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博山单车骑行侠高建伟,318之旅(2-13)
分享文章

微信扫一扫

参与评论
0
当前位置:首页 / 头条 / 博山头条 / 正文

内容页通栏

信息未审核或下架中,当前页面为预览效果,仅管理员可见

博山单车骑行侠高建伟,318之旅(2-13)

原创 成龙之龙2019/07/12 15:42:50 发布 IP属地:未知 来源: 作者:琴侠 444 阅读 0 评论 0 点赞

2018060413

单车骑行侠高建伟318之旅第二阶段的第十三天,冒雪从海拔4120米的邦达镇出发,爬坡13公里,爬升500米,到达4658米高的业拉山垭口,这是川藏线上的第十一座高山。下山是被称之为72拐的临江险道,骑行90多公里到达八宿。至此在川藏线上行程1300公里。


 沿途翻山记录

二郎山(2170米)==折多山(4298米)==高尔寺山(4412米)==剪子弯山(4659米)==卡子拉山(4718米)==海子山(4500米)==宗拉山(4150米)==拉乌山(4376米)==觉巴山(3911米)==东达山(5130米)==业拉山(4658米)==


久慕业拉山,并不是因为它在川藏线上排序第十一位的高山中有什么特别之处,论险,它不如觉巴山,论美,它比不了海子山,名气大,是因为它的下坡道,那个被称之为72拐的魔鬼通道。登临垭口挥舞的双拳,有胜利者的自豪,更是对下山过72拐的信心。爬山这一路是在大雪的陪伴下上来的,从照片看得出,风口的雪花还在飘,驼包上已经覆盖了一层白茫茫的雪,气温很低,戴着棉手套的双手被冻得麻木,你挑战大自然,大自然肯定不会轻易就范的,这就是博弈,是人的意志与大自然的一场对决。


过了垭口,有一段烂路,水泥切块的路面被大车压成碎块,碎块和破碎了的混凝土,使得路面像是沙土路,雪融化了后很容易打滑。下坡这一段被称之为72拐,好形象的命名:每一个拐弯都像向内弯曲的胳膊呈锐角状,下到转弯处都是顺坡道向回转,有3737标志里程碑的照片,真实反映了拐的面貌,一圈又一圈,循环反复。这样的拐弯从4658米的垭口延伸到3100米的怒江谷底,落差1458米,山势陡降,地形险峻,直行道长度有限,只能在有限的距离内不停的变向折回,是过往司机和骑行者极为重视的一段坡道,超长距离的下坡,是对单车刹车可靠性和驾驭技术的考验,好在昨天更换了新的刹车片,今天派上了用场。


下雪,看不到蓝天白云,只有浓雾笼罩群山,山体被雪覆盖成泛白色,如果不是因为高海拔,这里的雨量充沛,山上的植被肯定很旺盛,能够靠植物的自身交换补充一部分空气中的含氧量,但是,映入眼帘的是低矮的草丛和稀疏的小树,在石头里生长的环境,也没给植物提供好的自然环境条件。


头天晚上跟他通话的时候,我说:下了72拐,给我发个“下来了”,12:21收到他的微信“已经过了72拐,一切顺利”。给他回了一个“你真棒”,即时把这条信息发到了朋友圈。


是的,真的很棒,昨天在邦达,他出现了高反,这是高原旅行中最忌讳的,前天过5130米的东达山还问题不大,这4658米的业拉山竟然成了拦路虎,所以要尽快下降到海拔低的地方进行修整。


下来山,路边呈现出葱绿的农田,有可能是藏民种植的青稞,这大概是高原上能够生长的唯一粮食作物了,产量不高,没法满足生活需要,所以藏民的食物还是靠牦牛肉和羊肉。


下山之后,318与怒江是平行走势,远远地看到横亘在江上的怒江索桥,地处险要之地,扼守天险的交通要塞,在这里,与怒江有了短暂的会面后便要离开它,顺着冷曲河骑向八宿。桥的跟前有武警值守,不能拍照,远远地看一眼留个纪念吧。


从跨过金沙江进入西藏,沿途的雅砻江,澜沧江,今天遇到的怒江,它源自唐古拉山脉,直到云南后流入缅甸,这些江河都是从高原深处流出来的上游,在狭窄的峡谷中激流湍急,山脉中有宽敞处又静静流淌,经过一路与其他河流汇集,到了下游,或汇入湄公河进入南亚大陆,或汇入长江,成为我国第一大江。青藏高原,以它充足的水源,默默地为人类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看高建伟的旅行日记:

今天从邦达出发。天空下着小雪,越往上骑雪越大。冻得手都木了。紧接着来到闻名于世的怒江大峡谷的七十二拐。路面不太好,有一定的危险性。今天共骑行九十多公里。入住八宿县。


今日骑行示意图


已有0人点赞

内容页尾部广告

0条评论

 
承诺遵守文明发帖,国家相关法律法规 0/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