性好,可塑性强,颇得养花和收藏奇石者的青睐,远近闻名。
鉴于蟠龙山优越的地理位置,独特的自然景观和人文遗迹,开发旅游业大有前途,若能修通与峨庄、口头的公路,扩张与我区经济文化交流,定能使蟠龙山更加闻名,更为人喜爱。
内容页尾部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