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内容页通栏
大马石
(撰文:王坤红 杨霞光)
大马石位于池上镇政府驻地东池东北5.5公里,是油篓寨脚下石臼溜的第一个山村。 地势西高东低,村民居住集中。共73户,287人。耕地3l8亩,主产玉米。经济树有杏、桃子、梨、柿子、软枣等。
《刘氏祖碑》载:“大清同治末年,十五世祖讳文福,由淄川县池板村迂来定居。”据此,清代同治年间即有此村。
当地多处残碑均记有“大磨石”字样。据村民讲,该庄西山溜产磨石原料,土人多制磨出售谋生,故名“大磨石”,后讹为“大马石”。还有一说是清朝时期,村里的读书人中了举人,出村即骑高头大马。为了方便上马,在村口安置一块大石头,村名就成了“大马石”。
大马石的旅游资源是不少的。大马石前有红叶谷,后有油篓寨和摩诃萨。
油篓寨,是博山区与淄川区的界山,坐落在池上镇石臼村之西。远看此山,酷似古时盛油的油篓,因之得名“油篓寨”。据《续修博山县志》载:“玉楼山,县东南八十五里,俗名‘油篓寨’。东连十八盘岭,虎林乡人避乱于此。”此山古名“玉楼山”,是因山形呈三层楼状而得名。极顶俯瞰,此山与东边的雁门寨、东北方向的蟠龙山构成三足鼎立之势,中间为石臼溜。
传说石臼村一青年,多次经过玉楼山到淄川区的池坂村赶集卖西瓜。他的西瓜皮薄瓤甜,特别受欢迎。一天,青年回到玉楼山已是傍晚,夕阳的余晖投射在悬崖峭壁上,一片金碧辉煌。他越看越发痴,不知不觉地把担子放到悬崖下面,在一个小山洞前坐了下来,直到夕阳落山,他才想起赶路。一拿担子,发觉很重,低头一看,原来的两只空竹筐,竟装满油。仔细看,发现油是从身边的小山洞里流出来的。他欣喜若狂,担心别人看到,就随手从山坡上拔了棵万年蒿塞住了洞口。没想到山洞里传来一声呵斥:“哼,看你这么辛苦,好心帮你,却是一个贪心的家伙!这油从此万年不淌了。”这个青年吓了一跳,转身去看他的竹筐,竟又空空如也,但两只竹筐还是油汪汪的。他赶快把那棵万年蒿拔出来,可是洞口已干,一点油迹也没有了。他垂头丧气地担着空竹筐下山。一路上,他见人就说:“玉楼山上淌油了。你看我这竹筐都成油篓了。”乡亲们对他的话半信半疑,看看他的竹筐确实油亮油亮的,都觉得不可思议。此后,这个青年想起那满满的两筐油就后悔不已,常常跟别人念叨:“玉楼山是一个大油篓啊!”时间长了,这座山就被叫成了油篓寨。
油篓寨西南方与梯亩岭相连。翻过陡峭的梯亩岭,就可看到黄家峪顶上的石门、石柱。村里的老人常讲“十个兄弟开石门”的故事。传说悬崖峭壁上的石门里藏着无数金银财宝,有十个儿子的人家才有缘打开石门。有一个财迷心窍的老地主挖空心思要开石门,可他只有九个儿子一个女儿。他就让女婿冒充儿子凑数,骗到了神仙老翁撑石门的秫秸杆儿。开石门之前,老地主悄悄嘱咐儿子女婿一定要称兄道弟,万万不可喊出“姐夫”二字。但是石门一开,里面的金银财宝多得令人眼花缭乱,他们哄抢起来。在争夺一个金盆子时,有人大喊一声:“姐夫,给我。”刚出口,就听到“咔嚓”一声,那根撑石门的秫秸杆儿断成两截,“咣当”一声,两扇石门瞬间合拢。老地主不但没有得到财宝,还把儿子女婿全赔进去了。
在石门上面的山崖上,突兀地矗立着一根根石柱。最高的一根石柱差不多有二十多米高,高高低低的石柱连成一片,形成石林景观。这根石柱正对黄家峪外面大马石村王家的祖坟。传说这根石柱顶上有个石馒头,这是王家祖坟的风水,王家后人是要出文人武将的。可是,石柱顶上的石馒头被南蛮子破坏了。王家的老人经常告诫子孙们,只要你们用功读书,自然会有回报。
