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内容页通栏
王化孔和郑秀英——博山抗日英雄谱之七
在博莱边常庄以南连绵起伏的群山中有一个村庄名叫杨家横,当地方言也叫杨家空。1941年,山东纵队四支队在廖荣标司令员亲自指挥下,二团团长吴瑞林、政委李伯秋在这里设了一个大口袋,诱敌深入,将从博山前来扫荡的鬼子包围起来,打了一个漂亮的伏击战。打死日军一百多人,伤一百五十余人,缴获部兵炮、轻重机枪、步枪等武器一宗。致日军队长切腹自杀。
然而,要奋斗就会有牺牲,年仅二十多岁的王化孔就是在这次战斗中牺牲的。
在博山英烈中,对于王化孔烈士是这样记述的:王化孔,男,1931年生,王家庄人。1940年参加革命,山东纵队四支队战士,1941年牺牲于莱芜县杨家横,安葬于杨家横。
他没有惊天动地的英雄事迹,他只是一名普通的战士。抗战前他是一名地地道道默默无闻的农民,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平淡宁静的生活,鬼子的到来,改变了这种宁静,也激发了他抗日救亡的决心。他参加了民兵队,站岗放哨,配合八路军袭扰敌人。1940年,刚结婚不久的王化孔告别亲人报名参加了八路军。那时候没有花前月下,也没有卿卿我我,临行时新媳妇郑秀英流着泪问:你这一走不知多噆才能再回来?王化孔说:等打完鬼子俺就回来了。郑秀英说:那俺可等着你。
可是郑秀英没有把他等回来,等回来的却是丈夫牺牲的消息。
那时候,在博山南部山区,差不多每个村庄都有这样一些女人,她们的丈夫参军了,牺牲了。她们誓死不嫁,年纪轻轻地守护着烈士的骨血,独自一人承担着养育烈士遗子的重任,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倾其心血,倾其终生。其中的辛酸、苦楚、寂寞和无奈只有自知。
而郑秀英就更于众不同了,她和王化孔结婚时间很短,他们没有孩子,王化孔牺牲的那年她才只有二十岁。而她就这样坚持了下来,在这阴森的小院,在这低矮的小屋,守着那烈士的牌子,守着那份爱,守着那永远的念想,活了八十多岁,守了六十多年寡,终其一生,忠贞不渝。可能现在的爱情观和过去的不一样了,现在的人讲求现实,所以现代人或许对她的这种守候永远也不会理解。
1976年9月9日毛主席逝世,全国设灵堂祭拜。在王家庄所设灵堂前,郑秀英几次哭倒在灵堂前,好几个老人把她拉不起来,9月18日开追悼会那天,她更是哭的天昏地暗,死去活来。这天全世界都在下雨,苍天为伟人落泪。郑秀英脸上已分不出是雨水还是泪水,苍天之泪和她自己的苦涩之泪交织在一起,她嚎啕大哭着说:毛主席,你老人家走了,俺那男人去哪了___王化孔啊,你到底上哪里去了啊……这撕心裂肺的哭喊声,哭喊出了多少个郑秀英的心声啊。我从来也没有见到过她这样哭过,这凄惨的哭喊声,印在我的脑海,萦绕在我的耳畔,有时一闭上眼睛那一幕就浮现在我的面前。我在想,那许许多多的王化孔们,为民族为国家抛头颅洒热血献出了自己的生命,成为革命烈士成为人民英雄。而那许许多多的郑秀英们呢?她们虽然活着,但她们活的很艰辛。她们献出了自己的丈夫,献出了自己的青春,献出了自己的一生来继承烈士们的遗志。她们的内心世界没有人能够走的进去,她们所受到的精神上的煎熬和挫折,是常人难以想象的。她们更应该受到赞颂、尊敬和呵护的。好在这部分人随着岁月的流失现在已经近乎没有了。
后来,她大病了一场,镇上民政办公室的工作人员前来探望慰问,对她说:大娘,您有什么困难需要帮助,党和政府会帮你解决的。郑秀英断断续续的说:俺没有困难,俺啥也不要,俺就要俺那男人……
俺就要俺那男人~可是你的男人已经牺牲了,他再也回不来了。
俺就要俺那男人!这句话从这样一个进入日暮之年,形容枯槁、满脸皱纹、白发苍苍的老女人口中说出来,是多么地无奈和酸楚,它包含着多少痛苦、磨难、思念和期待呵。
天杀的小日本,对中华民族所犯下的滔天罪行罄竹难书,使几代中国人都生活在屈辱、痛苦、愤怒和仇恨中,中国人民将永远记住这段不堪回首的历史,永志不忘。
内容页尾部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