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内容页通栏
下小峰
下小峰位于池上镇政府驻地池上以西5.5公里,处鲁山主峰西北侧。共460户,1190人。耕地1038亩。主产玉米,其次地瓜、高梁、谷子。经济树有桃子、柿子等。
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陈氏祖茔碑》载:“博山花林陈氏,明洪武间自枣强迁青州陈林店”。据陈氏后裔讲:早年陈林店被洪水冲毁后,先人便分别迁居下小峰、花林两地。据此,明初即已建村。清乾隆十八年(1753年)、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续修博山县志》,均载有“下小峰”村名。清嘉庆十五年(1810年)《重修关公、二郎庙记》载村名为“高峰三庄”。因该村位处上、中两小峰村之下,故名“下小峰”。
源于鲁山脚下的溪流自村中流过,把下小峰分为东西连部分。
河东民居是近几年新建的,可以称为新村。这里有沿河而建的一排二层小楼。进村处,有两栋灰、白、蓝相间的楼房,十分漂亮。
河西是老村,南北约有2里长。北面,多为厂房。越往南,民居越多,村庄越宽。整个河西老村有两条南北向的街道,一条是中心街,也叫老街,老街两旁多是坍塌的房子;一条是新街,在沿河路与老街之间。无论是老街还是新街,都与中小峰连为一体,外人是分不开两村的。
下小峰的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村中有福水泉,村东有溶洞,村西有西寨、西转崖、大圣山,以及朝阳洞、油瓶洞等。
面向沿河路有一座文昌阁。阁子为全石建造,分上下两层。上面为黑瓦覆顶,雕有双龙戏珠。进胡同右拐,有古老的四合院,也有古老的阁子矗立。可以说,下小峰既有新阁子,也有老阁子。
老街中间的西面有一眼清泉,取名“福水泉”。据福水泉重修碑文记载,在道光二十八年重修,建一两米见方水池,后由日伪军营副张百川为方便大量取水,令部下扩建池身至长四米,宽三米,深一米半。天气不管多旱,泉水从未干涸过。
溶洞在下小峰东面的吴家峪。经山东省地质局和中南大学专家考察论证,初步探测洞长1000余米,宽1300余米,具有较高的开采价值。2009年5月,淄博山海间户外摄影联盟的孙宝众等四人协助淄博电视台新闻频道做过探险和拍摄工作。
西寨位于下小峰西面。西寨之阳,有一道长150米,宽2米左右的防御工事。内有条石砌成的方形水池一个,面积4平方米。极顶处是一圆形建筑,距极顶10米、30米分别是第二层、第三层防御围墙,墙上有孔。据说是防捻军、防匪患而建的。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革命队伍曾在此抵御过日本侵略者和国民党反动派的攻击。
西寨之东,陡峭的悬崖中有一条深15米宽10米左右的刘家洞。进洞线路只有一条,在峭壁之中,宽不足1米,长30米有余,途中有一石门把关。据考证,此洞是洪武年间,下小峰村刘氏进山居住之地,后来成为防匪患的藏身之地。
刘家洞北三四百米处的悬崖峭壁中镶嵌着一个门字形的石壁,高10米,宽6米,村民称之为“老牛门”。传说陈家有十子,以种地为生,勤俭持家,忠厚老实,邻里和睦友好。在父亲的带领下,他们到老牛门对面的大牛坡开荒整地时挖出一块石碑,碑文告诉他们怎样找到开启老牛门的钥匙。父子找到钥匙后,打开了巨大的老牛门。门内金碧辉煌,金马、银牛、玉羊,以及碎金碎银满洞。父亲叮嘱孩子们说:“这些都是不义之财,你们进去要少拿点,快出来。”孩子们很懂事,只拿了些碎金碎银就出来了。邻人董姓听说陈家开石门发财了,就命儿子、女婿、干儿子凑够十人,寻到开启石门的钥匙。打开老牛门,他们就哄抢起来。不知不觉,出门时间已到,老牛门轰然关闭,他们全被关在了里面。不知过了多少年,有一卖油郎路过此地,见一石窟流金银,就把油倒掉,拣了两油篓。看到金银还在流,他就折了一把万年蒿,把石窟堵住了。想要打开此门,得等万年之后,如今再也没人可以打开老牛门了。
