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大美新疆行之二——火焰山 葡萄沟 坎儿井
分享文章

微信扫一扫

参与评论
0
当前位置:首页 / 头条 / 博山头条 / 正文

内容页通栏

信息未审核或下架中,当前页面为预览效果,仅管理员可见

大美新疆行之二——火焰山 葡萄沟 坎儿井

原创 成龙之龙2019/05/16 10:03:11 发布 IP属地:未知 来源: 作者:杨霞光 1205 阅读 0 评论 0 点赞


    十七日,晨起,大地一片荒漠,不见一点绿色。阴云密布,心有凉爽感觉,列车却显示车外温度五十一度。我的天,这个数字准吗?

    渐渐的,天空蓝起来,云彩白起来,大地有几抹绿色,三两点村庄。突兀的远山凛列着,山顶顶着一片片白云。

    到了,终于到了吐鲁番站了。十一点十分下车,出站。

    新疆的旅游中巴早已经等在那里了。上车后,领队白开水向大家简要介绍新疆情况。新疆原来名为西域,版图有十个山东大,人口有五个淄博多。西域多戈壁滩和沙漠。戈壁滩寸草不生。路边有红柳,极少草和權木。路两边植被,多用滴灌式浇水。村外是远山,远山与白云相接。这里为盆地,四周雪山融化,地下水丰富!竖井多,竖井与横井交叉相连。地下水来自火焰山背后的天山,全为雪融水。透过车窗望去,我们看到了与火焰山一脉相承的近山,以及白云下面黑魆魆的远山——天山。

     渐渐地,我们接近火焰山了。

     到了,我们终于到达第一站——火焰山。火焰山古称赤石山,位于吐鲁番盆地的北缘古丝绸之路北道。呈东西走向。火焰山,维吾尔语称“克孜勒塔格”,意为“红山”,唐人以其炎热曾名为“火山”。 山长100多公里,最宽处达10公里,海拔500米左右,主峰海拔831.7米。火焰山荒山秃岭,寸草不生,飞鸟匿踪。每当盛夏,红日当空,赤褐色的山体在烈日照射下,砂岩灼灼闪光,炽热的气流翻滚上升,就像烈焰熊熊,火舌撩天,故又名火焰山。

      火焰山是中国最热的地方,夏季最高气温高达摄氏47.8度,地表最高温度高达摄氏70度以上,沙窝里可烤熟鸡蛋。吐鲁番属典型的大陆性干旱荒漠气候。虽然年平均温度只有14.5℃,然而超过35℃以上的日数却在100天以上,即使38℃以上的酷热天气也有38日之多。多年测得的绝对最高气温为49.6℃(1975年7月13日),而地表温度能达到83.3℃,是名符其实的“中国热极”。火洲多年平均降水只有16毫米,夏季占一半,而托克逊年降水量只有5.9毫米,终年不雨或雨而未觉亦不足为奇,可以算得上是“中国干极”。

    景区,火焰山除了连绵的群山,就是牛魔王,铁扇公主,孙悟空三个雕塑。有沙漠之舟卧于滚烫之地。

   地表温度计立于地下与进口商店相接。火焰山十二点时温度计显示七十度,下午五点才是顶峰。

    这是售票处,进出口。门票40元。

    进口处,是长廊,长廊连接着展厅、售货厅。长廊与展厅,多为雕刻、绘画,还有雕塑,全为西游记里的人物形象,形态逼真,姿态各异,惟妙惟肖。

    火焰山前,是三个雕塑。牛魔王、铁扇公主和孙悟空。


    曾以为这里的海拔有很高。原来,海拔0米线就在前面几百米处。



    其实,火焰山有馒头山、云梯、千佛洞、吊桥、买买提大院、万佛山等多个景点的,也可以沿着木栈道登上火焰山,居高临下欣赏。时间关系,我们都没有去看。

    与火焰山荒山秃岭形成强烈对比的是一条条穿过山体的沟谷,沟底大多清泉淙淙、绿树成荫,形成条条狭长绿洲。其中最著名的河谷当数葡萄沟。此外,还有桃儿沟、木头沟、吐峪沟、连木沁沟、苏伯沟等。我们的下一站,就是葡萄沟。

