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燕尾山
分享文章

微信扫一扫

参与评论
0
当前位置:首页 / 头条 / 博山头条 / 正文

内容页通栏

信息未审核或下架中,当前页面为预览效果,仅管理员可见

燕尾山

转载 2015/06/18 08:36:31 发布 IP属地:未知 来源: 作者:佚名 1319 阅读 0 评论 0 点赞


 燕   尾   山

  燕尾山,又名“牛家寨”、“八宝山”、“岩灵山”。座落于池上镇大南峪村西南,居鲁山山脉,南北走向,与北坪、三山等连绵相接,与北面的雁门寨遥遥相望。《续修博山县志》载“燕尾山,县东南八十里,冯家庄南,旧名牛家寨。世传牛志公故里。志公跨虎升仙后,此山常有虎迹。乾隆十九年建志公、观音二殿於岭。”现该山郁郁葱葱,山下瓜菜,山中林果,山上松槐,森林覆盖率达70%以上,一派生机盎然。
  该山周围共有七泉,山顶一泉,因泉水是宝,故此山以八泉得名“八宝山”,山顶之泉名曰“八宝泉”,山上建有志公庙、观音庙两座庙宇。相传,在该山西面上小峰村有一牛姓孝子名叫牛宝志,对其母特别敬重孝顺。一日,其母生病,因家境贫寒,请不起名医治疗,牛孝子探知鲁山东麓八宝山中奇药名药无数,便将母亲背至八宝山山洞内,上山采药为母治病,以尽孝道。后来,牛氏子孙为纪念牛孝子,就来此山山顶修建了志公庙,并于山下躬耕,以守护维修志公庙。春夏干旱,时常就有祥云飘游于山顶,霹雷突震,甘霖时降,五谷丰登,人丁兴旺。此后,人们称此山为“牛家寨”,南面山岭为“牛家岭”。因山下的营子等村上游时常发洪水,座落于营子村的观音庙几经迁徒,最后,经乡里协商,迁至牛家寨,位于志公庙东侧。
  据现有石刻记载,庙宇建于明朝万历戊寅(公元1587)以前,香火不断,甚是繁荣。清朝道光石刻地契记载“山庙地四十余亩,僧人四名,雇佣人十几名,六畜俱全,山庙四季结社,大节演戏”,足见当时规模不小。其时,国泰民安,风调雨顺,地方联名重修“牛家寨”神庙大殿。竣工之时,适逢秋后冬前阴雨连绵,大雾彻天彻地,至午弥漫不散。一群由北向南飞的大雁,至此返航绕山旋转,夜宿山顶。直到次日天晴雾散,大雁方起飞南。住持道人及村民事后方悟“雁围山”是吉祥事,于是将“牛家寨”更名为“雁围山”,后因读音讹误成了“燕尾山”了。现山下的大南峪村还幸存清朝光绪年间的修庙碑记。碑文全文是:“夫美不自美,因人而彰。是以古今名山必有人经营缔造于其间,而其名乃以不没。吾乡故多山,其蔚然峭然飞出南天者,燕尾峰也。远距雁门,近连牛岭,每四时佳兴,偕二三同志攀其磴,登其巅,掇幽芳而荫乔木松间之月,雾里之梅,纵目所及都非尘境,诚遐迩之胜地也。山旧有志公庙、观音庙各三楹,风雨剥蚀,金碧摧残。邻山居士目睹而心慨也,翕然议重修之。乃鸠工,乃庀材,不数日而工告竣焉。嘱记于余,余既乐其事之有成,并喜人之虔与山之美相得而益彰也,于是乎书。邑庠生王之璋撰、王之霖书。大清光绪二十三年岁次丁酉仲夏中浣谷旦立”。
  据当地的老人讲,原来在宽广的道院里,古老的国槐钻天而起,树高数丈,本粗数人围,浓郁树木一遮数亩,石崖上古柏蟠曲苍劲,引来无数鸟类做巢繁衍;林立的碑群,展示着文人墨客的杰作,记载着历代文化的结晶。旧时戏班在山顶唱戏开庙会,演员唱一天戏下来,口干嗓哑,但寻得志公庙大殿后崖上之观音茶泡饮,一夜即可清嗓还声,明天继续为民众上演好节目,山之周围,仅此处生长的茶类植物才有效。社会几经变化,历代文化几经盛衰。文化大革命期间,燕尾山文物古迹被毁坏殆尽,百年古树被杀伐,历代碑群被砸毁,燕尾山灵气显得奄奄一息。
  近几年来,群众自发筹资修复燕尾山,几经图治,现已恢复山顶二座庙宇。而原八泉仍涓涓细流,诉说久远而又临近的故事。原山顶明代万历之碑碣,数块仍散落在山下的大南峪等村,或作为门槛,或作为井石,或横卧于荒野。燕尾山人为恢复先前境况,为实现美好的心愿而努力。如今,每年阴历九月十九日群众云集赶庙会,为燕尾山的旅游开发带来了新的生机。

已有0人点赞
新房

内容页尾部广告

0条评论

 
承诺遵守文明发帖,国家相关法律法规 0/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