摩诃萨是佛教梵文“摩诗萨普提”的缩音,又指得道罗汉。僧人念经乞食呼“摩诃萨”之名号。摩诃萨在这里是一座山的名字,位于池上镇大马石村西北方向,西边紧挨黑虎寨,东北连着油篓寨、蟠龙山。摩诃萨周围山岭相连、高低起伏。春来连翘漫山遍野,一片金黄;秋天黄栌随风起舞,满山火红。
来自于石臼溜的季节河自村东流过,河上有一座修建于1975年的双拱石桥,桥两侧两拱之间各有一颗五角星,带有明显的时代印记。
与双拱石桥隔得不远,有一座辘轳井。看到这井,脑子里就想起了那一首歌——“女人不是泥呀,男人不是框,命运不是那鹿轳,要挣断那井绳,牛铃绕春光。 ” 河里,一边水平如镜,一边溪流潺潺。河东,是村两委办公大院。鲜艳的五星红旗正在迎风招展。
看得出来,双拱石桥处是村子的一个十字路口。一条直通南北;一条过河,可去河东山居民区;一条直通村内,这就是村子的前街了。
远眺河东山上的民居。
沿河边路回到村口,自村口左边路走起来。
这是一条可以通往山坡,也可以环村的混凝土硬化路。我没有继续上行,从这里就折进村子了。一进村,满眼都是整齐的石头墙、石头房……耳目一新,心清气爽起来。这是一个细雨蒙蒙的日子,一切都是湿漉漉的,恍惚里又有一些走在江南小巷的感觉。老墙、老树,还会遇到打伞的老人……
从这里开始,照片里出现了两个可亲可敬的人物,同事红和她爱人李哥来给我当向导了。原来,右边就是他们的老家,前边就是婆婆家。在他倆的带领下,我们把村子转了一个圈……
从他们家的这条胡同出来就是前街。前街刚刚铺了青石板路,干净、清爽、宜人。我们就沿着青石板路走起来吧……
这块刻着字的宝塔式的石头被垒在墙上了……应该刻的是“……石敢当”吧?
有石碾的地方,曾是村里的广场,比较宽敞。沿着石板路继续前行。
在这里遇到一位大叔,大叔给我们讲了村里王家大院的情况。看得出来,有这种屋梢的房子应是过去的富裕人家了。石板路北边的四合院是王家最初的房子,财富和人口鼎盛的时候,他们家又到路南新盖了四合院,以及佣人住的房子。这两所四合院里,可是出过几个大官的。
南胡同的右边是王家后来盖的四合院,左边是盖给佣人住的房子。
与这个四合院相对的左手这房子就是他们家佣人住的。
返回石板路,往上走,就到了石板路也就是前街的尽头。
前街的尽头是后街。告别给我们讲故事的大叔,我们自后街往下走……后街狭窄,青石板的小路弯弯曲曲,全石的房子比比皆是,住的人却少了……
从后街出来,就是原来的村广场。回头一看,才发现前街与后街之间只有一排四合院的距离罢了。
沿着这条混凝土硬化路北行、下折……感觉还没有走够呢,就到了大马石北面的村口。
村口是大马石的卫生室。医生王叔叔可是远近闻名的医德医术极为高超的医生。不管远近、不管什么天气,患者家属一声召唤,他便不顾一切的骑车前往……为此,他已经摔过几次跟头、受过几次伤,家人数都数不清了。可他依旧风雨无阻……这是一种什么精神啊!
看迎面,冒雨来了个求医的人……
隔河相对,是村里新上的红叶谷农家乐。这里溪流潺潺、绿树成荫……与仨俩知己,在这里举杯把盏,实乃不错的选择哦!
看,农家乐的第一大厨正在热情地欢迎您呢!
大马石人民欢迎您
内容页尾部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