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内容页通栏
博山鼻烟壶内画艺术,是集书法、绘画、料器等为一体的综合艺术。有着源远流长的齐鲁文化、豪放粗犷的山左风情、黄河之滨的乡土气息和淳美质朴的审美观念,这一切深深地影响了鲁派内画鼻烟壶的创作,是鲁派内画工艺的代表。鲁派内画鼻烟壶常选用的题材有水浒一百零八将、百骏、百兽等,其作品粗犷豪迈,风格泼辣,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
内画壶是内画工艺的主要产品,后来又有内画花瓶、内画香水瓶等。关于它的历史,据老艺人们传说是在乾隆至嘉庆年间兴起的,至今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相传乾隆未年,有位嗜好鼻烟的地方小官吏进京办事,因为没有贿赂朝廷官吏,致使公事一再拖延,最后被迫寄宿在庙宇里。由于他嗜好鼻烟成癖,但当鼻烟壶里的烟用完后又无钱购买时,只得用烟签去掏粘在壶的内壁上的鼻烟。结果在内壁上划了许多道痕迹。他的这些举动,被庙里的一位和尚看在眼里,并且从中得到启发,使用一很弯勾的竹签蘸上墨,伸入透明的料器壶内,于内壁上作画。这便是内画壶由来的传说。最初的内画壶是在没有经过磨砂的料器(透明玻璃)、水晶鼻烟壶的内壁上作画。因为内壁光滑,不易着墨和色彩:所以只能画一些简单的画面和图案,如蝈蝈白菜、龙、凤以及寥寥几笔的山水、人物等。后来,艺人们用铁砂、金钢砂在烟壶内来回摇晃、磨擦,使壶的内壁呈乳白色的磨砂状,细腻而不滑,易于着墨和色彩,基本和宣纸上作画相似。这样,内画壶才出现了一些比较精细的作品,有山水、人物、花鸟等,但仍然没有题词、落款、印章等。
内画就是用自制的竹笔,在口小如豆的方寸瓶内反手作画。作画时,画师须全神贯注,气沉,丹田,发力于腕,行气于笔。将大画之精神溶于方寸天地之间。内画极费目力,内画家工作半小时节稍事休息,每两小时便要闭目养神。为此,只有真正了解内画之难度的收藏家,才会特别珍惜这些艺术品。
博山的内画工艺也有近百年的历史。清光绪十六年传入博山,商人王风诰在北京的周乐元家见到内画用的竹笔,回到博山研习内画技术。后来,经过画师毕荣九等人的苦心钻研,采用以铁砂和沙浆涮磨壶坯内壁的工艺,改进执壶方法,由原来的壶口向里为壶口向外,并尤擅此艺,广传弟子,为博山内画艺术之鼻祖。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博山内画的一度中断。解放后,内画老艺人张文堂、薛京万重整旧业,使传统技艺得以继承。他们又在继承传统工艺的基础上进行改革,绑制了专用毛笔代替竹笔,用陶瓷颜料作画烤花,克服了墨彩画怕水怕潮的弱点,为博山内画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光绪年间至本世纪初,是内画壶艺术的兴盛时期,名家辈出,题材广泛,技艺高超。最著名的匠师有周乐元、马少宣、丁二仲、叶仲三、毕龙九、张文堂、薛京万等人。新一代内画艺人经四十余年努力探索,技艺日进,造就出李克昌、张广庆、文向君、孙即杰具有“四大神笔”之称的新一代中国内画工艺美术大师,并培养出高级工艺美术师和工艺师多人,其内画作品大有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趋势。其内画精品享誉于海内外,成为收藏签赏家不惜重金搜求的珍宝。近年来,在国内历次评比展览中多次荣获金牌奖、百花奖,并在国际展览中多次获金牌铜牌奖,为中国争得了荣誉。由于内画创作十分艰辛,一百多功能年来,这门艺术仍为我国所独有。目前,我国从事外画的画家不计其数,然而从事此项工作并有一定水平的画家,历史潮流百年来均不足一百人。
内容页尾部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