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三泉山
分享文章

微信扫一扫

参与评论
0
当前位置:首页 / 头条 / 博山头条 / 正文

内容页通栏

信息未审核或下架中,当前页面为预览效果,仅管理员可见

三泉山

转载 2015/06/18 08:36:29 发布 IP属地:未知 来源: 作者:佚名 384 阅读 0 评论 0 点赞


三 泉 山

  三泉山位于良庄村东一华里处,绵延起伏向东直抵淄川区西河,南与山头镇两平村相邻,纵横两区三镇,方圆十六华里有余。三泉山,甘泉密布,清水横流,其中尤以“蛇泉”、“滴水泉”、“引泉”最有名气。三泉之水终年不竭,清洌甘甜,故山以“三泉”为名。
  三泉山由“绳子岭”、“中岭”、“鏊子顶”、“阎王鼻”、“平岭”五峰组成。五峰呈抱月之形,海拔高度均在二百公尺左右;五峰被 “四邻峪”、“莺歌峪”、“梯子峪”、“水泉峪”相隔,四峪之中又蕴“三泉”。“五峰”、“四峪”、“三泉”互为衬托,相互辉映,构成一幅浓妆艳抹总相宜的水墨画。
  三泉山物产丰富,山中蕴藏着上百种动植物。狼、狐狸、刺猬、猿、野兔等野生动物时常出没在山林之间,鹰、鸢、雕在山峰间盘旋;啄木鸟、喜鹊、白头翁、斑鸠、山鸡、野鸽等禽鸟在山林间鸣叫;柏、槐、桑、榆、杨、柳、椿等树种分布山中,“桃、杏、梨、山楂、苹果、枣等花果漫山飘香,更有野葡萄、托盘、酸枣、赤梨等随手可摘;山石缝隙,生长着形状奇异的山荆;黄芪、枸杞子、笊蒌、丹参、柴胡、半夏、车前子、金蝎、蜈蚣遍地皆是;峪中洼地、山岭、山坡上,玉米、高梁、谷类、薯类庄稼长势喜人。
  泉水滋润了三泉山,孕育了山中万物,赋予了它们生气,于是有了郁郁葱葱、蓬勃发展的三泉山。

涧园遗址

  涧园位于良庄村南,座南朝北,面积约十二亩,此园系清初名门望族赵作耳因见三泉山泉水遍布,有钟灵毓秀之气,而出巨资在三泉山西麓建别墅,因涧溪之水环绕该园三面而去,故名涧园。
  原由博山城入润园,须自西南方沿青石铺砌的大道过一石桥,桥西首立有一碑,上刻桥名“润溪桥”(此桥全为青百楔合构筑而成,丝丝入扣,缝合无隙,全无粘合之痕迹,桥石突出重要部位,雕以飞禽走兽图案,设计精巧,造工考究,堪称石桥建筑中之精品)。青石桥向东一箭之通便是涧园正门。大门青砖碧瓦,画梁雕栋,极其壮观。涧园由上下两庭院、果蔬园、花园四部分组成,四周院墙全为紫藤所遮掩。涧园园内东侧为果蔬园,内广植桃、杏、李子等果树,菜园随季节变化种植应时蔬菜。涧园中部靠近大门部分为下庭院,院内建有四面厢房,四面甬道相联,院四角种植石榴树,为居住之所,与下庭院东西等宽向南延伸为润园花园,园内遍植马尾松、勺药、牡丹、月季、合欢、迎春、腊梅、铁树、美人蕉等草木花卉,园之东南留有雌银杏树一株,枝繁叶茂,异常旺盛,花园中繁花似锦,绿树成荫,景色宜人,美不胜收。上庭院在涧园西侧,亦占园内四分之一面积,绕大门拐入一便门,但见一条用青石砌成的栏杆,南北长约五十余米,青石栏杆与花园之间有一甬道。沿甬道去青石栏杆尽头,开一方形门,门南侧建有鱼池两座,池内睡莲浮曳,鱼翔浅底,入方形门遇一石拱桥,长十米、宽三米、高两米,桥下有涧溪水流过,水流淙淙,清澈见底,绕院内一周自院西北角出。踏石拱桥而过,抬头见一月亮门,信步穿行而入便是上庭院。庭院分不等高三步平台,上为南厅房,亦称上厅房。厅房东侧有雄银杏树一株。枝叶繁茂,与花园中雌银杏树遥遥相对。中间平台上建有花坛草坪,内有奇花异草,两株数十丈高的古柏,树干挺拔,树冠亭亭如华盖,蔚为壮观;下平台建有北厅房,亦称下厅房,南北厅房对称协调,造型古朴典雅,厅内全为黑红色大漆、上等木料做成、并饰以花草鱼虫等图案的家具。厅房四壁满挂名人字画,古今书籍整齐排放在书橱内,条几、阁架上摆有古色古香的盆景和古玩,两厅均为主人交朋会友、品茗叙话的地方。
  因涧园极具南国园林艺术特色而远近闻名,多有慕名前来观赏游览者。传说,清代名人赵执信、王渔洋、蒲松龄时常会宴于此,以文会友,谈古论今。
  涧园历经二百余年,其间多有变故,建国初期概貌犹存,后逐渐损毁,今已存在。

已有0人点赞

内容页尾部广告

0条评论

 
承诺遵守文明发帖,国家相关法律法规 0/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