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内容页通栏
家乡那碗豆腐脑
鹿奉俊
在我孩儿时,母亲常带我去大姨家,她家与我村一河之隔,在东南峪溜叫大南峪庄,村的南北两座山是祖辈们留下的封山,绿荫蔽日,郁郁葱葱,通称两山夹一溜,各家住宅依山而建,错落有致。从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末,迄今已近六十年了,我大姨家就制作豆腐,每早天亮之前就在村中的老槐树下,摆上豆腐摊,敲几下木梆子,人们就出来换豆腐。我跟母亲每次去大姨家就想吃块热豆腐,喝一碗豆腐脑,在那个清贫的年代,喝上一碗豆腐脑就很解馋了。
在家乡制作豆腐是一种古老原始的家庭作坊。豆腐是中国的传统食品,味美而养生,可常年生产,不受季节限制,因此在蔬菜生产淡季,可以调剂菜肴品种。“旋乾磨上流琼液,煮月档中滚雪花”。在我的印象中,做豆腐看似简单,实际上却很复杂、很费劲、也很有趣。
先把准备制作豆腐的黄豆或黑豆粒中的杂质用簸箕簸出,碎土杂石选掉,用清水把豆粒泡好,大约三、四个小时后,豆粒在水里就泡涨了,然后在石磨上推磨,慢慢地就有乳白色的汁液,顺着磨盘上的纹痕流淌到磨盘下边的瓷盆里,在大铁锅里放入适量的清水,逐渐向锅底下土炉里放柴草烧火,水烧热后,把木罗床放在大锅上,接着用特制的布袋将磨出的浆汁装好,收好袋口,用手使劲挤压,将豆浆挤出布袋流入锅内,一般挤豆浆可以挤两遍,在挤完第一遍后将袋口解开,倒入清水,收好袋口再挤一次,待大锅里的汁水烧至沸滚,边煮边撇去上面浮着的泡沫,再将自制的卤浆水均匀倒入沸腾的豆浆中铁锅内,刚才还喧嚣得要溢出锅的豆浆马上安静下来,凝结成洁白光滑的豆腐脑,还要看着大铁锅下的火候,整个过程最神奇之处就是点卤浆,卤浆点得恰到火候,做出来的豆腐就会特别白嫩。
大姨是村里的点卤浆高手,做出来的豆腐脑总是软白细嫩,看着就让人垂涎三尺,当浓郁的豆腐脑香在屋子里一阵阵飘荡时,只眼巴巴地等着豆腐脑出锅。出锅后的豆腐脑吃到嘴里嫩中含老,老中有嫩,一碗豆腐脑,鲜香美味,甜中有酸,入口即化,回味无穷。在碗里的豆腐脑中放一匙芝麻盐,或倒上点酱油,还有放一小勺野山韭花酱,味道更香,津津有味地吃一碗就解馋了。
那时是用黄豆换豆腐,一斤黄豆换二斤豆腐,豆腐很老成,时常用称的钩子称,一作豆腐大约三十斤左右,不多时就卖光了,每到逢年过节就出两作。出了豆腐的浆水,酸中带甜,放点芹菜叶和盐,喝上两碗真解渴。豆腐渣在那个年代就是口粮,在锅中舀上半勺炼好的猪油,放点葱姜末,炝一下锅,放上点盐加入豆腐渣即可当饭又可当菜,有时还用来喂猪。出了豆腐锅底的干渣也可食用,晒干后可以常年备用。那时大姨家常年出豆腐,浆水和豆腐渣多,用来喂猪,每年可养两茬猪,一茬养猪两头,每头猪可产肉近百斤,一年养猪收入可达三百多元,每年全家人换件新衣裳,家中的油、盐、酱、醋、茶等就够了。
在大南峪村大姨家人口多,家里人勤劳能干,生活过的很殷实,村里人都很羡慕。我大姨从小嫁到大南峪,到七十多岁还出豆腐,出豆腐卖豆腐养猪,五十多年就干这活,大姨活到了93岁,一辈子很少头疼感冒,与常年喝豆浆、吃豆腐和豆渣有关,因大豆被誉为“土地里长出的肉”,素有“植物肉”之美称,含高质蛋白,豆腐容易消化吸收,老少皆宜,豆腐的铁、锌、钙和维生素含量较高,具有益气、补虚等多方面的功能。豆腐的消化吸收率达95%以上。两小块豆腐,即可满足一个人一天钙的需求量。
豆腐里的氨基酸和蛋白质含量使之成为谷物很好的补充食品,也是儿童、病弱者及老年人补充营养的食疗佳品。民间有“五谷宜为养,失豆则不良”的说法,指吃五谷杂粮能养生,但不吃豆类会使营养失衡。研究说明,每100克豆腐含钙140—160毫克,豆腐蛋白含有大量异黄酮,对大脑具有一定的保健作用,还能起到养颜美容,健康长寿作用。俗语说“有钱吃肉,没钱吃豆腐”,豆腐是优质蛋白质的重要来源,还不含胆固醇,含钙很高。豆制品中含有的黄酮类物质被称为植物中的雌性激素,对女性健康有好处。
豆腐存在的历史悠久,豆腐是祖先们的传统食品,味美而养生。以前制作豆腐的方法全部是由人力来完成,磨豆浆、过滤豆腐渣、点卤浆、压豆腐等,很原始、很费劲。现代科技已经使生产豆腐实现了流水线生产,各种电气化的磨浆机、甩浆机、压干机,将豆腐制作从泡黄豆到出成品一条龙生产,日产量比过去提高了四、五倍以上。现新型的家用豆腐机也被研发出来,可以在家里轻松制作豆腐。
我从小就喜欢喝豆腐脑、吃热豆腐,现隔三差五地就到外面去打豆浆、提豆腐脑、买热豆腐,家中的冰箱里从不缺豆腐、豆腐脑。吃豆腐伴随着我的生活的终生……
内容页尾部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