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黄红峪
分享文章

微信扫一扫

参与评论
0
当前位置:首页 / 头条 / 博山头条 / 正文

内容页通栏

信息未审核或下架中,当前页面为预览效果,仅管理员可见

黄红峪

转载 2015/06/18 08:36:31 发布 IP属地:未知 来源: 作者:佚名 1133 阅读 0 评论 0 点赞


黄  红  峪

    黄红峪,又名红谷峪,位于博山区石马镇中石村西北,东临凤凰山,西靠五凤山,是一条南北向峡谷,纵深1里许。该峪谷东北西三面均是悬崖峭壁,南面谷口东西宽数百米,而峪谷内的最窄处仅宽几米。三面悬崖峭壁之上翠柏层层,荆棘丛生。夏季时节,进入谷内,崖畔有百鸟争鸣,路边有野花吐香,脚下泉水淙淙,是天然避暑胜地。平时,悬崖石缝中泉水渗出,沿着草丛流入谷底,汇集成一条小溪。若在雨季时节,常有泉水喷涌而出,在北面悬崖上形成一挂百丈瀑布,蔚为壮观。巨大的泉流沿着谷底冲向谷外,由于受到巨石的阻挡,曲折回旋,冲刷成一个个水湾,当地百姓称为“龙湾”。较大的“龙湾”有5个,水深者可达数米,水清见底,凉气袭人。由于这里的泉水水质清醇,含有多种矿物质,常有村民自带水桶来此取水泡茶。
    在峡谷东面的悬崖之上,有一天然洞穴,人称“花姑洞”,要观此洞真面目,须有不怕艰苦、敢于冒险的精神,慢慢地踩着峭壁上凿出的石窝,攀上陡峭的悬崖,才能进到洞内。据当地老人介绍,多年前曾有人进到洞内。洞分上下两层,上层高约6米,宽4米,可进深度20米左右,洞壁纹理奇形怪状,因“天窗”长久灌泻山水,倾斜延伸的洞体被乱石阻塞,不明深浅。下层因碎石泥土淤积,至今未得开采。上洞内壁上匀布古人架棚居住凿出的石窝,并曾发现石碾等日常生活用品,估计是古人为避战乱,曾在此洞居住过。
    在峪口西山坡上有一岩洞,名曰“仙人堂”,又名“古佛堂”。洞口高约4米,宽10米左右,原深10多米。再往里为坚韧的沉积物填充,石凝于其中,在近年来的发掘中,为了保护景观,不敢用炸药,只凭镐头刨挖,数月时间只贴洞顶掘进30余米,后遇石栅拦挡,有人用手电光照,深不可测。并隐约可闻水流之声。前些年,在仙人堂洞口外到处可见琉璃瓦残片,还曾寻到巨大的柱础残块一对,直径约60厘米,厚20厘米,券边内沿直径30厘米。早年还曾挖出宋宣和二年石碑一块,青石磨盘一个。近年来,人们在洞中塑了三尊神像,并在洞口处砌起一道石墙加以保护,但由于前来朝拜的人员不多,洞周围已经显得非常荒凉。现在洞中还存有一块巨大的雕边石供桌。洞口南侧石壁下的石碑记载捐资修缮“古佛堂”的人和事,姓氏遍布方圆近百里。由此可以想见,当年洞口处曾建有琉璃瓦顶的巨大门楼,从柱础的大小,可见当时这里曾经是一处金壁辉煌,旌旗摇动、香火鼎盛的宝刹。古佛堂为何今称仙人堂?如此宏大的宝刹为何荡然无存?石碑上雕刻着宋宣和二年,这说明当时山东仍在北宋统治之下,为何在远近传说中都说石马有大金碑?这些或许能在今后的认真考证中等到答案。
    在黄红峪东侧的山路边有一崖刻,记载明嘉靖十四年石马集募款项整修“碧霞宫”、“进香路”的事,但如果沿山路上到山顶,却见通往碧霞宫正门的进香路早已被荆棘所淹没。近年来,为了开放旅游业,民间集资对碧霞宫进行了再建,但与原先的建筑已经不能相比。
    现在的黄红峪悬崖上下,灌木丛茏,峪口两侧多为果园,夏季时节;山水暴发,正北面悬崖上一挂几十米高的瀑布,飞流直下,在峪口外即可听到巨大的响声,若能进到峪里,站在近处观看,更加蔚为壮观。巨大的水流,沿着峪底直冲出峪口,泄入淄河。即使到了严冬,黄红峪也会展现出另一番景色。天高云淡,静静的山谷被白雪覆盖,山野空旷,寒风顺着山谷呼啸而过,高高的峭壁之间飞鸟盘旋,令人心旷神怡。清初现实主义诗人赵执信的叔祖父赵进美游黄红峪后曾作《游黄红峪》诗一首,细致地描写了黄红峪的严冬景色,现抄录如下,供读者欣赏。 

                                   游 黄 红 峪 
                 严冬方凛冽,绪风淋寒畴。空林依积雪,寂寞发奇游。 
                 溟色入鸿濛,岩静清潭幽。微云翼孤峰,素石鸣潜流。 
                 绝壁无晦明,日夕苍烟留。岚气何处灭,时见归鸟投。 
                 阴壑雷雨古,山光草木收。苔洁含晨冰,返照披墓邱。 
                 众岑相波涛,渺如漾轻舟。


已有0人点赞
新房

内容页尾部广告

0条评论

 
承诺遵守文明发帖,国家相关法律法规 0/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