老牛门左边的悬崖下,生有多种乔木和灌木,绿树之中就是钻天洞。钻天洞里外两层,外洞高2米,宽3至4米,深10米。外洞到内洞之间的通道很狭小,只容一人爬行进出。内洞宽2至3米,高12米左右,长70多米。洞内到处是石钟乳、石幔、石花、石葡萄,姿态万千。因形成年代久远,洞内流水冲刷而形成几处光洁圆滑的石壁,气温冬暖夏凉。内洞尽头,呈楼层式。第一层洞高约6米,面积10平方米左右;第二层形状像油篓,上小下大,面积达几十平方米,高不见顶。洞内到处是鸟粪,洞壁上倒挂着数不清的蝙蝠。
朝阳洞在下小峰村北30米的西山脚下,因洞口朝东,日出先照,所以叫“朝阳洞”。洞口分上中下三个入口,其中下口最大,高10米左右,宽4米多,洞内宽阔明亮,钟乳形态万千,洞深百米有余,洞中有洞,洞洞相连,如迷宫不可捉摸。朝阳洞占地1000平方米,洞中有威虎厅、吕祖炼丹处和讲经台等多处景点。
西寨与老牛门之间,有一座较矮的山叫做“万寿山”。万寿山远看像一尊坐佛,山上绿树覆盖,鸟语花香,山下绿水环绕,虾戏鱼游。山顶有建于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的大圣庙。大圣庙面积9平方米,红墙黑瓦,古朴典雅,内墙壁画金碧辉煌,壁画内容有民间故事和传说。庙内两尊佛像是大圣和志公,因遭“文革”洗劫,壁画佛像无一存在。2006年,下小峰村善男信女们重修大圣庙。
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下小峰吧。
看到小庙,看到小桥,我们也就到了下小峰了。外边,右面,都是厂房。
从这里往里,就是住家民居了。这里的民居,多是二层小楼。
走在沿河路上,可以隔河眺望河东新村,这里可是一色的二层楼房了。
路西,是村子老街的北端入口,我们就从这里进村吧。
从老街东折,沿一条小胡同出去,先去看看在沿河路就能看到的寺庙吧。
这里有宽阔的广场。看清了碧霞元君祠。可是,铁将军把门,进不去的。
返回老街,继续南行。看到了保护比较好的四合院——燕家大院。
从燕家大院后面转上去,南折,就是福水泉。
泉眼这么大,泉水这么足,以至于原来可走的小道不能走了,我不得不转过来了。
福水泉周围的房子多数已经坍塌。原来住在这里的人家应是去沿河路两边发展了。
这位婶子就住在上面的北屋里,原来的四合院只剩下她家的房子还能住人了。
从这里,再折回村子。看到的还是破败坍塌的老房子……
看到这个古老的阁子,我们就来到老街了。
沿着老街南行,依旧看到坍塌的老房子……
石碑处是个十字路口,从这里向东,就看到新阁子了。
返回,沿老街继续南行。也走进小巷找找,想找回30多年前的记忆……那时,时常到同学莲和兰的家里吃饭、喝酒、住宿。可那老家在哪里呢?真的找不到了。
感觉老街太长了,唯恐错过了下小峰和中小峰的分界,听到说话声就循声去问一问。这位大娘告诉我还要往前走……大娘92岁了,像不像?顶多也就70多岁的模样啊!
到了这里,这位大娘亲自给我带路,把我带到两村的分界线。大娘多大了?80多了。还是不像啊!也就六七十岁的模样吧!下小峰的泉水真养人啊!
这里就是分界线了,南行就可进入中小峰地界。东折,是两村之间的一条胡同。东折吧,先把下小峰走完。谢过大娘,大娘原路返回了。
我若没有理解错的话,这胡同的北边是下小峰,南边就是中小峰了。
出来,就是新街了。新街东是沿河路,西是老街。沿着新街北行……可以看出,这些房子建造得比较晚,多数人家还住在这里。
走完新街,就回到了沿河路。去河东新村看看吧……
无论站在河中还是河边,沿河两岸都是一幅优美的画。这里是农家乐最为集中的地方,也是最美的地方了……
上河东村走走看看……也就结束下小峰的行程了。
下小峰人民欢迎您
内容页尾部广告