     十三点三十分,我们奔赴第二站葡萄沟。葡萄沟,位于新疆吐鲁番市区东北11公里处,是火焰山下的一处峡谷,南北长约8公里,东西宽约2公里。

      维吾尔族把葡萄沟叫做布依鲁克,意思是又多又好的葡萄地。葡萄沟内栽种的无核白、马奶子、白加干、红玫瑰、索索等近百种葡萄,使其形成一所天然的葡萄博物馆。吐鲁番的葡萄沟,葡萄最负盛名,新疆民谣“吐鲁番的葡萄哈密的瓜,库尔勒的香梨人人夸,叶城的石榴顶呱呱。 ”道出了新疆有名的四个水果之乡,吐鲁番独居榜首。这里的葡萄名中外,享有盛誉。4月底就有葡萄熟了,到了8月,葡萄就可多了,满大街都有卖的。

     我们没有往里走,只在景区门口看了几个葡萄长廊,几排百年老桑树和古县长办公处而已。长廊里挂有长丝巾,羊毛披肩,多是百元三件,有的十元一件。葡萄汁十元一杯。心下窃想,这里与火焰山比起来,远没有火焰山好看,门票还75元呢。其实,若时间允许,把这8公里长的葡萄沟走一遍,那效果会好一些。


    百年老桑树

     三点,我们向坎儿井进发。坎儿井,是“井穴”的意思,早在《史记》中便有记载,时称“井渠”,而新疆维吾尔语则称之为“坎儿孜”。坎儿井是荒漠地区一特殊灌溉系统,普遍于中国新疆吐鲁番地区。坎儿井与万里长城、京杭大运河并称为中国古代三大工程。吐鲁番的坎儿井总数达1100多条,全长约5000公里。

   坎儿井是开发利用地下水的一种很古老式的水平集水建筑物,适用于山麓、冲积扇缘地带,主要是用于截取地下潜水来进行农田灌溉和居民用水。

    坎儿井的结构,大体上是由竖井、地下渠道、地面渠道和“涝坝”(小型蓄水池)四部分组成,吐鲁番盆地北部的博格达山和西部的喀拉乌成山,春夏时节有大量积雪和雨水流下山谷,潜入戈壁滩下。人们利用山的坡度,巧妙地创造了坎儿井,引地下潜流灌溉农田。坎儿井不因炎热、狂风而使水分大量蒸发,因而流量稳定,保证了自流灌溉。

    坎儿井门票40元。我们穿过建筑风格别异的广场、葡萄长廊,走进坎儿井历史博物馆……


    自历史博物馆内旋梯下降100米,就看到了如下景观。

    博物馆外,有仿真雕塑……

    四点,我们奔天山而去。初,有小草,继而權木,城市,海拔O米酒店。


    自北向南进山,七十公里柏油路,宽八九米。山嶙峋,黑、红、白几色参差。

      纵深许久方知,翻越天山其实不用走盘山路,自山下转来转去,走过九十九道弯就出天山了。

    天山整体是黑魆魆的,没有一点生命迹象。但,也会有一些颜色的变化,红的、白的、灰的……

      我们还会看到,高压线自谷底飞向高山,它也要翻越天山……更为惊喜的是,我们还看到了天山上的光伏发电!

    天山中有流沙山,下有流沙河。这可是西游记里写到的流沙河吧?看吧,细腻的沙,自天山顶部倾泻而下,蔚为壮观,实为震撼。

      河中无水,偶有丛草。山中无生命,唯高压线穿越而已。


   中途小憩,司机刘先生亲自宰瓜,二十斤重的两个大西瓜,大家吃的酣畅淋漓。这时,天格外的蓝,云格外的白。


   晚八点半,太阳还很高,这才注意到时差就这么不知不觉地降临了。时有一带绿州,玉米,向日葵,笔直的白杨从窗外一闪而过……

     九点六分,太阳即将落山,落日融金。

    二十二点三十分,天尚未黑透,我们已经进驻库尔勒。二十三点,入住瑞鑫酒店。放好行礼,速寻餐馆,点青菜大餐,六菜一汤,外加三个乌苏啤酒。此行为属于典型的恶补青菜宴。零时二十分返回,洗涮上床,已是一点二十三分了。


已有0人点赞

内容页尾部广告

0条评论

 
承诺遵守文明发帖,国家相关法律法规 0/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