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颜山孝水】博山琉璃花球
分享文章

微信扫一扫

参与评论
0
当前位置:首页 / 头条 / 博山公众号 / 正文

内容页通栏

信息未审核或下架中,当前页面为预览效果,仅管理员可见

【颜山孝水】博山琉璃花球

转载 成龙之龙2019/02/28 15:14:00 发布 IP属地:未知 来源:博山发布 作者:博山发布 819 阅读 0 评论 0 点赞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深远的历史,溯源追溯和科学延续;具有审美评价、艺术欣赏、合法正规传播价值。在此,《颜山孝水》特开辟“博山非遗”子栏目,系统介绍博山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以飨读者。




 

琉璃花球,在众多的琉璃制品中,出现的时间相对较晚。最初的形状是圆球形的,即在透明的圆形水晶料中包含彩色琉璃组成的图案或造型。博山琉璃花球,以其种类丰富、工艺精湛而久负盛名。

博山琉璃花球,初创的确切年代,目前没有明确记载。从出土文物考究,早在明代,博山就开始生产做工粗糙的琉璃花球了。这些花球,只是炉工们工余闲暇趁工料方便随手成型,供自赏或送给孩子们玩耍,不算产品。清朝光绪末年,博山炉工张奎元和他的徒弟左承顺,在制作花球方面格外用心,出类拔萃,好事之家视为稀罕之物,纷纷拿钱购买或出价定做,促使花球成为流通商品。

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初秋,北京鸿兴永料货庄将一只瑞士产花球带到博山,请博山琉璃工匠仿制,当时由制鼻烟壶坯的工匠张积远与其子张敬荣仿制成功。这是一种预先排好平面花纹而做成的花球,因花纹平列,无色杂陈,如百花争艳、群芳荟萃,被称为“万花球”。送去北京试销,结果销路很好,这直接拉动了博山琉璃花球的生产。当时跟着张积元学艺的青年徒工孔宪芝,也跟着学会了制作花球的技术。孔宪芝在继承传统技艺的基础上,潜心研究,不断创新,根据花球生产的特点,研制了铁托盘、剪刀、钳子、镊子等各种专业工具,设计了适合花球生产的专用圆炉,形成了一套花球生产的工艺流程,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其生产的花球,也被世人称为“孔家花球”。到民国初年,花球不仅作为商品在市场上大量销售,而且以作为琉璃产品专业化的一个独立门类分离出来。

1932年,北京同兴隆料货庄拿来一只波兰产“西番莲”花球。此球为圆形,带座,花为紫红色,作开放状,无花心,重约一市斤,由博山花球工匠赵纪福仿制成功,并由此创造了“扎瓣”工艺。最初制作的花球是扎瓣无心菊花球,后又进行改进,制作出有心花球。使花球从平面花发展到立体花,开创了花球新品种。不久,同兴隆料货庄又拿来一只外国产“草鱼石”花球,质地为有机玻璃之类,由做烟咀的工匠孙凝春仿制成功。后来孙以石膏预制动物形态,又创造了鸟石、蝴蝶石、猫石等花色品种,外形有鼓墩、四方、六方等式。

1963年孔庆仁等人创制的变形鸟兽花球,增添了博山花球新品种。1973年后,花球艺人在外地影响下,又创制了各种花插等产品,如王爱广等创造的燕鱼花插、孔繁怡创造的滴水燕鱼瓶等。


已有0人点赞
新房

内容页尾部广告

0条评论

 
承诺遵守文明发帖,国家相关法律法规 0/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