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白马洞
分享文章

微信扫一扫

参与评论
0
当前位置:首页 / 头条 / 博山头条 / 正文

内容页通栏

信息未审核或下架中,当前页面为预览效果,仅管理员可见

白马洞

转载 2015/06/18 08:36:31 发布 IP属地:未知 来源: 作者:佚名 650 阅读 0 评论 1 点赞


白  马  洞

    白马洞位于博山区石马镇芦家台村南封山腰,因洞顶有一怪石酷似白马而得名,因常年雨洗风化,原有的马形已损坏,实为可惜之处。
    封山上灌木丛生、果林茂密,山势陡峭。小心翼翼地沿山路而上,行至山腰,可见1处山崖,崖面高30余米,宽近百米,白马洞就位于山崖之下。此洞共有3处洞口,悬崖下两处,悬崖中1处。
    位于山崖下的两洞口并列,面向东北。即使在炎夏,初到洞口,你就能感到凉丝丝的。西面的洞口宽约20余米,高2米余,洞深近40米,成大厅状。进洞,便可看到洞内北侧有两块长年水滴形成钟乳石,一块形似睡卧的乌龟,长约3米余,高约1.5米左右。另一块形似巨大的蘑菇,长宽约1米,高约1米。洞内不时有水滴滴下,发出叮咚、叮咚的响声。在洞南侧的切面上有一层厚30厘米左右的深棕色岩石,在石灰岩中非常少见,当地人有一个形象的比喻,称为“猪血石”。再往里走,有一小石坡,石坡也是由常年流水而形成的,形似一级级的梯田。一个个小水湾成鱼鳞状,夏季水盛时,每个小水湾中都会蓄一湾清澈冰凉的泉水,可供饮用。
    东面的山洞,洞口宽约20余米,高约2米左右,深约近百米。洞口成大厅状。大厅东南方向,原有小庙,塑一尊孙悟空塑像,现都已成为废墟,当地老百姓又称此洞为“水帘洞”。入洞可看见洞顶上水滴形成的鱼鳞状花纹。从洞厅继续往里走,洞骤然变窄,只容一人弯身而入。据村民介绍可与崖上之洞相通。
    由东面的洞口向东行,攀上悬崖,在悬崖中间另有一小洞,洞口宽约5米、高1米。此洞狭长,可容人走,顺着此洞慢慢行进,可到达山顶,从两块巨石中间出来,但由于此洞口非常隐蔽,不熟悉的人,从山顶上很难找到出口。
    站在洞口眺望,你便可以看到右下方有一处荒废的庙宇。据当地百姓讲,此庙建于民国前,旧时称为西庙,现庙宇建筑大部分已损坏,庙内精美的塑像、壁画、石刻也都已损毁。庙宇呈方形,庙门朝北,现庙门已成为村民住房,在住房的南墙上有一块石头,刻有“别墅”二宇,字体圆润饱满,为建庙时所刻。
    庙宇北面为一巨石砌成的庙座,高4米左右,宽6米左右,长10米左右,原想建设志公庙,因历史原因没有建成。庙座门框的两块石头非常巨大,高3米左右,厚40厘米左右,宽60厘米左右,规模壮观。
    庙宇南面旧时为观音庙,轮廓尚存。观音庙长近20米,高5米左右。据当地群众说,过去庙内供奉南海观音,四壁上有精美的山水、鸟兽、人物壁画,门前有石柱。因历史动乱,庙内壁画、佛象、石柱俱已损坏。现在只能从石柱础和庙廊中尚存的石刻来想象过去庙宇的兴盛了。
    在大院的西面原来并排建有两座庙。南侧的一座为文昌庙,北侧为白衣娘娘庙。文昌庙已拆除。白衣娘娘庙前些年进行了简陋的修葺,高约5米,长宽各3米左右,只有两侧的墙壁还保留着原来的面貌。
    庙宇东面的关帝庙,现己重修成为民房。据说,过去此庙长10余米,香火鼎盛。
    在庙宇西南面的山崖上,有一处人工凿制的石屋。门口很小,成人很难进入,石屋内高1.5米左右,长、宽2米左右,来此者无不感叹修石屋者的鬼斧神工。


已有0人点赞
新房

内容页尾部广告

0条评论

 
承诺遵守文明发帖,国家相关法律法规 0/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